《三国,伤不起!》
第15节

作者: 公子无命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句话,边章、韩遂也都是因为声望地位被逼成为叛军首领的,而他们加入叛军之后,毕竟军事素质过硬,闹得动静比较大,杀了金城太守陈懿,从此,韩遂也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割据西凉的生涯。
  边章、韩遂叛乱,其实对朝廷的冲击比黄巾起义要更大,史载“众十余万,天下骚动。”这是因为边章、韩遂叛乱与羌、胡势力互为表里,涉及到民族矛盾了,而且边章、韩遂还是有些文化的,战斗力比农民军要高出许多档次。
  这个时候朝廷派出了两员大将来对付边章、韩遂,这两个人都是我们的老熟人:镇压黄巾起义第一功臣皇甫嵩和董卓,这时候董卓已经被再次封为中郎将了,成为镇压边章、韩遂叛乱的第二把手。
  事实证明,边章、韩遂的战斗力的确很惊人,大破黄巾军的第一名将皇甫嵩在边章、韩遂那里没有讨到什么偏宜,史载“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
  军中主将被免官,但是作为副将的董卓并没有被升为主将,一个可能是他资历还不够,第二个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他上次代替卢植为主将镇压黄巾军吃了败仗。
  军不可以一日无主将,于是朝廷派来了第二个重量级的人物:司空张温,现在被封为车骑将军作为主将,而且还派了另外一个人执金吾袁滂当副将;同时,也把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董卓升了官,封他做了破虏将军,这个官位后来孙坚也得到过,因此被称为孙破虏。
  不管如何,董卓现在终于爬到了真正的将军的地位,已经比什么袁绍、袁术什么的中郎将、曹操的典军校尉要高多了。

  与董卓同为副将的还有另外一个人:荡寇将军周慎,他们都受张温节制。
  也就是说,现在官兵之中已经有四员主将:张温、袁滂、董卓和周慎,阵容算是比较豪华了。
  但是事实证明,那个司空张温,后来做到三公之一的太尉,而且开创了“三公在外”先例的大人物,打仗并不怎么行,带领十余万大军与边章、韩遂作战,还一直吃败仗。这大概与张温的官位是买来的有原因,这事要怪能一直怪到汉灵帝。
  但是这个时候可以说是天助董卓,在十一月份的时候,夜晚出现了流星群,仿佛十余丈的大火球照在边章、韩遂的军营中,闹得驴马长鸣。然后边章、韩遂还十分迷信,认为这是个不祥之兆,想逃回老家了。
  董卓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很开心,于是和另一位将领右扶风鲍鸿率兵进攻,将边章、韩遂打得大败而逃,史称“斩首数千级。”这样边章、韩遂的势头就被打掉了,逃跑到榆中,就是现在的甘肃省中部,兰州市东郊,然后张温命令部将周慎带领三万人追击。

  朝廷这次派出的主将之前的官位是买来的,副将周慎本来只是朝中一个执金吾(间yù),是秦汉时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一般由达官贵人子弟担任,看来出身也不太正,军事水平很次。
  但是周慎的运气还不错,他的手下还有一号猛人:当时的参军孙坚,也就是后来孙策、孙权的爸爸,孙坚此人以后再说,现在只知道他是超级猛人就行了,而在这个时候,他给周慎出了一个妙计: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孙坚建议)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若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
  这句话是说,孙坚看出叛贼城中无粮,要从外面往城里运粮食,于是想率兵万人去断边章、韩遂粮道,让周慎率大军从殿后,这样叛贼就会因为没有粮食而困乏,就不敢跟官后作战,如果叛贼逃回老家,我们一起追击,凉州就可以平定了。
  看完这一段,不由让人感叹:水平就是水平啊,孙坚在当时不仅考虑到了攻打榆中县城,就连平定凉州都想到了,那真是瞄着全中国胸怀全世界,战略思想极为超前。
  但是愚蠢的周慎没有听从孙猛人的计划,只是愚蠢的前去围城,反而被边章和韩遂分兵断了粮道,于是恐慌之下,连兵车粮草都不要了,率军败退。
  这样官兵的第二次镇压就以失败而告终。

  在周慎一路败退的时候,董卓在干什么呢?
  日期:2011-11-13 10:15:56
  第21章 两虎相争:孙坚计杀董卓
  有了张温这样无能的主帅,董卓自然是好不了。
  也不知道张温是怎么样想的,边章、韩遂这样的叛乱首领都还没扫平,他倒派董卓带领三万兵马去讨伐零星的羌人,可是现在他们已经到了羌人的地盘,那是客场作战,羌人没有讨平,董卓的三万军队又陷入了羌人和胡人的包围,而且没有粮食补给,情况相当危险。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个时候,董卓使用了一个堪称高明的计策:他命令士兵在河中筑一高堤坝,截断上游的流水。羌人对此感到莫名其妙。   这时,羌骑侦察回来传出消息说,东汉军队整天在坝中捕捉鱼虾。西羌将领以为董卓军粮已尽,只得靠捕捉鱼虾充饥,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只围不攻,想困死董卓的军队。可是,很久都不见动静,等羌骑探明情况时,董卓军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原来,董卓筑坝的真正目的是迷惑敌人,以此作掩护,然后伺机悄悄撤退。胡兵、羌骑听闻董卓军队逃遁,前往追击,由于河水太深,无法渡河。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时,众军败退,唯卓全师而还,屯于扶风,封台乡侯,邑千户。”
  在大军败退之际能全师而还,将损失降低到最小,以此观之,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了,董卓还是颇有大将风度。
  而且因为这次显赫的军功,董卓还第一次被封了侯,算是有了爵位,成贵族了。
  但是打了胜仗的董卓当时还差点被杀死了,而且他本人对这次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可能还一无所知。
  想要董卓命的人,不是别人,就是前面给周慎出了个好主意的孙坚孙猛人。

  事情还是出在董卓骄横的性格上。
  有一次主帅张温用召书召集董卓开会,可是董卓没当回事,过了好久才来,那是相当不把张温当领导。
  张温毕竟是主帅,就骂了董卓一通,可是史书第一次出现了奇怪的记述,称“卓应对不顺”。就是说董卓面对张温的责骂那也是出言不逊。
  这个时候,孙坚孙猛人跑到张温耳边说悄悄话:“董卓不认罪还敢放肆说大话,不如以他不及时应召来开会,把他按照军法给杀了。”要说孙坚真不是凡人,他当时不过一个小小的参军,就敢怂恿主帅斩杀军中大将,那董卓可是已经拜了破虏将军啊!
  要是张温听从了孙坚的建议,那么董卓的小命也就一命呜呼,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但是花钱买官的张温哪里是打仗的料,而且我认为张温这样的庸才对董卓从心里还有点害怕,他同样说了一句非常奇怪的话:“董卓在甘肃一带一直都有威信,现在如果杀了他,恐怕往西进军就没有依靠了。”
  从这句话,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张温就不是块打仗的料。敢情他把这次出征的筹码都押在了董卓身上,没有董卓这盘菜他张温连席都开不了。
  张温怕董卓,可是孙坚孙猛人却不怕董卓,他说了一段高论如下:“明公亲率王师,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成功者也。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于是在矣。(语出《资治通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