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此时就算元修想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皇宫,宇文泰也不会答应了,好不容易得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怎么能够轻易拱手让人?于是和尚也空手而归,而且此时宇文泰做了一件事,也使得高欢彻底对元修失望了。这件事就是宇文泰趁高欢回军之机,进军攻陷潼关,杀了守将薛瑜。这使得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高欢不得不再次为立谁为皇帝做出抉择。
日期:2011-05-05 23:36:54
此时清河王元亶俨然在以皇帝自居,他出入的侍卫警戒已经开始享受皇帝的待遇,面对如此的招摇过市,高欢十分不齿。还没坐上老大的位子就如此招摇过市,将来难保不会像元修一样不听话,还是汲取教训立一个听话的小皇帝算了,省得日后再自找麻烦。于是高欢对朝臣说:自从元诩末年以来,帝位的继承没有严格遵守继承法的有关规定,致使诸位皇族为争夺遗产继承权经常对簿公堂,甚至是大打出手。而且由于继承顺序混乱,也导致祭祀时的混乱,元子攸只把元宏尊为伯父;元修也将元诩的牌位移到了太庙的夹室中(元宏确系元子攸的伯父,元修和元诩都是元宏的孙子,按照宗法制度:皇家太庙不能兄弟同供,所以元修把元诩的牌位搬到了夹室)。正是因为如此,导致国家动荡不安,也使得皇帝频繁更迭。
这番话的意思就是高欢要告诉元亶:你的两个堂兄弟已经当过皇帝,元宏的孙子已经被剥夺继承权了。但高欢还是安抚了元亶一下,对他说:“欲立王,不如立王之子”,于是立元亶的儿子元善见为帝。高欢的安抚显然没有起到作用,元亶害怕自己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鸟尽弓藏,轻骑逃往南梁。高欢闻讯派人急忙将他追回,让他安安稳稳地又做了三年太上皇,直到寿终正寝。
公元534年10月17日,十一岁的孝静帝元善见在洛阳即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平”。由于在长安还有一个皇帝元修,于是北魏正是分裂为二,史学家为区分这两个国家将他们分别称为东魏和西魏。
虽然保住了半壁江山,但无论如何高欢还是为他错误的决定付出了代价,此时他一定为当初废除元恭,改立元修而懊悔不已。另立元善见表面上解决了部分政治问题,但贻害却是明摆着的。首先是国家分裂,而且在中国分家后是要争一争正统问题的,此时大概没有那个史学家会站在东魏的一边。元修是你立的,也是你逼跑路的,他没有死也没有被废,当然还是唯一的合法皇帝,如果没有后来宇文泰的弑君,与情与法都是东魏这边理亏。即使是宇文泰弑君后,他还是得到了不少迂腐文人的支持,尤其是在以西魏为基础上建立的北周灭亡以东魏为基础的北齐后,这种观点更是成为官方的结论。
日期:2011-05-06 20:01:49
其次是尔朱荣手下那些反复无常的旧部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虽然消灭了一个贺拔胜,但还有齐州刺史侯渊、兖州刺史樊子鹄、青州刺史东莱王元贵平等人,他们之间阴通消息,准备坐观其变从中渔利。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兴起大的风浪,但还是牵扯了高欢不少精力。
最后由于元修出逃,为野心家宇文泰提供了舞台,使他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将自己做大做强,无异于养虎成患!这给高欢完成他澄清天下的志向带来了无限的麻烦,最终也使得他没能够如愿以偿。
此外由于元修出逃也使得高欢下定了一个决心,这决心就是迁都。在立元修后不久,高欢就以洛阳离敌国南梁过近为由,恳请皇帝迁都。但遭到了元修的拒绝,高欢以大局为重,没有继续坚持,最终导致了目前的窘境。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高欢不再犹豫,下达死令三日之内迁都邺城。元善见仅仅即位的十天,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和他一起同行的还有四十万户狼狈就道的洛阳居民。
公元535年1月11日,元善见终于到达了邺城,由于新的皇宫还未来得及修建,只能暂时下榻在邺城的相州府的府衙里。为了让京城的州长有别于各州的刺史,把相州刺史改称州牧,改司州(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的称谓)为洛州,以尚书令元弼为洛州刺史,镇洛阳。高欢命自己的亲信行台尚书司马子如为尚书左仆射,与右仆射高隆之、侍中高岳、孙腾留驻邺城共掌朝政。元修跑路长安时,在洛阳招募的护卫追随者不足万人,剩下来的也迁到邺城,并按照以前的待遇发给俸禄,春秋赏赐绸缎布匹缝制衣服;国家除了正常的税收之外,随着农田的丰收,用绢折价买进粮食,供应国家军用,这样高欢几乎彻底解决掉了皇帝的卫戍部队,使他们彻底失去了与自己抗衡的能力。
就在高欢大搞拆迁工程时,四周纷纷传来战报,东面兖州刺史樊子鹄造反,南青州刺史大野拔率部相应;南面萧衍任命信武将军元庆和为镇北将军,侵犯东魏边境;西面宇文泰派独孤信率部向刚刚到手的荆州发起攻击;北面还有一个稽胡人刘蠡升自称天子,经常骚扰北魏的边境,被称为胡荒。邺城(临漳县)现属于邯郸地区,战国时就有四战之地的称号,高欢尚未迁都至此就已经四面楚歌,也算实至名归了。不过有忧就有喜,此时从最大的敌人宇文泰那里传来了一个“噩耗”,大大缓解了高欢的压力,那么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高欢又该如何应对呢?那个使高欢走出困境的“噩耗”又会是什么呢?
日期:2011-05-07 21:23:09
32咎由自取
上一节讲到:邯郸地区不愧是四战之地,高欢尚未迁都至此就已经四面楚歌,东西南北都有战事,大部分人遇到这样的窘境都会自叹命运不济。但高欢不用,他四面出击,轻易地就摆平了这些事情,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一切都源自于实力!
先从东面说起,前面讲过,齐州刺史侯渊、兖州刺史樊子鹄、青州刺史东莱王元贵平等人串通一气阴谋造反,不过小人就是小人,侯渊一面和这些人称兄道弟,一面却将消息传给了高欢。在元修西逃后,元亶在高欢的授意下以汝阳王元暹(音先)为齐州刺史接替侯渊。元暹到齐州后,侯渊关闭城门拒绝交权,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城中百姓偷开城门,放元暹入城,侯渊闻讯抛弃家眷及部下仓皇逃窜。
侯渊逃到广里后却接到了委任状,命他为青州刺史,这明显不过是一纸空文,元贵平同样会拒绝交出地盘的。正当侯渊满嘴国骂的时候,高欢却不失时机地送来亲笔书信,鼓励他说:既然元暹能够做到只身取齐州,你也能够做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