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覆辙——文明的挽歌》
第35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话说童贯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见到了辽主天祚帝。辽国与宋国双方自罢兵言和以来,双方使介不绝于途,两国的友好交往日渐频繁。得知宋官家派了贺生辰使来朝,天祚帝也不敢托大,于是亲自接见赐筵。为示隆重,文武百官也一同作陪。郑允中虽说乃是正使,却并不为辽人所熟知。他们所感兴趣的人,正是童贯童大人。辽地方千里,带甲百万,立国二百余年,朝中自是少不得太监。只是他们见过太监虽多,却从没有见过如此牛的太监!

  好奇心会害死猫,当然也会害死人!童贯在辽国已是一个传奇人物,更是一位传奇太监!这时候的辽人,骨子中仍具有本民族的直率与天真。
  宴席间见到了童贯,眼见得这个另类太监,显然是颠覆了他们脑海中对太监一词的定义。大家都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太监全是去了势的,没有胡须、还有嗓音尖细,一脸的媚态永远是陪着小心在说话。
  等到见了童贯虽说已是古稀之年,却精神矍铄,更兼颔下微须尽白,坐在殿中谈笑自若,哪里有一丝太监的模样?
  大家要是心中想想,面上不要带出来揶揄之色尚可,只是这帮辽臣,数杯烈酒入肚,顿时拿捏不住。交头接耳的人有,更有的人放肆地望了童贯大人指指戳戳。指指戳戳亦不为过,只是脸上更不应该带出暧昧的神情。
  不管他是从事什么行当,童贯毕竟是代表了一个大国,且是出于睦邻友好不远千里而至。有朋至远方来,乐乎是众乐乐,而非独乐乐!笔者出于公道对于千年前的辽朝众臣如此失礼之举表示强烈义愤且提出严正抗议!
  童贯大从也和蔡京大人一样耳中听习惯了奉承与恭维,眼中见习惯了谗佞与讨好。这时被辽朝臣子的无礼激的怒火上撞,不顾失了外交礼仪,中途退场。

  臣子们可以无知到任意嘲笑童贯,但是做为皇帝的天祚却十分清楚来者的份量!这事如果说放在从前他也会懒的理会,或者会第一个对于来使加以调侃也未可知。
  只是他非常明白自己的国家这时候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非常时期。国中各处民变蜂起,黑山白水间的生女真也是开始公然向中央政府叫板。如果在这个时候得罪了宋帝身边的大红人,其祸非小。他急忙赔礼道歉,且为童贯与郑允中二人一行随从等送上重礼。千年人参、珍贵貂皮之类的相信不会吝啬。
  加了十二分小心地送走了宋使,天祚帝又把国事丢到了脑后,重新又去狩猎游玩了。礼送宋使出境的官员也未能认真地完成任务,事故再一次的缘于瞬间的麻痹——就在童贯一行南返行到卢沟桥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辽国朝中发生了件意外——有人叛逃。
  日期:2011-05-20 22:13:59
  第三十四节:南归?叛逃?
  童贯本来是打算借了贺辽主生辰这个良机,亲自到辽国了解一下它的山川地理形势,以利将来用兵。哪知道羊肉没有吃到口中,却空惹得一身膻气。被辽朝文武大臣讥笑后的童贯,虽说天祚帝没少送他重礼,可是心中的郁闷仍是挥之不去。

  眼见得再行数日就要过了两国边界,自己空手而归,如何向官家交待事小,要是惹得朝中如蔡京等辈讥讽却是让他难以安然。这一天行到了卢沟桥,看到夜色已晚,只得安排住宿歇息。
  辽国的接伴使,也是一路小心侍奉不敢大意。一路行来,辛苦异常,见沿途并无意外,马上要到两国边境,心中紧绷的神经也松驰了下来。安排了童贯等人,他们也就告辞休息去了。童贯与郑允中闲话了一会儿,郑允中见他到底上了年纪,哈欠连天的样子,也告辞而去自去休息。
  童贯正要歇息之时,帐外侍从进来低声禀报‘帐外一人求见童大人’。童贯不耐烦地挥手斥退侍从,心中还在暗骂这侍从没有眼力之时,那侍卫复又进来禀报说来人大言有‘灭辽之策,需与童大人面议’。
  童贯一听之下,睡意顿消,忙令侍从带来人入帐中。那人来到童贯面前,不紧不慢地说了一番言语。
  童贯一听之下喜出望外,顿生相见恨晚之心。

  原来此人正是马植!燕人马植本是辽朝汉人大族。
  辽朝因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所以分为南北两套官制,所谓的南人治南,北人治北。南院所用官吏尽为汉人。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原来在千余年前就已经有了的。以韩、刘、马、赵为首的四大汉姓的幽蓟汉族地主阶级,在辽国的政权构成中,是仅次于契丹族,而居于第二位的。
  契丹人为了统治的需要,允许汉人、与渤海人保留农耕民族的生产方式,以及发式、服饰等习俗。相应的与后世的满人留发不留头来比较,辽人的统治更容易为汉人所接受,一个温和的政权更容易为小百姓所接纳。
  马植做为汉人大姓,曾在辽入仕,官至光禄卿。史载‘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这话不可尽信。笔者忖度由于写史的人的个人好恶,这样的曲笔史籍有太多记载,完全不足为凭。马植做为辽朝中大臣,也是个眼光独到的士人。
  他清楚地看到了辽朝败亡的征兆,提前为将来打算,无可厚非。直到现在人们仍有趋利避害的心理。既是大族,也得为家族考虑未来。这也是未雨绸缪的一种。

  史料中的记载相互有抵触,有的说数年后叛逃南来,有的史书记载的是‘童贯与语,大奇之,载与俱归’以我忖度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太大,一个大国的边境,海关检查是例行之事,必不可少,你宋使一行来了二十人,回去成了二十一人,又不是会大变活人,当然期间有女子随行生养了一男半女除外。童贯也不是个小孩子,马植一番话就能打动他,马上带了他冒危险领他回国。马植到底说了什么话,令的童贯大奇之呢?

  日期:2011-05-21 12:26:21
  第三十五节:弃暗投明还是飞蛾扑火???
  原来马植所献妙策却是———‘女真恨辽人切骨,而天祚荒淫失道。南朝若自登、莱涉海,结好女真,与之相约攻辽,其国可图也!’
  其中原委,容笔者一一道来。
  诸位细思,做为一个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大国,是以耕牛的多少来决定生产力的高低的。这样一说,大家就会对在过去胡乱屠杀耕牛的处罚为何严厉就会明白。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农耕文明发展史。也可以说是无数的农民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向古往今来的农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宋文明、经济的高度繁荣确是与农耕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的。这里暂不详述,留待后章专门讨论。

  正因为宋所统一的只是广大的农耕区,所以从建国以来,部队的发展建设受到马匹的制约,而马政也是王安石于熙丰年间变法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这个时期马匹的质量以西夏国为最优,辽次之,宋更次之。略晚崛起的女真民族更是马背民族,而到了蒙古时代更是纵马驰骋,整个世界都在马蹄声中震颤发抖。
  而蒙古民族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只是全赖于他们的马匹,说的明白些就是全赖于他们日常中对马匹采取了一些小小的改良。一者,把马鼻豁通,增加了马匹的肺活量,以利它的长途奔行。
  二者,对马匹进行了阉割,从此之后的马匹野性更少,更方便人的驾驭!
  或者世界历史的进程只是最早在一个蒙古奴隶的小刀之中转变了方向也未可知!这仍有待后来者考证之事,不在笔者探讨范围之列。所以我们仍在顶礼膜拜历史风云人物的同时,万不可对数不胜数的小民而生了轻忽之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