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的前因后果:覆辙——文明的挽歌》
第25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从来出这种主意的人才绝不在少数。真宗也想不出比这更高明的主意,于是只得同意!于是乎一场声势浩大的遵道、崇道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展开。先是道教的祖宗创始人也从姓李改成了姓赵,马上天降真书于皇宫。紧接着封禅的事情被提上议事日程!
  各种祥瑞之事层出不穷。盛况只有我国家全民折腾时候的亩产放卫星堪比。
  谎言日复一日的重复下来,听的人与说的人渐渐地变成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
  虽说花了数不清的银两,劳民伤财事小,夸示四夷的震慑作用也绝不可小觑。契丹人看到上天如此眷顾大宋,果真是谨守盟誓,再也不敢乱生牧马中原的邪念。
  宋时候的道士一族,说话当真是一句话顶别人一万句。徐道长一番言语顶得上后宫所有人的美言,赵佶并不是傻瓜,这些身处深宫的人如何会知道蔡京是个人材的,本身就是件颇经不起推敲的事情!
  这徐知常也一个劲的夸赞蔡京了得,赵佶听在耳中,时间长了也真的信以为真了。他却不知道徐知常是范致虚所荐引,而范某人恰是蔡京的好朋友!
  偏偏邓洵武这个名嘴又奉上了一幅图,他可能有点技痒难奈的意思,或者知道当今是个丹青妙手,想请皇帝指点一二的心思。
  太祖、太宗雅好诗书,大臣们也就会涂鸦几笔,且每一朝不乏个中好手。笔者年幼小学之时,曾多做过此类看图作文的画题。估计在这里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下这许多胡言乱语,也是拜这个看图写作之赐!
  邓洵武所献之图名为《爱莫助之图》,此图名垂青史,可惜的是竟无人得识真颜,痛哉惜哉!图中所绘之人物栩栩如生竟达百人之多。邓洵武这厮估计公事之余亦是喜欢工笔人物画之类的东西。
  笔意、间构似无出奇之地,笔法也略显呆滞。(笔者臆测)可是图中所要表述之意却一览无遗。以赵佶的智商马上清楚地理解了其中画意。图里画外所要表述之事:满朝的文武百官,而能帮助皇帝继述熙宁之法的寥寥无几。

  而想要继承父兄之志,只有一个可用。这个人就是让赵佶最近听的耳朵也生出茧子的蔡京。看来不用蔡京的话,就是犯了众怒,从谏如流的好皇帝决定听从众人的意见!
  于是乎蔡京数月时间内从地方到中央实现了三级连环跳,直接蹦到了皇帝御座前面。来的终究要来,走的最终得离开。
  蔡京这番入京,韩忠彦首先出局,继而曾布也夹了小包滚蛋。二人鹬蚌相争,却被蔡京得利,令人不胜唏嘘。
  赵佶对于人才向来不吝高官美职,不久蔡京升任右仆射。皇帝对于这个别人口中竞相夸赞的大臣,也是期望值很高。
  史载:制下之日,徽宗赐坐延和殿。望了这个自己思慕已久的人才请教道:“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至今未定。朕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以何教之?”
  这个画面多少有点与大耳朵刘备去隆中见诸葛亮的事情相同。

  ‘先生何以教我?’
  蔡京并没有就此侃侃而谈,他脑海中一片空白,只是避席拜倒在地大声答道:“臣愿尽死效忠!”
  如此而已!
  天啊,这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蔡京同志的施政处子秀吗?
  然也!

  日期:2011-05-16 14:21:47
  第十五节:大官与小民!
  蔡京为相之初,天下人拭目以待,都对他期许甚高。
  蔡京也不负众望,上任之始,就出手不凡。邓洵武又是动口(奉劝赵佶再行述圣)又是动手(奉上绝妙好图‘爱莫助之图‘),如此辛劳国事之臣,怎么能只做一般官职,应重用、委以重任。
  故此邓洵武进职为中书舍人、给事中兼侍讲。从此邓洵武成了皇帝亲手布在自己身边的蔡京眼线。
  史载‘蔡京起于逐臣,一旦得志,天下拭目所为,而京阴托绍述之柄,箝制天子、、、、、、’
  在变法施政方面,蔡京不但与王安石才具相去甚远,甚至他与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相比也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虽然他的施政纲领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是王安石为行新法方便特设的制置三司条例司的事情却他做起来却是有样学样。他仿制王安石所制,新立讲议司,亲任提举,安插亲信人等四十余人。名义上这个讲议司是讨论和研究熙丰新法的得失与神宗朝行而未行的变法之事,实则这个机构是他用来打击异已的一个新的利器。

  才过两个月时间,蔡京就请皇帝御笔亲书了‘元祐党人碑’,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吕大防、刘挚、苏轼、王岩叟、程頣、陆佃、章惇、曾布,等人一鼓脑的全部列名其中。大家清楚地记得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章惇、曾布这全是变法派的急先锋,但是只因他们与蔡京在一些地方意见不合、见解相左,便不由分说,统统被他打入奸党名籍。至于什么新旧党之说,尽可以用板擦轻轻抹去。皇帝御笔亲书,哪个人敢对此持有异议?

  还真有正直敢说实话的人,这个人却不是什么文武大臣,而是一个石匠。有时候也不能过分苛求这些在朝为官的官员,毕竟他们寒窗苦读多少年,一试成名天下知,功名来的着实不易!做了官就再不会象那些只知读死书死读书的士子一样,学会了凡事三思而后行。
  为了些死人和已经致仕的老人去抱打不平,怕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有政治头脑的人这样的蠢事不会去做,去做的极有可能是脑袋进了水的人,脑袋进了水的人去做官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
  赵佶的瘦金体字写的果是不凡,笔势飘逸,气度天成,直如冲霄鹤影,掠水燕翎。高迈不羁又轻盈无迹。
  这样的字普通人如何刻的?
  九江人李仲宁是著名的刻字工匠,他所刻的字工整、精美。黄庭坚为他的作坊亲提扁额‘琢玉坊’。

  东京城之中勒石在端礼门外,全国州、府、县、郡,都奉命刻元祐奸人名字碑。太守派人去传李仲宁,
  李仲宁拒绝道:“小人过去家贫,只因刻了苏东坡、黄庭坚大人的诗词文章,从此衣食无忧。今天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碑之上,小人不愿也无法昧了良心去做此事!”
  人们闻言纷纷叹息,此人风骨确实让那些在朝在野的官员汗颜。无独有偶,长安城也有个以刻字为生的小老百姓,名叫常安民。崇宁三年,蔡京重新开列元祐奸党名籍,下令天下各州、县刻石立碑。官府不敢怠慢,忙命人传唤常安民刻碑。
  常安民同样断然拒绝道:“朝廷立碑自有深意所在,小民不知。然而天下人皆知司马相公是清廉公正的官员,如今说他是奸邪之人,小民不忍刻他的名在碑上。”官堂之上的官吏闻言大怒,要治他的罪。
  常安民无奈道:“官老爷要小民刻石,不敢不从,只是刻之后无论如何不敢在上面留下名字,恐日后贻羞子孙!”
  这两个普通的小老百姓,估计也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他们的心中也有正邪善恶之分。相对比之下,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又有什么可让人称道的地方啊!?
  日期:2011-05-16 14:30:51
  第十六节:蜜月温柔!

  蔡京的执政,对于许多人来讲就是人生噩梦的开始。孟太后虽说幽居于深宫已是与世无争之人,但是仍未能逃脱她的宿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