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是个传奇》
第16节

作者: 乔木在南
收藏本书TXT下载
  曹操在世时候,曾不止一次对后院不止十位数的大小老婆们说:“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得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似乎放了大家一条生路,感动得众位太太心里直夸老爷子仁义。
  当然,这道命令的背景,是要妻妾们再嫁之后传播自己的功德,不是着眼于妻妾的切身利益。但是就这一比较怎么的想法,还被他临终前给推翻了。
  日期:2011-09-12 08:25:43
  弥留之际,曹操当着众人之面立下遗嘱:“婢妾和歌舞艺人都给我住到铜雀台上(曹操的家庭歌舞剧院),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上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两天,从早至午,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要时时登上铜雀台,看望我西陵的墓地。各房的姬妾们无事做,可以学着制作带子、鞋子卖。每年初一、十五的时候,要给我表演一场音乐会,象老夫我活的时候那样”

  明摆着,让人家给他守活寡。这时候,曹操已经收回了当年让妻妾改嫁的成命,这充分说明那个承诺只是个花招,并没有打算兑现。
  果然是一代奸雄,一张空头支票忽悠了诸位太太年多少年!而白老爷子到底是还是个文人,天良未泯!
  如今,燕子楼成为徐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楼上至今仍悬挂着关盼盼的画像,神情秀雅,清丽绝伦。古往今来的过客,经过过往燕子楼时无不为她唏嘘感叹,但多是把关盼盼当作贞妇来赞颂,而少有人为她以身殉流言的举措鸣不平。
  从南宋末年起,关盼盼被定格成恪守道德的家妓,一些文人,尤其是理学家,开始强调关盼盼忠义的品质,突出其报主的美德;在明代,关盼盼则成了贞节妓女的典型形象;清代,关盼盼被写入烈女传,俨然成了集传统妇德于一身的圣母。
  宋代的大词人苏东坡曾夜登燕子楼而梦见关盼盼,作词道:“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觉梦,但有旧愁新怨。异时对南楼夜景,为余浩叹。” 苏轼对关盼盼的遭遇,有着真切的同情和感伤,但对以诗杀人的白居易,却没有不平和谴责。
  民族英雄文天祥到此地也曾留诗咏关张之事,诗中对关盼盼的忠义大加赞美,其诗云:

  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
  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
  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
  问楼在何处?城东暮如雪。
  峨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
  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

  自古皆有死,忠义常不没!
  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
  明末清初,有一位才情殊众的歌妓王微,她也写有《拟燕子楼四时闺意》诗四首,其三云:“罗衾自垒怯新凉,无寐偏怜夜未央。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其诗的意思与苏轼之意相近,都是哀其不幸,但是都没有指出其不幸的原因,可见妇女解放之路的漫长!
  日期:2011-09-12 15:30:54
  第七章皇帝的女秘书——杜秋娘

  晚唐的时候,流行一首歌曲,叫《《金缕衣》,它的歌词只有四句话: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翻译用现代汉语,这是这样的意思:
  我劝你不要顾惜名牌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这首小诗其实不用翻译,意思很好理解,都是大白话,但细品一下,思想上还是有一定期深度的,最少可以解读成正负两种意思:
  从正面励志角度,我们可以把这首诗一理解成:年轻人,你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把握机会,不要等到年纪老大了后悔莫及,这样一年,这首小诗的宣扬的是积极向上的主旋律。
  这样的励志话语我们还知道许多,如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还有什么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再套用一段在我国五六十年代流行甚广的前苏联励志名言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进步而学习!
  日期:2011-09-13 08:53:47
  从负面角度来理解,我们也可以做这样解读:年轻人,你们就象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珍惜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吧!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抓紧时间,及时行乐吧!否则等到七老八十动不了,有美女没能力享受,有美食没牙齿品尝,这样可就太可悲了!
  再套用赵本山的语言就是:“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宝马香车都有了,但是人快不行了!只有心向往之,高山仰止的份!这么说来,这首小诗又充满了颓废情绪,当然是不健康的。
  就我粗浅的理解,以杜秋娘歌妓的身份,不大可能唱正面励志这样宏大的主旋律,理解为劝人及时行乐似乎更为合理。

  但对读书人来说,要做到考场与欢场两不误,但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这个“折花枝”与“金缕衣”必然会发生冲突。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杜秋娘《金缕衣》一诗,是有一定隐谏意义的。是劝谏她后来老公李锜赶紧停了造反的心。
  这种说法我认为更不靠谱,且不说杜秋娘当时才是个十五的岁的小姑娘,唱这首歌时才进李府不久,还是一名普通的歌妓,怎么会有这样的政治远见?再说李锜也不可能把造反的事满世界嚷嚷,让府中每一个人都知道,除非他脑残!
  但这首小诗写得还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下面请作者——十五岁美少女杜秋娘出场!

  十五岁,不是搞错了吧?十五岁的未成年少女,能写出这样即颓废又有哲理的诗?
  确确实实,作者是一位十五岁的小姑娘,她叫杜秋娘。这首小诗不仅使这位小姑娘名传千载词,名垂青史,也改变了她本人一生的命运。
  杜秋娘本人也是一朵花,开在唐朝的那个时代,并且开得绚烂多姿。
  杜秋娘,江苏镇江人,晚唐的一位极有传奇色彩的风尘女子。她的一生从至贱到至贵,从花街柳巷到上苑琼林,最终又贬为庶民,她的一生完全可以写成几部拍案惊奇。
  杜秋娘自长家境贫寒,所以早早就进入歌舞表演行业,用来养家糊口。那个时代,家庭情况稍稍可以,谁跳这个火坑,当时的歌女称为“歌妓”,哪象现在的文艺界这样风光。

  杜秋娘在文艺行业工作了几年后,十五岁时,以歌舞特长被镇海节度使李锜以重金将她买入府中为歌舞妓。
  这李锜可不是个寻常的主儿,他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八世孙,是根正苗红的富二代,官二代。当时天下的榷酒漕运命脉都被他控制。贞元十七年,浙西平民崔善贞上书揭露其罪行,反被李锜所杀。
  日期:2011-09-13 15:35:29
  杜秋娘入李府时,李锜后院歌舞班子算起来,已有了近百人的美女队伍了。如何能在这美女如云的李家大院中胜出,是小小年纪的杜秋娘要思考的头号问题。
  这不,出头的机会来了!
  杜秋娘进李府不久,就赶上了一场家庭歌舞晚会。大大小小的歌儿舞女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希望能得到李大人的青眼一顾,在李家大院中,李大人就是天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