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的幕后:一场有预谋的政变》
第12节作者:
不要二分法 能够制衡文官集团的武将勋贵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殆尽,文官们迅速接管了他们势力真空的地带,得到了帝国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兵权!从此,皇权面对文官集团开始力不从心了(明朝前期的朱元璋、朱棣和后来的满清为什么可以皇权强大,无他,有刀尔!)
而造成这一切的土木堡之变本身就很可疑,当时随军出征有大批武将,其中有三征越南的名将张浦,他要是对战事不看好,不劝阻也就罢了,还亲自随军出征,简直不可思议!文官们说英宗是受王振盅惑,而且大军出征从头到尾也是由王振瞎指挥完全是说不通的。即使是英宗在幕后替王振撑腰,王振想指挥军队,不依靠武将也是不可能的。
王振一个太监,威信可以靠皇权。但带兵打仗却不得不依靠那些军中武将们,所以这场战事事实上肯定还是由武将集团指挥领导,王振不过是名义上号施令者。当时也先实际上实力并不强,不过是蒙古的一个部落联盟领罢了。与以前的匈奴,突厥甚至契丹根本没法比。这次战争不过是一次中等规模的游牧民族打草谷而已。但明朝在土木堡居然会失败的那么惨,大批精锐武将在土木堡被杀,朝堂从此文官集团一头独大
日期:2011-09-03 12:36:05
土木堡之变使得武将勋贵集团解体了,全国大部分的兵权落到了文官集团的手中,皇帝直接控制的军队只有锦衣卫和御马监了,调用其他军队需要得到文官们的认可和配合,这使得明朝以后的权力斗争中,皇帝即使联合内廷势力,在与文官集团的斗争中也经常处于下风,不得不说这与军权旁落关系重大
武将勋贵集团没有了,朝堂原来的平衡被打破,明朝皇帝面对掌握了兵权的文官集团,不得不依靠和重用内廷势力,来制衡文官集团,但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土木堡之变以前,是武将领兵作战,文官监督和制衡武将,土木堡之变后,变成了文官领兵作战,太监监督,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大多数的文官没有学过军事,更没有军事才干,后来的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都是武将世家出身。
不谙军事的文官担任武将的职责,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之(当然也出了极少数能打仗的文官,如王守仁、杨一清)而太监监军问题更大,除了郑和、汪直等极少数懂军事的太监,大多数太监对军事一窍不通,对明军的祸害作用比文官尤大
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本身的将官机制被打破,这也导致了明朝开始真正的文武不等的局面。
明朝的武将制度其实和欧洲的骑士制度差不多,都是家族形式的世代承传。所以武将的地位虽然不会怎么高,但实际上身份大多是贵族。这些家族的子弟从小就会接触军事方面的培养,无论是个人技能乃至兵法策略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所以当时的武将独立性是非常强的。到了之后土木堡之变,明朝当时的兵将苗子和人才几乎都在那一战死的七七八八,特别是贵族身份的武将大量死伤。这也为后来文官一举上位提供了基础。
正德和万历都曾经想过提拔一批新贵武将上去,以抗衡文官集团,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个情况到了明末之后就演变成了一个更加畸形的模式。大把非贵戚武官为了套升迁而都去主动投靠党人势力,而这些人的掘起又大量的挤压了贵戚家族出生的专业军人的位置。而且因为好控制,所以党人对他们也是大加扶持。但这样的将领本身就没什么文化水平,更别说在行为上讲究什么道德理念的问题。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末的“平贼将军”左良玉,老百姓习惯称他“贼将军”,因为这斯军队军纪败坏是出了名的。至于怎么个坏法,我只能说比之满清也差不多了。
日期:2011-09-03 12:41:10
最后对比一下唐代皇权和明代皇权的差异
明代内阁实际上是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的机构。如果以唐制为标准,便殿面议相当于延英奏对,然而明成化以后,面议已经是非常遥远的历史了,此时内阁相当于唐翰林+枢密+中书门下(门下封驳权移到六科给事中,其实唐代政事堂合署办公,门下省根本就起不到封驳的作用。相比下,明制的给事中群体权力几乎不受制约),翰林枢密都是内朝,也即是皇权的一部分。按唐制,皇帝处于整个决策的中心位置,而明制下,皇帝则日趋象征化了。
简单说就是,唐制是,延英奏对-皇帝决策-翰林草诏-枢密颁旨-中书签发,而明制是,内阁议事-内阁拟诏-皇帝批红-内阁重拟签发-六科封驳. 对比唐制,明代批红前后都需要经过内阁,皇帝仅剩下可与不可的选择了,如果在内阁没有自己人,几乎寸步难行
日期:2011-09-10 10:08:28
王振与土木堡(土木之役的疑问)
正统十四年是多事之年,年初,即有云南思机发之乱,又有福建邓茂七之祸,还有贵州的骚乱,都是动用了国家大力量才加以平定的。直到六月,还调了十万兵,灭了湖广生熟苗的造反。于是才有刘球之言。刘球:“移此力经略西北,已巳之变,必有以御之者,穷疥藓这拒搔,而耗腹心之元气,安得不败乎?”(指云南麓川之役)
明朝与瓦剌的战争必有原因和过程,我们看,正月初,还在给瓦剌的使臣任命官职,可见当时并无异常,最起码是明庭没有意识。到正月末时,瓦剌开始有意见了,“虏大媿(愧),怒。”原因,是明朝答应对方请婚,但在国书里没提这事儿;另外,外交部没有按惯例给够人家的“饩”(赠送人的粮食或饲料)。注意,这里未提王振的事儿。从年初到七月出兵之间,明朝与瓦剌之间,只有一些小冲突,只有四月间,在大同方向与瓦剌有一小仗。此外,与辽东的蒙古人也打了一两次不能称为战争的战争。其实,这时瓦剌肯定已经开始准备动手了,而明人无意识。
到六月三十,明庭下令派出9万军队,以备虏患。(75000到大同,朱勇、陈怀等为帅;15000到宣府,王贵、吴克勤为帅)既然是派兵镇边,必有原因和由头,而且情报工作肯定在先,这时才断定了瓦剌意图。
其实,这时已有虏就要入寇的消息,因此命边将谨备之。但是,已经晚了,七八天后,瓦剌分兵三路进攻大明,也先攻大同、脱脱不花攻辽东、知院可刺攻宣化赤城,还有其他的部队攻甘州。各地此时没有能力抵抗,只是纷纷告急。明朝庭此时怎么办?只能仓促应战。
仓促应战的原因,在于明朝根本没有意识到瓦剌的进攻,没有做好提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这个责任要推给当权者王振吗?我想,这是没道理的,这些工作应该是属于兵部的,而兵部的精力可能更多的被福建、云贵之事牵扯了。但这只是客观原因,主观上,明朝根本没有把瓦剌之事当回事,才有那么随便地回复和不讲政治策略。给了也先动手的由头,从双方的历史和过程来看,如果早发现瓦剌的意识,采用其他手段,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压制住瓦剌行动的。
土木之役的疑问(一)赶到怀来是否可行?
《国榷》明军出征时间一览表
记日 驻跸地点
1 甲午 康家岭 东北旺
2 乙未 龙虎台 南口
3 丙申 此日不见于史
4 丁酉 居庸关 通鉴-驻跸 国榷-度
5 戊戍 榆林
6 已亥 怀来
7 庚子 雷家站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