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
第56节

作者: 万国咸宁天下平
收藏本书TXT下载
  面对希特勒种种不可思议的举动,A集团军群总司令隆德施泰特上将的一位作战处长的回忆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他曾追述说:希特勒当时的心情很好,并且告诉我们,他认为战争在6个星期之后就可以结束。他希望战事结束后,能和法国缔结一个合理的和约,这样和英国达成协议的道路就打开了。后来,使我们觉得惊异的是,他竟用钦佩的口吻谈到大英帝国,谈到它的存在的必要性,谈到英国给世界带来的文明……他说,他所要求于英国的,不过是它应当承认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德国如果能够重新获得它在一战后失去的殖民地,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但希特勒顿了顿,估计是考虑到丘吉尔强硬的态度,他沉默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说道:如果英国不肯归还海外殖民地也无所谓了,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国,在一个英国政府认为可以接受,而并不有损其尊严的基础上媾和。希特勒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常常向他的将领们、向齐亚诺(墨索里尼女婿)和墨索里尼本人表示这种想法,并且最后公开地作了表示。齐亚诺在1 个月以后发现,这个纳粹独裁者当时正处在成功的顶点,竟反反复复地提到保持大英帝国作为“世界均势的一个因素”的重要意义,他不禁感到惊异。

  我们再来看一看7月13日,哈尔德日记中的记载,他写到:元首对于英国没有接受和平感到非常迷惑不解。那一天,他对他的将领们说,大英帝国的崩溃,“对德国没有什么好处……只对日本、美国和别的国家有好处”。原因很简单,英国一旦完蛋,它的海外殖民地,肯定会被贪得无厌的日本人所占据——譬如香港、印度;美国呢,则会继承英国剩下的遗产。可是,我们德国,却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在希特勒潜意识中,他早已把英国当成了自己未来的盟友,他认为英国人的血统是高贵的,换句话说,是优等民族。而希特勒最喜欢干的,就是给世界上每一个民族评分,并乐此不疲。一次,希特勒观看一部叫做《一个孟加拉枪骑兵的生活》的低劣英国电影,这部影片讲的是英国人在南亚次大陆称王称霸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这位纳粹独裁者激动万分,他惊喜的对身边所有人大声嚷道:“高等民族应当如此——统治劣等民族”。

  对于这个半瓶子醋理论家的思维,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也许,我只能说:
  此人已疯,监定完毕。
  日期:2009-08-05 15:48:34
  连载109
  因此,有可能是希特勒把他的装甲部队遏止在敦刻尔克前面,其目的在于想使英国避免一场奇耻大辱,从而促进和平解决。关于希特勒变态的行为,此时海峡两岸纷纷进行猜测。一方面,他批准戈林去轰炸被围的敌军,另一方面,他却又不采取强有力的行动,这是为什么呢?他自己的解释令人越听越糊涂。他对海军副官说,他原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历史中所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希望将他们团团围困,待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俘虏他们,供和谈时使用。

  但是,当英国人全部从海上逃脱,几乎未俘获什么英军时,他并未发怒,甚至都未发急,更没对那位夸夸其谈的戈林元帅大发雷霆。而他的和平计划,照他的说法,必须是这样的:英国让德国放心地重新掉头向东——这一次是进攻俄国。他还说,伦敦必须承认第三帝国独霸大陆的地位。在以后两个月之中,希特勒深信,这种和平已在他的股掌之中,他坚信,在法国投降之后,英国政府就会屈服,战争贩子丘吉尔政府将会垮台,英国人将会从新恢复理性。 他抱怨说:“丘吉尔这个酒鬼,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沟。”

  所以,他急不愿意看到自己精锐的坦克部队,为这些毫无意义的战斗去做出更大的牺牲。希特勒甚至嘲笑他的将军们:竟然把对于接下来对法国作战,起着极为重要作用的装甲部队,调到河流纵横的敦刻尔克是战术上的蛮干。这一点,他显然是受到了凯特尔的影响,凯特尔原来是一个炮兵连长,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敦刻尔克附近的佛兰德地区与盟军做过长期的会战。这位善于逢迎拍马的将军简直已经摸透了希特勒的全部心思,他不止一次地在希特勒面前大肆渲染说,“佛兰德地区河流纵横,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

  因此,当我们照这样的思维去理解,希特勒为什么会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并要求古德里安的19装甲军回撤,让步兵接替其战线,以及突然召回前线指挥官隆美尔将军的种种举动,就不难解释了。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希特勒现在和过去一样,他不了解英国民族的特性,不了解它的领袖和它的人民,要不惜牺牲保卫这个世界的决心。希特勒将会在自己那半瓶子醋世界观面前,碰上一鼻子的灰。并且,英国人也不会领他的情。
  现在,是英国人的表演时间。在裹足不前的德国人面前,英国政府将会完成整个战争史上最伟大的撤退!
  就像丘吉尔首相在下议院发表演说那样:
  我们绝不投降,绝不屈服。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丨警丨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在想入非非的希特勒面前,丘吉尔那掷地有声的演说,已经明确地表明了英国人的决心。也许,我们应该去摇一摇那位进入梦乡的希特勒先生:“醒醒吧,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日期:2009-08-07 18:01:12
  连载110
  敦刻尔克奇迹(Ⅱ)
  有人曾讽刺说,英国人最拿手的就是撤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的确是作了多次“成功”的撤退。譬如,挪威战役的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
  这一次,在法国的敦刻尔克,也不例外。
  可是,敦刻尔克撤退行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盟国从一开始,就陷入了一种困惑——救援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慢到什么程度呢?
  引用丘吉尔自己的话说:从5月26日——27日,拥有500多艘大型船只所组成的舰队一共从敦刻尔克救出了7669人。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敦刻尔克港离英国本土最近的港口城市(多佛港)距离仅为——35海里(约65公里) 按照当时平均航速,一艘靠螺旋桨行驶的船,只需要航行3个小时。
  当然了,这个算法肯定不严谨。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500多艘大型船只,辛辛苦苦忙活了24个小时,才救出7669人,这个效率是不是也太低了点儿吧。
  因此,当英国海军部向丘吉尔报告救援进展的时候,丘老先生差点没被气晕过去。
  可是,海军部的各位将军们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来,他们抱怨说:从敦刻尔克到拉潘尼的整个海滩是渐次倾斜的,即使海水涨潮的时候,大船也难以靠岸,为了避免搁浅,只能远远的停靠在深海区。而且,大船转舵不灵,经常出现拥挤堵塞;更何况敦刻尔克港的码头早已被德国空军炸成了废墟。

  换句话说:我们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些海军部的老学究们一展莫愁的时候,丘吉尔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向全国民众公布英国远征军在敦刻尔克遭遇的严重危机,以及“发电机行动”具体执行方案。
  这无疑是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因为,军事方案一旦向全国民众公布,德国电台自然也会一字不差的听到同样的内容。
  俗话说的好,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手段。为了救出更多士兵,丘吉尔也顾不上这些了,说干就干吧。
  5月27日,海军部根据丘吉尔的指示,采取紧急措施,目的是搜寻更多的小型船只,以应付“特殊需要”。英国广播电台则呼吁:“南方和东南沿海一带民众自发行动起来,拯救深陷敦刻尔克港的子弟兵们”… …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