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秘史——纵论二战全史》
第54节

作者: 万国咸宁天下平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就得从丘吉尔的那封秘密电报说起了。这封电报的内容,上文已经提到。我对这封电报的评价是——厚黑学的突出教材。
  可是,偏偏如此隐讳的电报,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被盟军士兵们所知晓。这下,问题可就闹大了。试问,精明的法国人能答应这样的条件吗?
  法国兵虽然打战的功夫一塌糊涂,但闹事的功夫,那却是世界一流的,颇有些兵匪的味道。他们抗议说,凭什么让我们留下来当挡箭牌,为别人送命。而且,你们英国人也太不厚道了,居然欺骗盟友。于是,愤怒的法国官兵私底下一合计,还是投降吧,跟着英国人混没前途,被卖了还帮着数钱。比利时士兵自然不是省油的灯,也跟着起哄,他们强烈要求给个说法,不然就跟着法国人一块儿去投降。(用这种条件威胁自己的盟友,真可谓中外战史第一列啊)

  尼科尔森准将对这些兵匪的答复,是相当干脆的——缴下他们的武器,全部都绑起来!
  出人意料的是,法国人不但不反抗,反而相当的高兴。他们还强烈要求,最好把自己关起来,以免闹事。英国人想了一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们就把这些士兵锁进监狱,以及地下室里,来个眼不见为净。法国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心安理得的在地下室里等待战斗的结束。
  他们是有理由心安理得的。因为,他们的小命至少是可以保住了。
  法国兵这样一闹,剩下的3000来名英国士兵,连给德军塞牙缝都不够。接下来的战斗自然毫无悬念。
  我想,面对如此惨痛的事实,丘吉尔首相应该是很伤心吧。他苦心期盼防守2-3天的“加莱堡垒”,居然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轻而易举的被德国人所占领。
  现在,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英国人,总算是被彻底打醒了(可喜可贺) 完了,一切都完了,再不跑路,陪葬的就不仅仅是2万名士兵的问题了,而是2万的20倍。
  5月26日,下午6时57分(相当精准),也就是加莱失守3个小时之后,磨磨蹭蹭的英国海军部终于雄起了、爆发了。他们大手一挥,兄弟们,跟我撤啊!
  就这样,著名的"发电机"行动开始了。英国东部海岸数个港口的500艘大型船只,在同一时刻,扬帆起航,朝着海峡对岸不远的敦刻尔克港驶去。

  很不幸的是,其中的243艘,领取的是单程票。
  日期:2009-08-01 23:58:16
  连载105
  当发电机计划开始“发电”的时候,敦刻尔克的局势实际上已经绝望。面容憔悴的丘吉尔,曾在5月27日找到他的海军大臣,忧心忡忡的问道:“我们能从那个地方(指敦刻尔克)运回多少士兵。
  海军司令回答说:“我们最多只有两天时间,救出大约4万5千人;而且,这还是乐观的数字,保守数字应该是3万......”

  听到这番话的丘吉尔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的盯着他的海军司令——如果说之前的他,还抱有一丝乐观情绪的话,如今,当他得知如此残忍的数字之后,无疑是失望了。可是,他又不得不承认摆在眼前的残酷事实——当加莱失陷之后,只有敦刻尔克港和连接比利时边境的开阔海滩还在自己手里,这么狭窄的区域,按照德军的前进速度,是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了两天以上的。

  除非,除非奇迹出现。
  5月28日一大清早,丘吉尔便前往下议院发表演说。在此之前,他已经1个星期没去下议院了。现在突然召集议员,莫非有啥急事?
  当他开口说话之后,答案出来了——他所说的不仅是急事,而且,还是一个沉重的坏消息。“下院”,丘吉尔低沉的说道(原文),“我只补充这么一点,在这次战争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使我们放弃我们要誓死保卫世界正义事业的职责,也不能摧毁我们勇往直前的信心,正如在我们历史上的许多关键时刻一样,我们有力量冲破重重困难,直到最后打败我们的敌人。”

  说到这里,丘吉尔顿了顿。突然,他举起右手,做拳头状,神情肃穆的大声继续到:“无论在敦刻尔克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也要继续战斗下去。”(省略了丘吉尔对敦刻尔克局势的阐述,只引用了最主要的地方)
  丘吉尔是铁了心与德国死磕到底了。他这篇演说的主旨很明确,他无疑是以一种最为高调的手段,来试探英国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因为,现在英国的国内,都在急切的关注着深陷在敦刻尔克港的英国远征军的最终命运。在这个关键时刻,丘吉尔突然跳出来告诉他们说:你们不用再观望了,英国远征军完蛋了,毫无保留的、彻彻底底的完蛋了。因此呢,你们是打算与德国求和、赶我下台?还是陪我继续坚持打下去?

  很高明,这个手法太高明了,精明的丘吉尔抓住了一个民族的尊严,来作为自己隐藏的后盾。而且,他的演说内容是如此具有爆炸性,现在敦刻尔克战役不是还没有结束吗?就说出“无论发生什么事”的悲观论调。所以,当丘吉尔的演说完毕之后,整个下议院鸦雀无声,议员们都以非常诧异的眼光看着他,而丘吉尔却用一种非常坚定的眼神环视四周。

  接下来的一幕,就该轮到丘吉尔惊喜了。他后来回忆说:这时阁员的表现使我感到惊奇,因为,就这次聚会的人物来说,都是有经验的政治家和议员,对战争的看法,不论正确与否,观点都很不相同。而他们却不约而同的一下从座位上跳起来,跑到我的椅子旁边,一面兴奋的高声喊叫,一面拍我的背;尽管,这里面许多人我不认识.......

  是的,议员们都沸腾了,他们被丘吉尔那斗士般的精神所感染——大英帝国必须坚持下去,直至最后胜利。
  日期:2009-08-04 03:46:22
  连载106
  敦刻尔克奇迹
  如果哪位朋友有幸能去法国旅行的话,你可以试着这样问法国人:“敦刻尔克大撤退是胜利、还是失败”。
  法国人肯定会这样回答你:“不,这是奇迹”。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东、西方思维差异吧。看看我们东方人的思维,大家肯定没听说过什么“平型关奇迹”,“台儿庄奇迹”。
  而西方人呢,他们总喜欢拿琢磨不透的战役说成是“奇迹”。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恩河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势如破竹的德军打到离巴黎仅14公里之遥的马恩河畔,在遭到法军的迎头痛击之后,被迫撤退。 对于这次战役的过程,我前文也曾分析过,归根究底,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那位志大才疏的小毛奇同志篡改“施利芬计划”的结果。

  但是,就当时法国人而言,他们却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是一场奇迹,是上帝在关照他们。同理,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他们的眼中,也是一场“奇迹”。
  当然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自然不是法国人比德国人更信奉上帝、更虔诚。在这场奇迹的背后,是交战双方都未曾预料到的结局。我记得,一位军事家曾这样说过:战争的最终结局,是交战双方共同缔造出来的。
  那么,德国人到底又犯下了什么不可弥补的错误,致使了这场“奇迹”的发生呢?
  首先,让我们先回到5月26日,这一天,古德里安攻下了加莱,在27——29日两天之内,19装甲军继续前进,并在29日这天的下午,占领了克洛奇高地。在这里,古德里安小心翼翼的爬上这个高地,用望远镜观察不远处敦刻尔克港的情况。
  当古德里安举起望远镜的那一刻,不免使得这位身经百战的将领倒吸一口冷气了。他看到:数百艘英国船只,密密麻麻的挤在敦刻尔克那狭窄的海面上,其中有战列舰、驱逐舰、鱼雷艇、货轮,甚至空油船。而盟军士兵则排成一条条长龙,开始登船撤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