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嫁衣-大隋帝国旧事》
第21节

作者: 云海孤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2-08 21:28:02

  王轨,鲜卑名字乌丸轨。那个时代有汉名未必是汉人,有鲜卑名未必是鲜卑人。王轨是汉人,而且是东汉末年铲除董卓的王允的后世子孙。做为周武帝为数不多的心腹之一,王轨最敢说话。
  祸从口出。中国人嘴巴一向闭得很紧,几千年历史影响的结果。早在西周时代,为防止国人说坏话,周厉王开了干涉言论自由的先例,出了个著名的典故“防人之口,甚于防川”、“道路以目”。结果大家都知道,周厉王被国人赶到彘地喝西北风去了。但是,历代专制统治者依然沿用周厉王的办法,不过稍微进行了一下改良。不直接让你闭嘴,向民众灌输思想,儒学、道家、佛教、共产主义均是如此。当然,世界都一样,基督、穆斯林、普世价值也如此。违背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说违背主旋律的思想一律视之为异端。不信孔子不让做官,不信耶稣火刑伺候,不相信普世价值就是邪恶轴心。这样一来,大棒变成迷魂汤,也就不会去喝西北风啦。

  中国言论自由最开放的时代莫过于战国和民国,这两个时期都是乱世,所以说,嘴巴闭上有利于安定团结。这个世界有人享福就有人遭罪,网上发发牢骚也就行了,犯不着冒生命危险。
  乱说话等于得罪人。什么叫乱说话,诽谤是其一,说真话也是其一。人在世上混,很多话言不由衷。看到朋友家小孩,尤其上司的孩子,满脸堆笑,小孩子真漂亮,真聪明,真乖。实在长得磕碜,憨头憨脑,淘气得不像话,也会奉承一句“这孩子,真可爱。”等回家看见自个的孩子才放了真话:“谁比得上我们家小宝贝呀。”
日期:2011-12-08 21:37:54

  说真话的人难得,故而唐太宗李世民才将魏征视为镜子。世上的事就这么奇怪,偏偏正是李世民这些君主不让别人说真话。为了帝位杀哥哥弟弟不让说,甚至篡改历史。没办法,谁让人活在辩证的世界里。
  很少有人喜欢听真话,所以说真话的人不多,但是不多不代表没有,哪一个朝代都有说实话的人,他们给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少色彩。

  王轨死活瞧不上太子宇文赟,认为他不是做国君的料。王轨诚实却不笨。满朝大臣都说太子聪明睿智、英明神武,独独你唱反调,是大家的眼睛都瞎了还是你自个的眼睛瞎了?再者说,证据在哪里?
  太子宇文赟非常小心,克制不犯错,天天呆在太子宫里很少出门,像冬眠的毒蛇不出洞,不出洞怎么证明有毒。
  机会,只有一次机会,太子的小辫子让王轨捏到手里啦。
  公元576年,周武帝派太子宇文赟讨伐吐谷浑。吐谷浑地控青海、甘肃,看似地盘不小,其实多蛮荒之地,国力与北周比起来差许多。打吐谷浑就是去立立功,镀镀金,上上彩,提升一下国民心目中的形象。太子挂职锻炼,真正领兵打仗的将领另有其人,王轨和宇文孝伯。
  如此好事,宇文赟却不想去。

  群臣说得没错,宇文赟确实非常聪明。他第一个念头想到了秦始皇太子扶苏。老爸经常打骂,甚至说过一句非常伤感情的话:“从古到今被废掉的太子有多少?我的其他儿子难道不能做太子吗!”周武帝说这句话的时候非常之冷酷。废太子的命运大多一个死字,北魏孝文帝太子元恂的例子殷鉴不远。
  宇文赟领教过老爸的冷血,杀哥哥、杀弟弟,眼睛都不眨一下,杀个把儿子难道下不去手?
  宇文赟找来心腹郑译,那位杨坚的同学。郑译字正义,此人毫无正义可言。他和宇文赟怎么凑一块去了。前文说过,郑译和宇文家有亲戚,小时候经常和宇文家的子弟聚一块玩,因此和周武帝非常熟。周武帝听从宇文孝伯和乐运的话教育太子,安排郑译做太子宫尹。太子宫尹就是太子半个老师、半个朋友。周武帝本意让郑译做太子榜样,引导太子成长。
  郑译有没有才呢?周武帝选中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才,非常之有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