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百姓眼中的明末乱世吧,读『明季北略』随感》
第52节

作者: 秋驰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25 12:47:12

  刘国能自刎
  刘国能,陕西延安人。崇祯初年和李自成、张献忠一起起事,匪号“闯塌天”,后于崇祯三年搞得陕西大乱。
  崇祯六年冬季,刘国能率匪众进入河南,经内乡、淅川走湖北郧阳,一路攻破了很多县城。崇祯七年正月率部进入四川,攻陷夔州后调头向东回到郧阳境内,遭到总督陈奇瑜追击,败逃汉南,一起被关进了车厢峡包围圈。得脱重围后,再次大乱陕西,进犯河南蹂躏长江以北各省。遭到明军追击后,和“整齐王”屯兵商、雒山间。崇祯九年夏季和“闯王”、“蝎子块”等从郧阳进犯兴安、汉中,总督洪承畴疲于奔命。继而南下荆、襄,和总兵秦翼明数次作战。同年冬季,和“蝎子块”等十七营进犯潼关,遭到陕西巡抚孙传庭坚决阻击,南返。崇祯十年刘国能听闻马光玉等将进犯蕲、黄,率众会师,直取江北。再次遭到明军分道阻击,便不再敢向东,回师转走黄陂,进入木兰山,进犯河南,击败河南参将李春贵部,逼近开封。崇祯皇帝下诏令各路将领率兵驰援,刘国能于是走黄、麻。

  从刘国能的战斗历程也可以看出,和前面提到的李自成给傅宗龙挖坑诱敌的“后期流寇”不同,这是典型的“早期流寇”式作战——没有补给、不要后方、趁隙而进、避实就虚、流窜不定,逮到空子就狠狠地捞一把,捞够了之后就走,绝不固守原地,碰到玩儿命的就飘然远遁,也绝不硬碰硬。
  当时,六省剿贼军务总理大臣熊文灿刚上任,各贼对这位新任总理大臣都很忌惮,见他下令招降,很有些人想回归正道。刘国能早先就和张献忠“有隙”,害怕被他吞并,后来又和左良玉打了一仗,败了,于是在崇祯十一年正月初四日率先于随州就抚,在熊文灿面前顿首说:“愚民陷不义且十载,赖公湔洗更生。愿悉众入军籍,身隶麾下尽死力。”熊文灿大喜,温言抚慰,授予其正五品守备军职,将其划归左良玉所部。其实当时招降流寇时给予的军职,高低无所谓,只要你不反,封个总兵又有何妨?只是有两点,第一不能高于等于一直和流寇作战的剿贼明军主要将领,第二要留出日后升迁晋封的余地,所以这个正五品守备尽管略嫌低了些,但也还算合适。后来张献忠、罗汝才来降,熊文灿屡次下令遣散部属、择其精锐随军征讨,但二人都充耳不闻,只是据城自守。只有刘国能忠心耿耿地带着部队跟随明军参与对各地流贼的征剿,并且着实立下了些战功。

  应该说,对于左良玉这位领导,刘国能和他带来的那帮原来的流寇现在的明军们应该是心服口服而且乐于听命的。屡次和左部交手胜少败多不说,左良玉这个人很“油”,除了那些中埋伏的败仗之外,一般情况下跟着他打仗吃大亏的时候不多。更为重要的是,左良玉的部队一贯上马杀贼、下马抢民,从粮食财物到娈童美女没有他不要的,如此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齐抓并进的“军营文化”似乎也和刘国能之前的生活习惯比较相近,唯一的区别无非是多少讲点儿道理、没事儿不怎么杀人而已。

  就在内地剿贼形势一片大好时,崇祯十一年一场凛冽的北风准时袭来,当年冬季伪清入寇,翌年,清兵南寇山东。刘国能追随左良玉部进京勤王,有功,崇祯皇帝下诏其部继续回军讨贼,并给予奖励。同时命令兵部商讨授官给刘国能部下将士,说:“张献忠如能立功,也是这样封赏。”授予刘国能从二品副总兵衔。从正五品守备,一年多的时间屡立战功直至皇帝亲简从二品副总兵,这个官升大了。

  崇祯十二年四月,流寇贺一龙、蔺养成败走深山,惠登相远遁陕西四川,留在原地的流寇匪首李万庆顿时显得势单力孤。熊文灿命令左良玉部分三营进山搜缴李万庆,其间左良玉麾下裨将王修政贪功冒进遇伏战死,左良玉收拢残兵继续进剿。李万庆依山筑垒,同时向明军请降。前敌统帅、平贼将军左良玉怕他有诈,与总理大臣熊文灿商议后,调陈永福、罗岱、金声桓三部明军齐集于河南贾宋,会师之际挥军进剿,此时的副总兵刘国能也率部赶到战场,沿张家林、七里河一线发起攻击。

  面对优势明军的全线攻击,一贯“打胜不打败”的流寇惊惶之下章法全无、四散奔逃。这个时候,已经完全控制战场形势的左良玉明白,时机成熟了,便找来刘国能,问他敢不敢现在去招降李万庆。刘国能毫不含糊,只身带着二十名骑兵就去了。要说这位李万庆也不简单,论起在流寇中的“辈分”也是相当高的,陕西延安人,早年和张献忠、罗汝才一同起事,匪号“射塌天”,听这名字就和“闯塌天”刘国能有一拼吧?也是因为饥馑率众造反,也是一路焚掠袭扰数省,也是老一辈流寇造反家——崇祯七年陈奇瑜的车厢峡包围圈里有他,崇祯八年全国流寇代表大会的七十二营荥阳之会有他,搞得明廷疆臣灰头土脸的河南湖广“十五家”也有他,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归降明军后号称“十三家”的反贼里还是有他一号!而此时,眼见同辈流寇降的降散的散,目睹本部士兵瞬间崩溃,处身于四面环攻的明军围剿圈内,面对着一年多以前还和自己一样朝不保夕的前流贼“闯塌天”、现大明副总兵刘国能,“射塌天”李万庆降了,而且降得像刘国能一样彻底。因为除了少数仍追随左右的亲兵外,左良玉这一战基本上把李万庆的原班人马打残了。投降后的李万庆被授予副总兵衔,一直忠心不二地跟随明军讨贼,于崇祯十五年在襄城挡了张献忠五天,城陷后,和总督汪乔年一样,不屈而死。朝廷追赠都督同知、荣禄大夫,建祠堂于襄阳。

  这里同样可以看出,左良玉对于战场态势的把握恰到好处。李万庆被追得穷蹙无路卑辞请降之初,跟受到熊文灿极力庇护的张献忠那儿憋了一肚子无名火的左总兵直接就一棍子抡了过去——想投降?好啊,那也得先打服了、打怕了、打得你无心再反、无力复叛为止!所以呢还是先吃几下杀威棒吧,不是特别疼,忍忍一会儿就过去了。等李万庆知道厉害了,再派他的老相识、老战友刘国能出面招降,水到渠成。万一,万一李万庆不知好歹或者恼羞成怒的话,也无非就搭进去一个前流寇刘国能而已。

  崇祯十二年秋,张献忠、罗汝才降而复叛。熊文灿派遣刘国能带领李万庆所部征讨,后来二人一起镇守郧阳。或许也正因为有他们二位在,尽管张献忠、罗汝才复叛后贼势大炽,但郧阳安然无恙平静如故。后来李自成进攻河南,刘国能又移防叶县。当初,刘国能当流寇时,和李自成、罗汝才曾结为兄弟。和明摆着“假投降”的罗汝才不同,对于归正后一直追随明军征讨叛贼的刘国能,李自成等人恨之入骨。

  崇祯十四年九月李自成得知刘国能在叶县,继而率部围攻。对于此时摧城拔寨如探囊取物的李自成而言,攻击小小的叶县实在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斗。不出所料,四面强攻之下,刘国能力不能支,城陷之际自刎而死。
  刘国能自尽后,他的妻子也自尽了。刘国能八岁的儿子被进城的李自成抱在膝上,想收他当养子。但是这位年仅八岁的小孩不答应,拔下随身携带的“小刀”,自刎而死。时人评论,刘国能一门死难,实足千古,最为惊人的是,八岁幼童自刎,为史书前所未载。所以说贼中也有忠臣义士,只可惜国家不能早用啊。后来,事情报到朝廷,追赠刘国能左都督,特旨晋封荣禄大夫,建祠堂。
  顺便说一句,尽管事后建祠、赠官,但是和同时期很多因故殉国的明臣一样,刘国能、李万庆二位死后是没有谥号的。即便到了南明弘光朝的“大平反时代”,给很多崇祯朝或抗击伪清、或征讨流寇殉国的官员大规模追赠谥号的时候,他们二位还是没有被提及。
  现在让我们放下刘国能本人的事情,单说那位八岁自刎的刘国能之子。
  从时间上推算,这孩子应该是崇祯六年生人,当时的刘国能正在各地流窜作战,他归降的时候这孩子也就四岁多。

  参考当时常年干旱饥荒、动不动就“易子而食”的情况,即便是在流寇中和大名鼎鼎或者说臭名昭著的“闯将”“八大王”辈分相同的“闯塌天”刘国能,也不大可能把这个儿子寄养在老乡家——那样或许一不留神就成了别人甚至老乡本人的“点心”了,更没有条件把亲儿子送到远离九州战场的极北太平之地尊养安荣。所以说,这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在时饥时饱时缓时急时胜时败时稳时奔的流寇军中渡过的。当沿海渔村的孩子为了抓住一条大鱼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人家孩子对于城破之后的血流漂杵早已司空见惯;当东南小康之家的孩子玩儿木偶泥人的时候,人家孩子玩儿刀,而且常年随身带着一把刀,一把绝非装饰和玩具性质的、开了刃的刀,并且非常熟悉刀的用法。这样的童年,这样的成长经历,如果说没接受过系统儒家经典教育似乎并不失实,但草莽英雄出身的刘国能本身的言传身教,或许作用更大。

  至于自刎一事,或许是殉父吧。八岁幼儿,放在今天也就上小学二年级,还需要家长背着书包接送的年龄,这位幼儿却已经懂得了很多今天活到八十的人都不懂得的生死大节。或许身处物欲横流之今世的人们,很难以这位幼儿的行为。
  在这里,小秋只想说一句,很多今人不理解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坏的;很多今人不提倡的事情,不一定就是错的;很多今人不愿追寻的精神,也不一定就不是崇高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