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绝丝路的王朝——吐蕃兴亡史话》
第5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里要说的是“天赤七王”中的最后一位,也就是止贡赞普的悲惨遭遇。这个故事在西藏许多古代史书中都有记载,而在一件人们到现代才在敦煌发现的吐蕃历史文书中,此事件描述得尤其绘声绘色:
  止贡赞普幼年之时,其父王母后就将来如何给孩子上赞普尊号,请教于老祖母卓夏吉林玛。这位老婆婆大概是个女巫,能够根据征兆判断吉凶,她问道:吉雪扎玛岩是否坍塌?丹玛地方的母牦牛草场是否被火焚烧?达列帕措湖水是否干涸?答道:岩未坍,湖水未涸,草场亦未被烧毁。
  但由于老祖母春秋高迈,耳患聋病,错听成岩已经亦坍塌,草场被焚烧,湖水也干涸。于是,对他们说道:这个孩子是个短命鬼,就取名为“止贡“赞普吧——“止”是“刀”的意思,“贡”是“死”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不祥的“死于刀下”。就这样,由于奶奶的耳病错听,小王子就取了这个倒霉的名字,他长大后常常为此心中不悦耿耿于怀。

  由于具有天神的血统,止贡赞普的能力超出常人,力大无穷,再加上身后天绳的帮助,白日飞升对他小菜一碟,所以为人相当狂躁骄傲。有一次,他强迫手下大臣们与自己决斗,大臣们都纷纷表示不敢,一个叫洛昂达孜的大臣也在其中。
  然而,合着那天洛昂达孜倒霉,怎么解释止贡赞普也不听,非要两人比试一翻。最后,洛昂达孜只好说:“如果大王不听我的,非要决斗的话,则请授予我天神器物中能自行击刺之矛、自行砍斫之剑、自行遮护之盾,若将这些神通武器赐与我,我可敢与王一试决斗。”
  骄傲的赞普答应了,将王库中之神通宝物全赐与洛昂达孜。洛昂达孜按期先到娘惹夏波城堡备战。之后。赞普也来到娘惹夏波,君臣在娘惹塔瓦园对垒。
  洛昂达孜又要求说:“请您将径直悠远的天绳砍断,将九级天梯朝下放倒,这样比武才能公平。”赞普自持勇力无双,按其请求照准。然后,洛昂达孜将200支利矛系拴在一百头黄牛背上,再驮以灰囊,百头牛相互搏斗,灰袋被剑割开口子后崩裂,洛昂达孜进入灰尘弥漫之中,趁机向赞普猛烈进攻。
  止贡赞普这下抓了瞎,一片迷茫中毫无还手之力,赞普的护身神德拉贡杰见情况危及,立即挺身而出。由于天绳已断天梯也爬不了,这位负责的神灵只好奋力将赞普举向天空,但洛昂达孜早有准备,马上从袖筒取出小斧砍了过去,护身神不幸被击中,摔落于雪山缝隙中葬身于斯。

  没有神灵的帮助,天绳已断天梯已倒,狂妄的止贡赞普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普通人,他终于被大臣杀死,其尸骸置于大铜锅中封好,抛进雅鲁藏布江中央顺水而下,流至江尾赛仓地方,终于被一条名叫沃德让莫的龙所吞噬……
  止贡赞普的自大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他的子孙们——由于天绳和天梯都断绝了,后世的赞普们失去了与天界的联系,死后的灵魂再也回不了天国,只能屈尊埋葬于人间。当时的西藏还没有流行天葬,吐蕃国王们像汉族君王们一样修建王陵,西藏山南地区的琼结县,至今还保存着埋葬吐蕃历代先王的藏王墓区。
  现代学者研究这个故事后认为,这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神话,它很可能是吐蕃创立后王权与神权的斗争的反映,大臣洛昂达孜被认为代表了当时吐蕃强大的苯教势力,最后王权不敌神权,国王被苯教大臣杀死。
  据说,在“天赤七王”统治期间,吐蕃就已经确定了以苯波教作为国教的宗教政策。按照一部西藏古代史书《教法要义》的记载,吐蕃的这些早期国王们从苯教大本营象雄(大概在现在的阿里、藏北那曲的部分地区以及克什米尔的部分地方)请来苯教法师向属民传教,并翻译了许多苯教的经典,甚至根据所谓的“净天”字和“大食”字创造了西藏自己的文字,并修建了苯教的城堡和寺院,国师也由苯教巫师担任。

  但这部《教法要义》是苯教徒写的史书,后世多出身于佛教僧侣阶层的西藏学者们对其内容的真实性一直存在许多疑问,同样也并不认可其内容的准确性,比如他们认为苯教巫师的文化水平相当低,那些所谓的苯教经典都是后来抄佛经编出来的,当时根本没有产生,而藏文更应该是直到松赞干布时期才创造出来。
  现代研究者认为,《教法要义》的内容并非全部虚构,其中一些部分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而苯教势力秉持吐蕃朝政的渊源则是自古就有的,已经成为吐蕃王国创始阶段神权政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最后苯教巫师们频繁干政,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甚至与国王分庭抗礼的地步,构成了对国王权力的极大挑战,到止贡赞普时已显露出君权与神权之间深刻的危机。

  即使是苯教徒写的那部《教法要义》,对这种情况也有所记述:“头上的帽子过大,会累得汗流浃背;美食吃得过多,也会引起反胃;听任别人的虱子爬到自己腿上,最后它会爬上你的头顶”。根据著名藏学家、西藏社科院原副院长何宗英先生的考证,这段话其实是厘赞协等吐蕃大臣对止贡赞普的谏言,劝他做事不可过分,对于苯教徒不要过分妥协,否则苯教徒会凌驾于赞普之上作威作福,以至“到了赞普子孙之时,国政必将被苯教夺去”。

  不管怎么说,总之吐蕃最后一位有能力玩高空作业的赞普就这样死了,充斥着神话传说的“天赤七王”阶段到此终结,吐蕃也越来越接近所谓的信史时代。这个刚刚兴起的藏族政权将往何处去,是苯教就此政教合一,还是王族今后卷土重来?
  我们后面再继续说吧。
  (待续,周末不更新,填坑时间不定)
  日期:2011-07-11 20:49:14
  《第一部 天降赞普:吐蕃王朝的崛起》
  4、噶朗王族的故事

  在现在西藏林芝地区林芝县米瑞区广久乡的雍仲错村,保存着一块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因为石刻所处的地点在古代被称为“第穆”,因此它就被人们称为“第穆石刻”。石刻所在的巨石面向西南方,高2.6米,刻有古藏文二十一列,据考证它立于公元796~815年间,已经有超过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这块石刻记载的其实是一篇古代的盟誓文书,盟约的一方是公元8世纪吐蕃最鼎盛时期的赞普赤德松赞,盟约的另一方则是一个名号为“噶朗”的工布当地土王,石刻的内容显示出立盟双方的关系似乎相当亲密,其中有“工布王族系肇于一王兄”之句,吐蕃赞普甚至承诺“永不令外姓为工布王,只命噶朗王之子孙世袭”。
  这位噶朗王究竟是什么来头,竟然能让统治着号称“东抵昂宿星升起处有万座城门的京师长安,南接轸宿升起之地,立碑于恒河之滨,控制世界三分之二的地方”的赤德松赞大王屈尊与其盟誓,且誓文内容如此谄媚甚至可以说肉麻呢?
  这要从止贡赞普死后开始说起了。
  洛昂达孜杀死止贡赞普后,自然登上了国王宝座。后世研究者认为,他此前应该是隶属于吐蕃的一个小邦之王,在强大的苯教势力的支持下,对力图扩大王权的止贡赞普发动了突然袭击并最终取而代之,因为当时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在一些大臣的劝说下,止贡赞普打算先将苯教巫师们驱逐到边疆,然后一举消灭,信奉苯教的另一些大臣们于是先发制人,国王反而命丧其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