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雷史:哥来教你用易经的观点品三国》
第42节

作者: 李二说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0-20 09:24:53

  官渡之战后,袁绍溃败,很快就郁郁而死,几个儿子内斗不止,曹操大刀阔斧地坐收渔翁之利,统一了北方。
  曹操打败了自己的最大对手,这时候,他已经成为诸侯中实力最强,名声最盛,而且最容易找借口收购他人的实力派,他已经成为群狼中的猛虎,能够与其争锋的人已经不多了。
  譬如,八年后,曹操南下讨伐刘表时,刘氏集团望风而逃,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吞并了刘表的大部分势力。
  总的来说,从曹操收拾完张绣,到灭掉袁绍,只花了4年时间,这四年时间里,曹操的公司从一般规模成长为超级大集团,靠的是什么?
  当然是专门收购别人的不动产,取得充足廉价的土地和专业对口人才,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资产。等资产有了规模之后,再搞搞内部建设,好好消化消化,三国第一大集团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日期:2011-10-20 09:25:49

  “看三国”之小结:
  《易经•小畜卦》告诉了我们关于积蓄的道理。良好的积蓄能让我们的势力得以囤积扩大,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势力囤积到一定的程度,成功也近在眼前了。
  而曹操不断囤积别人的产业,最终让自己发展壮大,终成气候。当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中,若是要运用小畜的智慧,我们就要明白:要收购的不仅是企业的资产,更重要地是,一定要消化被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销售资源等。
  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根本提高,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现有很大帮助。
  不要为了做大规模而收购,那样只会让成本提高,效益反会下降,企业是撑不了多久的。应该像曹操花八年时间消化收购过来的资源那样,在收购过程中提高技术、提高管理、提高品牌,这样的收购,这样的壮大才会有效果。
日期:2011-10-20 13:25:37

  3.创立屯田制:创业之中,一定要解决好后勤之忧
  公元196年,曹操击败了颍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大批耕牛、农具和劳动力。
  当时跟随曹操一起镇压黄巾军的一名官员枣祗便建议曹操利用这些农具,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

  当时民间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长期不断的豪强兼并战争,使广大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到处都是“田无常主,民无常居”的局面。不仅广大农民生活在饥饿之中,就连以抢劫来维持的地主武装也抢不到粮食,只有靠河蚌和桑椹来充饥。
  甚至连许多军阀也因为严重缺粮而在战争中失利。
  曹操就是在最初几年的征战中,也经常因粮食接济不上,被迫中途撤兵,放弃即将到手的军事胜利。
  因此,当枣祗提出屯田制的时候,曹操很感兴趣。怀有雄才大略的他,在当时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的年代,深知若想打败强敌,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做到强兵足食。

  于是,曹操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将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的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
  起初,枣祗招募人民屯田时,人民一怕得不到实惠,二怕军事编制的束缚,因此多有逃亡之举。后来枣祗变强迫屯田为自由应募,新政策受到了百姓的欢迎,屯田得以顺利进行。
  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曹操于是下令郡国都置田官,招募流亡百姓屯田。后来又接受枣祗的建议,下令军队屯田,屯田制得到广泛推行。
日期:2011-10-20 17:13:18

  按照当时枣祗的方法,屯田制可分军屯和民屯:
  ⑴ 何谓军屯?
  军屯是指设立土地予不用打仗的军士,要求士兵能自行耕作而生产行军所需粮食。军屯以六十人为一营,一部分人佃耕,一部分人巡守。最后的收成,一部分留给军队自用,一部分上交。
  ⑵ 何谓民屯?
  民屯则指发放土地予一般民众耕作。土地业权仍归于政府所有,而民众耕作所获收成则扣除佃租,余下归私人所有。

  负责耕作的民众不能擅自弃下配给的土地不顾,否则将会受罚。
  民屯一般以五十人为一屯,若是农民使用了官府提供的耕牛,那么分成的比例就按照“官六私四”收取;若是农民不用官府提供的耕牛,那么分成的比例就按照“官私对分”收取。
  在曹操实行‘屯田’后,使农民有了安身之所,能维持最低的生活,不再逃亡。
  史载:实行‘屯田,后,‘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及闻本土安宁,皆企望思归’。可见这项措施,农民是欢迎的。
  实行屯田的结果,把‘出门无所见,白骨敝平原’的悲惨景象,变成充满生机的‘鸡犬之声相闻’的状况,遭到严重破坏的黄河流域又恢复发展起来,给司马氏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