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B2小声嘟囔道:我爸生意太忙,说把我放学校就当放托儿所了。
好,故事讲完了,问题出来了。同学2B的父亲和老师口中的父亲是一个概念吗?明显老师口中的父是一个一般化的、概念化的父亲,而2B同学的父亲是具体的,特殊的。哇塞,这就是传说中的“白马非马”辩论赛。
也就是说,我们得诠释好“父”----这里得把父解为普通的父亲或大多数做父亲的。以lz为例,lz其为人也,性情暴躁,行事乖张、愤世嫉俗、偏执狂悖。自比于大多数为父母者,逊矣。虽然,lz也知道教育小女一定要善良、诚实。就算她哪天不小心在马路上扶起一个被撞倒的南京老太。砸锅卖铁我也认了。就当成长的代价。所以,不能拿李刚抬杠,也不必拿正道附会。
或曰:lz自己的例子没说服力,那就看看堂 考利昂是怎么教育迈克尔的。
日期:2011-05-15 08:29:17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译】有子说:施行礼,最重要是为了使各种关系协调。先王们的道统中,这是最美妙的地方。那时候大事小事都按着这个思路去处理。后来人们不再完整地遵循这个原则,只知道要和谐。为了和谐,不惜河蟹,而不知道用礼来调整,干脆连和都行不通了,(更别说礼了)。
【注】礼:以孔子为界限。孔子以前,儒基本就是一种职业(当然以后也有当职业的,哈哈),大约相当于现代各种生活活动中的司仪。所以他们必须熟知各种礼仪规范。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儒家重视礼,本是无可厚非的。从后文孔子对礼的态度来看,应该说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到了董仲舒,礼就变了味。逐步沦为一种可怕的工具!下面贴两段早期儒家关于礼的论述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易 序卦传》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 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 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礼记祭义》
对比看这两段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分明两个对立的学术流派。
和:《说文》,相应也。《广雅》,谐也。
《書•堯典》協和萬邦。
《易•乾卦》保合太和。
节:竹约也
《易•頤象》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疏》節,裁節
【解】这一章讲同学相处之道。同学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仁,要求大同,存小异。大同其和也,小异礼节之,不亦宜乎!
日期:2011-05-16 08:31:08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译】有子说:讲求信用和为人守义的内涵差不多,都要求说到做到。待人接物恭恭敬敬和礼的要求也比较相似,都能使我们远离羞辱。它们各自依据的伦理基础是一样的。所以也可以先宗法信和恭的要求进行学习。
【注】复:《说文》,往来也
因:依据。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宗:以……为宗,即宗法。
【附】现代语言中的许多专有名词,使用汉字本意或较原始的引申义时会非常准确,比如生物学中的“亲本”,汉字有时很感性,硬译总难免失之偏颇。
因可以组词两个:因缘、因袭。一个表示向上追寻本源,一个表示本源向下延伸。共同点是,必须按着某一固定的线索。
因不失其亲:按着一条固定的线索探究,信和义、恭与礼有相同的本源。
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在逻辑
亦可宗也:也可以先宗法信和恭的要求学习,(以期逐步达到义和礼的要求)
直接按义和礼去要求初学者,不现实!
(这是我在论语吧发的一个讨论的帖子,附在这里说明lz的思路)
【解】这一条讲儒学教授法,再次证明儒家是渐宗。儒家的教授法就是由简入繁、由易而难。由信及义,由恭达礼。
日期:2011-05-17 08:21:42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译】孔子说:同学们。吃饭不必追求饱,居住不必追求安逸,做事敏捷,说话审慎,通过向有德行的人学习来修正自己,这样就可以称作好学啦。
【注】就:向……靠近,趋近,无限趋近,一直到极限状态。
《禮记•檀弓》過之者俯而就之。
《左传成公二年》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
正:使……正,修正
《尚书盘庚》正法度。
《左传•昭公十七年》,利器用,正度量
【解】这一章和下一章讲为学之进步。即从我须学(没文凭找不到工作,掏粪工也不行)到我要学(好学)到我会学(告往知来)。
日期:2011-05-18 08:26:15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译】子贡说:贫穷的时候不媚富,富有的时候不骄横,这样做还行吧?孔子说:还行吧。不如贫困时保持乐观,富有时依然好礼的人给力。子贡说:《诗经》里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呀,你的见地已经到了可以和你谈论《诗经》的程度了。告诉你发生过的事,你就能推测出将要发生的。
【注】赐:即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现在大多的注释论语的书都吧子路当小丑描述,其实子路的道德修养之高,恐怕要超过子贡,虽然达不到颜渊的“贫而乐”,但子路童鞋的“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明显比子贡童鞋的“貧而無諂”要高许多。
知:(准确地)推测,预判
《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
《尚书召誥》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
《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
【解】参见上一章【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玉者,由切而磋,由磋而琢,由琢而磨即从璞玉到精良的工艺品的过程。子贡由此悟出修养德行要不断加持,精益求精。孔子由子贡之悟的过程发现了子贡能够举一反三,善于学习的优点。而《论语》的辑录者将这段对话放在这里来讲有关学习的道理,不亦宜乎!
日期:2011-05-19 08:34:46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要为自己不受赏识而焦虑,就怕你不能够识别他人的用心(而导致选错老板)。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