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0-08 08:43:10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译】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长乐,仁者长寿。
【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南怀瑾把这句话断作: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解作: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其实这样解未尝不可。只是他在批评通行断句的逻辑太雷人了----套用庄子的口吻来说,“智者乐水”,那么鳗鱼、泥鳅、黄鱼、乌龟都喜欢水,它是聪明的吗?“仁者乐山”,那么猴子、老虎、狮子都是仁慈的吗?这种解释是不对的。(破折号以后内容引自《论语别裁》)还套用庄子的口吻,庄子要是这个智商,《庄子》就可以烧了。套用南先生的逻辑来说,南先生喜欢佛学,有只狐狸也喜欢佛学,所以南先生是野狐禅。南先生作为居士,就是稍微学点因明也不至于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当然lz仅仅认为南先生的解读的道理马马虎虎,要说有多高水平,就不见得了。因为他的解读其实正是来源于他拼命攻击的朱熹。
《集注》: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把故乐水,故乐山去了,就是南怀瑾说的意思。做人要厚道。
当然,南先生的断句也是很牵强的,因为本章最后一句明确讲到智者乐!前面解做智者之乐就是同义重复。本章的逻辑结构应该是后两句为第一句做注,所以朱熹说: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当然还要提一下的是余含泪大师,关于乐的读音,矫情了。你读古音是你的爱好,但你不能阻挡语音的自然发展。除特殊情况外(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于是韵脚,所以读作“xia”),还是按今人的发音好了。否则,文言就离天书不远了。
【解】智者为仁而智者,仁者为仁而仁者,安有仁而不智者?安有智而不能仁者?故本章所言仁智皆言仁者之外用。
见上一章。本章讲水周流而不失其性,山自立而不失其正。仁者之用,动静各宜。
日期:2011-10-09 08:54:11
6.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译】孔子说:齐国的现状改变一下,就能达到鲁国这样。鲁国现状改变一下,就符合道义了。
【注】道:这里的道该怎么理解呢?其实《礼记 礼运》中孔子的论述最直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论语笔解》韩愈,道,谓王道,非大道之谓也。Lz觉得韩愈的解读很矫情。道还有这么多道道?道就是礼后面藏着的那个“仁”。
齐:齐国。这里明显是指田成子作乱之前的齐国。当时的齐国应该是各诸侯国最富裕的一个,当然这得利于管仲。能够富民就是一个国家有前途的基础。所以孔子赞扬管仲说:仁人也。但是当时的齐国执政者hold不住,结果齐一变,吕姓田了。
鲁:鲁国。鲁国其实也挺富。史称鲁国有“殷民六族”。看看“殷”,“商”这两个字。另外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执政者不管真心还是假意,“仁义”都是要挂在嘴边的。而且鲁国的百姓主要是殷人和周人,而齐国的百姓中则有大量的原住的“夷狄”族群,所以姜太公就国时,首先要做“新其俗,建其礼”的工作。鲁国肯定有文化的优势。
这可能是孔子所谓齐一变至于鲁的原因。
鲁一变至于道:如果认可齐一变至于鲁是指民富基础上的文化优越性,那鲁一变至于道自然就是要做到把仁义思想作为指导行政的基础。后来鲁国倒是也一变了,提高税负了,国进民退了。孔子也只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欲田赋》。
【解】本章的核心是变。怎么变?齐要变,就要行教化,鲁要变,就要和文质。如果认同本本篇是集中论述中庸的,那本章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在局部,中庸的标准是不同的。对于贫穷来说,富裕就是正义,对于混乱来说,秩序就是正义。对于民众来说,安居乐业才是王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