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
第12节

作者: 闲得憋屈
收藏本书TXT下载
  内阁作为实际的最高行政权力执行机构,同样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其实,这种对道德修养的要求贯穿于儒家认为的所有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人,甚至平民-----他们同样被要求用“礼”的方式来接受国君的治国方略-----并把这种由于国君自身道德修养而形成的“爱人的政令”以一种被称作“正义”的方法推行下去。内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辅助国君选拔各级官僚机构的官员。在选拔过程中,儒家认为他们应该对被选拔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以免被伪装者蒙蔽。

  儒家认为国君和内阁不应该过多干涉下级官员的具体行政事务,他们应该采取一种类似两千多年以后被称作“抓住大的,放开小的”的行政思想。
  再次,作为国君和他的内阁的政令的执行者,基层官员们被要求必须不间断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他们还被要求要满怀敬意地工作,他们还被要求不得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还被要求行政行为的最终决定必须经过严密的风险评估。他们还被要求不得试图尝试异乎寻常的行政方式。他们甚至被要求承认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无知----这一切对于两千多年后的那些执政官们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无疑,对基层官员这样细致的要求是基于儒家对权力高层实际行政运作并不真正清楚而导致的。即使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论断,尽管孔丘曾短暂地有过内阁生涯,但可以合理的认为,儒家的思想家们在那时更多的是与那些普通的基层官员们打交道。

  最后,儒家认为普通的民众通过谨慎的言行也可以加入到基层官员的行列,即使那些品德高尚的平民没有成为官员,也可以以自己的影响力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明显的,早期儒家清晰地认识到那些远离权力的平民才是政治行为正当或失当的最终评判的主体。
  总的来说,儒家认为,高尚的品德而不是法律才是治理一个国家的最适宜和得力的手段,而所有人的道德修养都是以孝敬父母作为起点的,甚至国君也不例外。而要保持这种修养就要做到儒家另一部经典《诗歌的经典文集》中的一句话:思考问题不要打歪主意。政令的畅通是自上而下的,而这种畅通的保障同样依靠各级官员的道德品质。对于政治活动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儒家的方式是改良主义的。

  现在看来,这幅描绘于公元前五世纪的蓝图过于超前了,尽管在大约三百五十年后(指汉武帝时期译者注)开始,儒家的思想受到了官方无与伦比的推崇,但是事实上却从来没有被真正的施行过,它只不过成为了政客们的权术,腐败和藏污纳垢的遮羞布。
  也许,今天看来,儒家的方式是对的。但是儒家在这里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一旦国家的政治方向或行政方略出现问题该怎么办?仅仅靠民众被动地不合作,显然与他们所遭受的巨大伤害是不成比例的。孔丘自己曾经说过,国家有了问题,可以离开它,毫无疑问,孔丘自己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怎么能要求全国的人民都这么去做呢?对于他之后的那些大一统的帝国,人民又能逃往何处?孔丘没有考虑过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吗?谁又有资格去监督和制衡那个具有天赋神权的国君?两千多年前的事情,谁又说得清楚呢!

  ————————摘自Du。Z。木斯仁著《剑桥中国史。遥远的神话和传说》
  日期:2011-06-17 08:10:44
  《为政第二》串读
  执政者的权力来自高尚的道德修养(第一章),这种修养必须能保持思想的纯正,不为私欲所腐蚀(第二章),行政思想应建立在自我伦理规范上而不是对民众的法律惩戒上。(第三章),因此必须构建学习型的行政体系,以不断提高行政能力(第四章),所有行政行为都要受到制度的约束(第五章),下级公务人员要正确理解上级的行政意图(第六章),基层行政人员要忠实执行行政命令(第七章),并要勇于担当(第八章),要正确判断行政人员的执行力(第九章),对行政各环节要严加监管(第十章),并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十一章)

  执政者提出的行政意见应该是原则性的,不能插手民众的具体事务(十二章),而行政体系应该是富有效率的----这种效率来自行政人员的勤勉(十三章)。为了保证行政符合正义(十四章),所有行政人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保证他们在具体的行政时,所有行为是慎重的(十五章)。行政必须在严格的框架下进行,任何企图突破规则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十六章)。

  各级公务人员应该是诚实的(十七章),是谨慎的(十八章)。而执政者也要积极鼓励这种品德,以避免由于对行政的失望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十九章)。从而引导整个社会的协调和秩序,以有效提高行政效率(二十章)。各级行政人员要与民众形成良好互动(二十一章)。
  要认识到政令畅通的基础是取信于民(二十二章)。要保持行政规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使之能够符合不同时期的需要。(二十三章)。行政的最终目标是社会正义!(二十四章)
  如果再给行政权力的来源加一个限制条件,完全可以拿来直接用。
  日期:2011-06-18 08:42:49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孔子谈论季氏时说:在自家的院子里使用八佾的舞蹈。他连这种事都能做出来,还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呢?
  【注】季氏:见2.5.注。
  谓:评论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论语里仁》子谓韶尽美矣,未尽善也。

  《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君子谓是盟也信
  八佾:当时天子级别的乐舞规格。当时各诸侯国仍然从形式上尊奉周天子。而季氏只是卿大夫。使用八佾是僭越行为。
  庭:堂前空地。
  忍:忍心
  《左传昭公二十年》,不忍猛而宽
  《左传成公二年》寡君不忍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还可以译作,如果连这样的行为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之所以不采此说,原因如下:
  1.谁不能容忍?我们必须凭空加一个主语。
  2.既然是孔子评论季氏,这句话的主语应该自然定位季氏。否则断句就应该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明显不符合当时的语法习惯。
  【解】本篇是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贯穿的,暗的叫“存仁心”,前面提示过。明的是谈论礼。而且是从非礼开始谈。本章的季氏是论语第一个大反派,这跟《水浒》一个写法。正像金圣叹评论《水浒》先写洪太尉、高俅一样,告诉大家“乱自上作”。朱熹说作文当学《孟子》,金圣叹有《才子书》,我看《论语》也挺精妙。

  孔子认为季氏僭越,其心不轨。其心可诛。本篇讲存仁心。所以各章语录主要讲察心迹。
  日期:2011-06-19 10:03:02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译】三桓祭完祖先后,唱着《雍》撤下祭品。孔子说:助祭的诸侯,肃穆的天子。这样的歌词怎么可以出现在三桓家祭的祭堂上!
  【注】三家:即三桓。
  雍:《诗经》中的一篇。天子专用歌曲。后面“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即其中的歌词。

  彻:同撤,指祭祀后撤下祭品的过程。
  堂:指三家的家庙。
  【解】根据歌词可知,三桓是没有资格在家祭中唱《雍》这样的歌的。而且是在撤祭的过程中,表现了三桓无视天子的轻慢之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