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陆逊在皖城大败曹魏大将曹休。这时候,又有人建议继续追赶曹休,进入魏境。
这个人是吴将朱桓,他说,曹休因为亲戚的缘故才受到任命,并不是有智有勇的大将。此战他必定战败,战败必定逃走。我估计他逃走时应该经过夹石和挂车,这两条道都是险隘的道路,如果用一万兵阻塞道路,那么敌军可以尽灭了,而曹休也可以生擒。
请让我率领一支人马截断这两条道路。如果承蒙主上的威名,生擒曹休,就可以乘胜追击,直取寿春,割据淮南,进而谋图许昌、洛阳。我军与魏军交战多年,并没有明显的收益。
此战,是决定千秋万事的时机,不容有失。
朱桓可算是小周瑜,冲劲十足。这也是个非常好的计策。孙权有些心动了,但陆逊却没有同意,以致此计不施。
曹休败得很惨,听说朱桓如此评价自己,气愤而死。
两次都不主张进军,陆逊的考虑是江东为本,限江自保。他并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也不主动劝孙权攻城略地。其原因有二:
一是从实际利益考虑,孙吴政权大规模用兵,必然耗费江东的资源,对当地大族的利益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陆逊就是江东大族的主要代表。
其二是江东政权在综合国力上比之曹魏,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力战不保能胜,和平可养实力。
陆逊是军事奇才,但并不是战争狂人。对于国家战略有意义的战争,他坚决主张。对于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战争,他是坚决反对。
比较典型的有两次:一是反对征服台湾、二是反对征讨公孙渊。
黄龙二年(230年)春,孙权准备派军队攻取夷州 (今台湾)、朱崖(今广东徐闻及海南岛),为此他征求陆逊的意见。
陆逊认为不妥。他说,我国连年征战,将士疲惫,就连陛下您累得废寝忘食。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休息调整,而不是千里远征。
就算了我军飘洋过海,攻占了那里,又能得到什么呢?不毛之地,没人没钱,水土不服,疾疫盛行。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预计我军最后还得撤回来。
现在国内尚不稳定,应育养士民,宽其祖赋,畜力以图中原,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
孙权不听,派去了一两万人,回来一两千人。收获不大,损失不小,孙权下令将卫温、诸葛直两位将军二人处死。
你这不是吃饱撑的吗。
台湾是我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孙权在那里第一次建立了中国政权。这孙权没想到的最大成果吧。
嘉禾二年(233年),辽东公孙渊背叛东吴。孙权闻讯后大怒,想要亲自带兵去征讨。
陆逊连忙劝阻,他说,公孙渊是小人,可气可恨。不过,他也是个粗人。陛下您怎么能牺牲自己富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他身上。
现在天下乱扰,陛下您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功绩卓著。下一步,你需要的是圣化百姓,荡平华夏,而不是与公孙渊斗气。
张昭等群臣也一再反对,孙权总算放弃了这个想法,没有犯错误。
陆逊一再否定冒进的进取政策,孙权慢慢地对陆逊也有了意见。苦于无人能够代替陆逊,也只好维持现状。
日期:2010-11-11 18:01:04
政见之争
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将帅,但作为江东儒学世族的代表,陆逊最本质的身份是一个政治家。他既是韩信,又扮演着萧何的角色。
陆逊的主张是德政、仁政。即施德明礼,宽法缓刑,宽赋息调。他一直认为东吴对内法令太稠,刑罚微重,不利于民生。
对外,他主张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陆逊的主张,与顾雍、张昭、诸葛瑾等士大夫代表人物的态度一致的。
陆逊以为这种观点,孙权会接受。但慢慢,他发现孙权变了。他不再是从前那个大度的,可以信任你,放权给你,你说了算的主公了,而成为怀疑、刚愎,孤独的皇帝了。
天下,到底是皇帝的天下?还是大臣的天下?
皇帝,一言九鼎,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过,大臣们也可以欺骗皇帝,要挟皇帝。
皇帝和大臣就象拔河的两方。皇帝一个人,另一边一群人。
孙权年纪大了,对于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对于身边的人越来越不放心了。他十分推崇曹操的法术专制之道,与其以德服人,不如以刑吓人。
孙权觉得曹魏在管理上有一样不错,就是“校事”制度,说白了就是特务政治。孙权建立了“锦衣卫”之类的机构,专事摧残大族名士。
其中,他任用了最为凶险的酷吏吕壹。这位老兄可谓是吴国的魏忠贤,他四处出击,将矛头指向所有儒学朝臣,滥杀无辜,引起了士大夫社会的强烈愤概,最终孙权无奈将其处死以塞责。
如果你去读孙权的传记,就会发现年轻有为的孙权,老年之后是多么残暴、昏庸,不可理喻。
政见不同导致陆逊和孙权的矛盾越来越大。过去那个文武双全的东吴顶梁柱,看着就喜欢的陆逊,慢慢地变成了与自已做对,越看直不顺眼的,呆在一起难受的诤臣。
日期:2010-11-12 08:28:15
太子之争
既然老子准备采取法家那一套治理国家,那么从儿子抓起吧。陆逊作为太子首辅,完全按照儒家礼义来要求孙权太子孙登、次子孙虑等人。孙登射猎的时候,常常回避良田,不践苗稼。中间休息的时间,就找个空地呆着,一点也不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在陆逊的辅导下,孙登从德行修养、行政能力及其长子的身份上,他都是最合适的继承人选。
不过,孙登 “所生庶贱”,养母失宠。而孙权正在宠爱的步夫人一点也看不上孙登。为巩固孙登的地位,陆逊一直建议孙权,让孙登返归首都,屡屡被孙权拒绝。
这样一位好太子孙登,一直不太得势,最后竟于赤乌四年(234)病死。死前,孙登还上疏给孙权,建议朝廷要重用士大夫,宽刑轻赋,以顺民望。
孙登死后,陆逊继续支持孙权三子,即新太子孙和。
孙和也是一位比较清醒聪明的皇太子,但处于这样的位置比较敏感,他从不刻意表现自己,显得内向保守。此时,他同父异母姐姐孙鲁班、以及心怀鬼胎的四弟孙霸联起手来,屡次诬陷、打击孙和。日积月累,最终,孙权听信了女儿和四子谗言,硬是废了皇太子孙和。
在此之前,陆逊就劝孙权不要废黜太子。为了打动孙权,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也多次上疏,支持太子孙和。
孙权呢,不许陆逊到首都来,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将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人流放。太傅吾粲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
这其实是明显地打击以陆逊为首的士大夫集团。你们这些人建成同盟,勾结太子,将来我孙氏后人如何主政?
孙权最后将希望放在在江东没有根基的诸葛恪身上。
而陆逊对诸葛恪早下了结论,他说:
在我前者,吾一定恭奉。在我下者,我一定扶持。但诸葛恪为人,气陵其上,意蔑乎下。绝对不是一个巩固江山的人选。
诸葛恪后来在朝中一手遮天,对外作战常常失利,最后被夷灭家族。这又加快了东吴的衰落。
在陆逊次子陆抗的勉强扶持下,孙权死后的第28个年头,东吴就灭亡了。而西蜀,在刘备去世后,经过诸葛亮、蒋惋和姜维的支撑,又延续了40多年。
日期:2010-11-12 10:44:56
被忌而亡
想当初,孙权称帝的时候,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孙权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主持吴军国大事,成为江东第一实权之臣。
孙权曾“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陆逊可谓荣宠之极,周瑜、鲁肃、吕蒙、张昭、都没有享受这种待遇。”
孙权还专门刻了他的大印,交给陆逊,供他日常处理吴、蜀间的事物所用。君臣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历史罕见。
不过,两人相互猜忌的程度,也是历史罕见。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