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近代化的刮骨疗法》
第1节作者:
陈一枪 日期:2011-10-10 17:07:00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谁也想不到,一百年前武昌城头偶尔的一声枪响,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而更想不到的是,在此后的一百年里,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行反复尝试。自秦一代开始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国体制,在汹涌而来的近代化浪潮中土崩瓦解。当中华帝制遭遇民主共和,当小农生产遭遇工业生产,当中国传统遭遇西方文明,这期间将经历铁与血的战火洗礼,经历社会结构天翻地覆般的变化和民族文化撕心裂肺般的惨痛。这场“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显然来得太快,这个古老的国家甚至从来没有想过改变,而致于它被挟裹于近代化的浪潮中踉踉跄跄。
武昌起义无疑以武力的方式,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而在此之前,以孙文为首的革命党在南方领导了十几次的起义,皆被清政府旋即镇压。从武昌起义第一枪打起,人们也以为这不过是一场普通的兵变,而形势却疾转急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国各省一呼百应、相告独立。自此,中国近代史上那些璨灿的政治明星们陆续登上了政治舞台,如袁世凯、孙文、黄兴、宋教仁、黎元洪、唐绍仪、蔡锷……他们在激变的大时代中,因为各自的理想、观念与及利益的不同,进行着复杂的武力与权力的角逐。
一边是民主的旗帜在飘扬,一边却是权力的尖刀在拼杀。理想是那么的高远,以至于它彻底颠覆整个旧世界,而开启了一个“民治”的新时代,顺应了世界的潮流;而现实是那么的残酷,以致于无尽的征战与牺牲,无尽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茍。作为旧世界的乱臣贰子,他们成功地摧毁了这个旧世界有形的政权,却很难摧毁压在我们心头上无形的“奴隶”思想。
而不同于历史上无数次的王朝更迭,辛亥革命是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折点。正如史学家唐德刚所言:“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自此以后,这个生生不息的最古老的国家,便由“帝制”转入“民治”的新时代了。”
从帝制走向共和,政权的更迭只是这大变局其中的一环,而伴随着社会结构、民族文化、日常生活的改变,中国才能进入真正的“民治”时代。政权的更迭可以通过武装暴动来实现,而更为复杂的文化及人们心理的改变,却无法通过一场暴动而“毕其功于一役”。革命先躯们以为推翻了清王朝就大功告成了,而不知道“民治”的道路,比推翻一个王朝要难上百上千倍。
日期:2011-10-10 17:07:57
这类似一场惊心动魄的刮骨疗法,当年的关羽,被华陀的手术刀穿入骨头,刮去存留在手臂上的剪毒,而关羽在一边依然谈笑自如,世人皆感叹关羽之神勇。而辛亥革命就像这把冰冷的手术刀,穿入病了二千的帝国的身躯,欲想刮去“专制”的病毒。但关键的是,关羽的煎毒没中几天,经一场彻底的手术,再敷于猛药,能起到奇效,而专制之毒已经深入骨髓二千年,可谓病入膏肓,再用猛药,虚弱的身躯无法承受。古老的帝国仿佛在那一瞬间休克,从国家政权到日常生活,从达官贵人到贩夫走卒,变化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民国”、“共和”、“民主”、“议会”、“宪法”这些近代化的词汇充斥于各大媒体、国家政治、日常谈论中。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当时中国之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皆无现实民治的可能。当其时中国最懂民主的宋教仁还在为国会奔忙时,那颗罪恶的子丨弹丨却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敌不过龌龊卑劣的暴力,先驱们为之奔走呼告的世界,依然是一个暴力与强权的世界。所谓“民治”不应该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它应该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最高价值,它不应该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而应该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中。辛亥革命之后,需要一场更为深刻,更为宽广的文化及精神层面的革命,专制之毒才能驱除,民治之国才能成长。
1911-2011,一百年悄然过去,时间的暗夜没法掩没那一代人的精神烛光。在成王败寇的历史逻辑中,那些真正的草莽英雄、民族精英,往往淹没于强大的国家叙事中,以至于在我们日常读到的历史教科书中,他们都变成了一个干枯而冰冷的符号。透过发黄的故纸堆,我们才发觉,原来这个民族曾经有那么多血肉丰满、精神高远的人,为了国家、为了理想,也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曾经奔走哭喊过、牺牲过。他们曾经的激昂、豪迈、迷茫、痛苦和挣扎,曾经的伟大与卑微、高尚与卑劣、光明与龌龊,穿过一百年的历史风烟,犹在我们眼前浮现。那些散失在庸常生活中的民族元气,在他们的身上生机勃勃地延续着,让我们这些不肖子孙汗如雨下。
伟人之所以是伟大,在于我们当下及未来之生存,根本没法拒绝他们的灵魂参与。正如历史学家梁启超说的:“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时间就像河流,它涤荡一切,然而历史终将留下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成为后来者追寻的烛光。
日期:2011-10-10 17:09:29
苟延残喘——清末新政
国难当头思变法
岁在庚子,当人类进入20世纪,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的西方世界,已经率先进入了电汽化时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它与资产阶段革命一起,在生产力及生产关系两条线,共同影响与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将世界带入了近代化的浪潮中。
两次产业革命让英国一跃而成世界霸主,大英帝国的国旗飘荡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这时的德国和意大利实现了统一。美国进行西部开发,领土得到迅速扩大,并且国内经济愈见生机与活力,其势直追英国。而我们的近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始崛起,经过20多年的努力,完成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改革。在19世纪下半叶,日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登上了近代化的列车,步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此时的中国,康雍乾盛世早已是明日黄花,太平天国的焇烟未冷,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轰轰炮声犹在耳边。而新世纪给大清王朝的第一份“大礼”便是战争,而且是大战。这年夏天,由英、美、德、意、日、法、俄、奥组成的八国侵华联军,用猛烈的炮火轰开了北京城门,慈禧太后只得带着光绪帝和一干亲信仆臣,仓皇逃至西安。这个拖着沉重身躯进入新世纪的王朝,现在已经没有心力展望未来,内外交困,生死存亡系于一瞬,如何救亡图存,才是掌权人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自从京城被攻陷后,地方的绅民和督抚大臣、驻外使臣都纷纷上疏,请行新政。“有拟东南士民与政府书,意行新政。”驻日公使李盛铎也致电张之洞称,希望“请降懿旨,采用西政西律”。张之洞于是与刘坤一、袁世凯、盛宣怀等人联衔会奏吁请“于和局大定之后,即行宣示整顿内政切实办法,使各国咸知我有发愤自强之望,力除积弊之心”。
不久,北京谈判也终于有了结果。在李鸿章的多方斡旋之下,议和之局终于达成。西方列强提出巨额赔款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同时,也敦促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
国内外的革命力量风起云涌,再不采取措施,大清的气数将尽矣。
日期:2011-10-10 17:11:31
在各方势力的促动下,慈禧太后动摇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