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24 19:57:24
薛宝钗在贾母那里碰了软钉子,转而笼络林黛玉,这是“金玉派”调整战略方向的重大步骤,而且效果明显。但是,宝钗的成功却引出了《红楼梦》中仅次于“白首双星”的第二大谜团——“钗玉一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发生在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和林黛玉在这一回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前面已经说过了,薛宝钗利用林黛玉情急之中说错话的机会,通过吐露心扉,得到了林黛玉的赏识和认可。在这一回有一段回前批写道: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批不谬矣。”
这段脂评似乎是想解开一个谜,但其本身就是迷雾重重,主要的疑点有三个。
第一,“钗、玉名为二个”中的“玉”是谁?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不就是林黛玉吗?实际上远远没有这样简单。通部《红楼梦》中的脂评对黛玉的简称一般有“颦儿”、“阿颦”、“黛卿”,也有以“二玉”来表示宝玉、黛玉,单说“玉”时,一般情况下说的是贾宝玉。还有,宝钗、黛玉合写时,一般称为“薛林”、“黛钗”,“金玉”也出现过两次(第三回、第六回),“钗玉”的称谓在第二十一回出现过,但恰恰说的是宝钗、宝玉。那么,这段脂评中的“玉”到底是不是林黛玉呢?从后一句“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来看,仿佛就是说的黛玉无疑了,但是那一句话本身也是一个谜。另外,在“终身误”曲目中,“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已经注定了黛、钗不两立,此时怎么会“合而为一”呢?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一回宝钗借机接近黛玉,便认为是“钗玉一身”,那么脂砚斋未必太天真了一点。
第二,这里是第四十二回,批语却提到“书至三十八回时”,为什么有这样的错位?有人会说,无非是抄录的时候抄错了。这样的情况的确是有的,比如在庚辰本中,第十三回的回前批被抄到了第十一回回前去了。但是,第三十八回是“菊花诗”、“螃蟹咏”,在这一回里,无论是宝钗与宝玉,还是宝钗与黛玉,都与“二人合而为一”风马牛不相及。脂砚斋为什么莫名其妙地写出第三十八回来?
其三,“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看似解释这段脂评的钥匙,情节会是如何?这里又出现一个矛盾了,如果说“钗玉一身”中的“玉”是黛玉,但黛玉既然都死了,宝钗再怎么样,也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如何做到“二人合而为一”呢?黛玉“泪尽夭亡”后,宝玉与宝钗结婚,这在脂评里是有映证的。在第二十回有脂评写道:“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也就是说,脂砚斋是知道宝玉、宝钗在黛玉逝后结为夫妇的。单从这一点来看,“玉”指宝玉倒是解释得通,两人结了婚,“二人合而为一”。但是,在四十二回里并没有写宝玉、宝钗“合而为一”的迹象,这又是一个矛盾。
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脂评本身入手,突破口就在第一句中的两个字:“幻笔”。“真事隐,假语存”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第一大特色,脂砚斋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钗玉一身”是“幻笔”,就是提醒我们透过“假语”探求“真事”。
说起“幻笔”,我们不由得想起梦幻一般的“太虚幻境”,那是林黛玉的老家。黛玉前世就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仙草”,宝玉前世是赤霞宫中的“神瑛侍者”,这在第一回作了十分明确的记载。我们不禁要问,另一个重要人物薛宝钗的前世是谁?有人会说了,《红楼梦》里这么多角色,都要在“太虚幻境”对应一个前世吗?你累不累啊!咱们不要忘了,别人没有前世也就算了,薛宝钗怎么会没有?如果通部《红楼梦》里只有贾宝玉、林黛玉对应着“太虚幻境”的前世今生,或许还解释得过去。但是,我们知道秦可卿是“警幻仙姑”的妹妹,还有尤三姐,她在第六十九回托梦给尤二姐,让二姐与自己“一同回至警幻案下”,“回”字说明,两人的前世都在“太虚幻境”中有所对应。那么,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的薛宝钗怎么会在“太虚幻境”里“查无此人”?
薛宝钗的前世一定在“太虚幻境”,会是谁呢?在第五回,警幻仙姑向宝玉介绍她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我们仔细回味一下“兼美”这个名字,她兼谁的美?她是谁和谁的“二合一”? 脂砚斋不玩哑谜,直接对“兼美”评道:“盖指薛、林而言也。”有这句就够了,“兼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林黛玉、薛宝钗的前世很可能同是“绛珠仙草”。下凡的黛玉、宝钗,正是同一个人心理的两个方面,一个超凡脱俗,一个老于世故。“绛珠仙草”下凡来给“神瑛侍者”还泪,林黛玉很好地执行了这个夙愿,让我们产生了错觉:林黛玉完全等于“绛珠仙草”。实际上,“绛珠仙草”应该等于黛玉加宝钗。薛宝钗也是来给宝玉还泪的,这就是隐藏在“假语”背后的“真事”!
可能立即会有反对意见,说薛宝钗好像没怎么为了宝玉哭过吧?没错,在林黛玉夭亡之前是这样的。那么林黛玉死了以后呢?宝玉失去了挚爱,虽然与宝钗结为夫妻,但“到底意难平”,最终“悬崖撒手”,薛宝钗会怎么样?——终日以泪洗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黛玉夭亡以后,薛宝钗接了“还泪”的班。因此,脂砚斋信心十足地认为两人“名虽二个,人却一身”,并以“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来佐证,这也进一步反证了薛宝钗“接班”的可能性。
那么,脂砚斋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提到第三十八回呢?我觉得这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独特方式有关。红学家考证过,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先有一个简单的草稿,然后根据灵感,跳跃着编写和修改具体的情节。按这样的思路推理,第四十二回的创作时间很可能紧接着第三十八回,而早于两者之间的三回。因此,脂砚斋自然而然地就写出了“今书至三十八回”。
为什么要特别说到这个错位了的“三十八回”呢?这里面隐藏着一个重要信息:曹雪芹的《红楼梦》原稿绝对没有一百二十回这么多!脂砚斋说得很清楚,“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如果有一百二十回,三十八回差三分之一都还有两回,怎么会“有余”呢?根据一些红学家的考证,曹雪芹《红楼梦》的原稿可能是一百一十回或者一百零八回,而且很重要的是:曹雪芹是将《红楼梦》写完了的,只是后面的几十回遗失,杳无音讯。
通过“钗玉一身”谜团的探索,我们能够对黛、钗之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混战,至少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从现实的狭义上说,这是黛玉、宝钗两个人围绕着爱情的争斗;第二层从现实的广义上说,两人的争斗为“贾派”、“王派”争夺贾府未来控制权的暗战提供了平台;第三层从精神上说,这是一个人思想的两面性的斗争,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幻笔”。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