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9-22 09:52:59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日期:2011-09-22 10:01:58
道家养生思想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十章)更是涉及到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老子所倡导的上述锻炼原则,在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气功养生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老子相比,庄子的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更为具体、深邃。他不但直接继承了老子"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而且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养生方法。《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在先秦诸子中堪称是最早对气功导引方法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描绘。
在庄子开创的诸多养生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大概莫过于"心斋"和"坐忘"二法,可以说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我国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
《庄子·人世间》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坐忘"的概念见于《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日期:2011-09-22 10:07:30
中医《答难养生论》中提出养生五难
“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这里把名利思想过重当成了养生的第一难题,人活一世,谁不把名利当回事呢?但实际上呢,很多事情是可以追求但不可强求的,名利思想过重就成了一种负担,成了养生的一大忌讳了,张仲景在《伤寒论·序》里面就说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有此可知,名利思想过重自古以来就是养生第一大忌。
第二难是指的情绪调节不好,喜怒无常。
第三难声色不去指的是色欲,现在多少成功人士最后犯事儿,甚至有牢狱之灾都是因为男女之事,因为色欲过重。
第四难说的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想吸什么就吸什么,事实也是这样,目前常见的脂肪肝、高血脂、痛风、糖尿病、肥胖症等等都是祸从口入。
第五难是指因一些事情辗转反侧地思虑过度。
日期:2011-09-22 10:30:10
传统养生修炼方法的种类——道家的养生修练方法
据元代李道纯的统计,当时流传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二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
1、导引按摩类
这一类功法是以健身强体为目的的动功,包括导引术、按摩术、点穴术、叩齿法、鼓漱咽津法、鸣天鼓、干梳头、干洗脸、揉耳运目、仙鹤点水、擦脚心、兜外肾、自发动、周身拍打等等。多以动摇肢体为门径,与服气、存思配合,组成系列功法。
2、吐纳行气类
这类功法是以调炼呼吸为门径,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延年益寿效果,并能发放内气利他济人。这类方法包括采气、食气、闭气、炼气、布气(发气)、胎息、调息、六字诀等。大体可归为服食外气、吞咽元气、存思服气、调动内气等四种。
3、意念修炼类
我国道教气功,除“内丹”堪为不二法门,“行气”久称一树奇葩,其他如守一术、虚静术、存神、内观、定观、冥想、守中、默念、坐忘、守窍、存思术等等,方法尚多;而这些方法归结到一点,不外以意念修炼为主,所以,可一言以蔽之为“意念修炼”,并从而与“内丹周天”、“吐纳行气”鼎足而三。
道教三大类功法足以概括我国气功中的一切静功,其中“行气”以呼吸修炼为主,“意念修炼法”以意念修炼为主;然而两者却又不是河水不犯井水,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行气”功法常须借助意念活动进行配合,而“意念修炼法”也少不了呼吸的参与,只不过是各有专攻,侧重不同罢了。而“内丹”之术则综合“呼吸”、“意念”,嫁接孕育,另展奇姿,从而成为我国气功中的千古绝招。
4、内丹周天类
这是指以自身先天精气神为“药物”,而在体内炼“丹”的系统修炼方法。在道教修炼诸法中,内丹的理论最称精湛,方法最为周密成熟,堪称道教气功的代表、精髓。
内丹的流派分为南宗、北宗、中派、西派、东派、三丰派、青城派;修炼的方法有十多种,但皆以性命二字为纲宗。就修炼的顺序来说,有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有先修性后修命及先修命后修性的渐法。
修性自然了命的顿法,亦称“上品丹法”、“最上一乘”,是炼神之道与禅宗之禅的融合,入手即迳直炼神还虚,绝情忘念,明心见性。
先修性后修命,为全真道北宗所倡。此法从除情去欲、收心止念、明心见性入手,至念住心息,再依次了彻命功。这种丹法的修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百日筑基,炼精化气,亦称为小周天;第二阶段为十月养胎,炼气化神,亦称为大周天;第三阶段为三年哺乳,练神还虚;第四阶段为九年面壁,练虚合道。
先修命后修性,为南宗所倡。其法从钟吕派内丹的传统方法入手,守窍调息,循序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至炼神阶段,参究禅宗性理,以“打破虚空为了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