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汉末三国群雄争霸的历史故事》
第8节

作者: 乡中农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县两级制。到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刺史制。但是西汉的十三个州部(不含京畿七郡)仅为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东汉光武时,皇帝刘秀将全国划为十三个州(包含京畿),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每州设州牧一人,并有一个庞大的幕僚机构。到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恢复刺史名称,灵帝时再改为州牧。这时刺史已经掌握了州的军、政大权,已经发展成了一级政府,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的地方官职权,较之西汉大了很多。东汉后期动荡频繁,因为非常时期的需要,州牧、刺史、太守可以募兵应付乱局(比如应对黄巾军起义等)需要,故州牧、刺史、太守大都亲掌军政大权,因此太守有郡将之称。到黄巾大起义后,过去的凭虎符发兵的制度不复存在,太守不但有了领兵权,还有了发兵权,由于州牧、刺史、太守掌兵,造成了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的隐患。

  汉时军制,设将军以从事征讨。将军按其职权、军功分为不同等级。将军之最为大将军,负责统军作战,平时也负责朝中军政事务,其地位在三公之上。
  大将军之下,依次设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及前、后、左、右将军等,有时因为征战需要,以战略目的而定将军称号。比如贰师将军、匈河将军等。水军的将军则因其指挥的战船类型定将军称号,如楼船将军、戈船将军等。此外,尚有其他杂号将军,比如虎牙将军、强弩将军等。比将军稍低的则称将或别将,比如左中郎将、统帅辎重兵的称重将,统帅筑城工兵的称城将,还有厩将、弩将等。

  日期:2011-06-11 15:35:11
  汉如秦制,军队的严格控制在皇帝手中,皇帝是实际上的最高统帅。西汉时,丞相(高帝时短期改为相国)“助理万机”,在军事上是皇帝的第一助手。另设太尉,为朝中军事最高负责人,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一度改称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名称虽异,职权则未变。

  日期:2011-06-11 15:36:21
  三公之下,设有九卿。他们是:太常(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大鸿胪)、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此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等的、称作列卿的中尉,以及地位稍次的匠作大将等。其中属于军事长官的有:
  郎中令。是皇帝的顾问参议、宿卫侍从及传达招待等官的总管,也是皇帝侍从武官的最高长官,汉武帝时改称为光禄勋。
  卫尉。负责指挥宫门屯卫兵,凡天下上事及四方贡献以及有所征召,皆由卫尉统领。汉景帝是一度改为中大夫令,不久复旧名。
  中尉。负责京师警卫。汉武帝时改称为执金吾。卫尉巡行宫里,执金吾警戒宫外,相为表里,共卫京师。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皇权,遂重用职位较低的侍从近臣,把丞相。御史大夫的职权,逐渐收归为皇帝管理章奏文书的尚书、中书等近臣手中。又改太尉为大司马,大司马为无印加绶的加官,太尉的职权实际上移到大将军手中。因而在朝官中便有了中朝(内朝)和外朝(外廷)之分。由大将军、尚书、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官组成的中朝,成为军国大事的实际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则逐渐便为执行一般政务的机构。

  日期:2011-06-11 17:33:45
  政和四年(公元前89年),西汉设有司隶校尉一官,主要职责是缉捕重大案件,纠察京城及三辅、三河地区以及弘农郡官民的一切违法行为。司隶校尉与军事也有关联,他手中有兵,但不属军事系统。以后撤去所领之兵,且时置时废,权利也是大是小,汉哀帝时重设,成为大司空的下属。
  东汉也设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和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卿。其中太常、光禄勋、卫尉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属司空。他们是东汉的分职的中央政府。
  但是因为汉光武帝为了使军政权更加集中,重用近臣,所以名以上属于少府尚书台,实际上与中央政府分离,变为直接隶属皇帝的权利中心。它参与一切国家机密,宣示王命,也参与国防、战略的制定与决策,皇帝通过尚书台直接管理军队,所以尚书台实际上掌东汉政府的军政大权。
  东汉中央,也设有直接隶属皇帝的五级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他们是建制内的将军,地位相当于三公,于统领部队之外,也参与政事。另外也设有诸多杂号将军。比如强弩将军、积弩将军、楼船将军以及四征四镇将军等。

  日期:2011-06-11 17:36:38
  西汉的军队由中央直辖军(南军和北军)、郡国兵及边防兵组成。军种有材官(即步兵)、骑士(即骑兵)、车士(即车兵)、楼船士(即水兵或舟兵)。
  南军有兵卫(卫兵)、郎卫之分,都属于皇帝的禁军。兵卫由卫尉统领,担任殿门外门署的警卫。郎卫由郎中令(光禄勋)统领,担任殿内郎署的警卫。汉武帝是增设期门、羽林,同样都属于皇帝的亲兵。
  北军由中尉(后称执金吾)统领,担任京都长安及内史(三辅)地区的警卫,兵源较多,是皇帝亲自掌管的重要军事力量。武帝时,除原有北军兵力外,又建立了一支终身为伍,不轮番服役的部队,他们由: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统领。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又在内史地区设京辅、左辅、右辅三都尉。

  西汉的郡国兵由郡守、都尉管郡的军事,而诸侯国的中尉相当于都尉,辅佐诸侯王管理军事。县令或县长则同县尉管县的军事。县以下,乡有游徼,亭有亭长。
  西汉的边防兵分为边郡兵、屯田兵、属国兵三种。
  其中边郡兵的指挥体系为:太守-都尉-侯官-障尉-侯长-队长
  边境军有固定的常备军,由太守任主将,边郡以军事为主,一切服从军事的需要。朝廷(皇帝)对边郡没有像内郡那样控制的严,边郡太守可以临机独断,以应付仓促中发生的边境作战。
  日期:2011-06-11 17:40:22

  东汉军队的编组与西汉相同,县以下组织亦从其旧。
  然而东汉的中央直辖军,形式上仍然沿袭西汉的南、北军制,但是实际上已有很大变化。主要变化为:(1)东汉的郡国兵已无常备军,凡较大的战争,都要赖中央军队的出动。个别郡国虽然也驻屯有能作战的常备军,但归中央直辖,所以东汉的中央军,含地方驻军。(2)东汉虽仍有光禄勋、卫尉编制,但已无南军的名称。
  东汉的中央直辖军共分四部分,一为宫廷宿卫军及北军;二为黎阳营、雍营、长安营;三为边防和关隘兵;四位汉灵帝设立的西园八校尉兵。
  其中宫廷宿卫军又分两部,主要负责宿卫宫廷。一部由光禄勋统辖,下设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七署。一部由卫尉统辖,下设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侯和七宫门司马。
  日期:2011-06-11 17:41:12

  北军也分两部。一部由执金吾统辖,其主要部队为缇骑二百人,执戟五百二十人。执金吾的权利较西汉大为缩小,所领部队只担任洛阳城内宫廷外的巡逻、警卫、备水火非常之事,皇帝出巡时,则充当护卫及仪仗队。北军的另一部也就是北军主力,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之兵,主要负责宿卫京师,但任京师守备及扈从车驾,有时也要出征。

  东汉的京师洛阳设有城门校尉,负责洛阳的十二城门的守卫。每门设门侯一人,统领少量步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