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落郁金香——从明荷战争到解放台湾:1604—1662年台海纪事》
第10节作者:
大汉唐蒙 福建水师从漳州、泉州起航,登陆澎湖列岛中的吉贝屿与镇海屿,并在镇海屿上修筑起一座石堡,作为进攻荷兰人的前线基地。荷兰人的基地在澎湖岛,这个岛也是澎湖列岛中最大的岛屿,这里有个海湾称为风柜仔,红毛城就修筑于此。对于这次军事行动,南居益的定位是以武力威慑为主,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只要荷兰人放聪明点,知难而退,自动放弃澎湖岛,那么就大功告成了。因此,尽管中国军队摆开大举进攻的架式,但实际上就只是架式罢了,除了零星的交火外,并没有大规模的交锋。
可是荷兰人未没有知难而退的迹象。中国军队虚张声势地发动佯攻,希望以这种威慑手段吓唬荷夷,但效果微乎其微。福建水师的行动持续了一百天,到四月份,南居益开始感到担忧,一则是师久无功导致士气下降,二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军费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巡抚大人亲自渡海抵达前线,重新制定武装收复澎湖岛的计划。他仔细查看地形,拟定一个方案:一部分军队在澎湖岛登陆后,威胁荷兰城堡与战船,水师则在镇海港严阵以待,等待有利风向出现时,与陆师合力夹击。
此时中国军队在数量上要远远超过荷兰人。据《巴达维亚日记》中的记录,南居益已经集结了一万名士兵与两百艘船,包括运兵船、炮船与火船。更可怕的是,这次军事行动得到朝廷的支持,除福建外,包括广东、南直隶的水师也在做准备,一旦有必要也将投入到战争中。
荷印巴达维亚总部方面作出了如下评估:“我们考虑到中国人的坚强决心,及兵力之强大与我方力量之弱小,考虑到如下决心等待到最后,将会发生极大的困难而无法解救;另外也考虑到我方船舶在澎湖湾内无法避开中国的火船。他们派船前来,不仅我方无法在陆上守住城堡,在水上亦将被围,且因有炮船和火船,我船非冒巨大危险不能开进湾内,这样守城士兵将完全与船隔绝,即使暂时可守住城堡,终将被围而陷落……因此,决定在与中国兵开火前先自澎湖岛退出,……我们决心作出即使蒙受巨大耻辱、损失和侮辱这样的让步。”
在这个关键时刻,荷印巴达维亚总部做出一个决定,由马尔登•宋克接替雷约兹,接管了澎湖列岛的事务,这大概是担心雷约兹司令狂妄自大,擅自做出与中国军队全面开战的决定。宋克抵达澎湖时,发现这里已经像是一个大火药桶了,随时都可能引爆,他及时地把自己到任的消息通知中国一方,并且请求谈判。中国谈判代表坚持荷兰人必须要拆毁城堡,离开澎湖,倘若做不到这点,那就在战场上见分晓。
宋克也明白,要守住澎湖实际上是不太可能了,但这个狡猾的狐狸仍然希望能捞到些好处,他提出撤出澎湖岛的条件:中国方面允许与荷兰人在台湾大员与巴达维亚开展贸易,并禁止商船开往马尼拉等西班牙、葡萄牙控制区。
日期:2011-07-23 10:14:50
第二章 澎湖之役(14)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福建当局对于荷兰人撤往台湾大员沙洲是持默许的态度,不过也有反对者,代表人物便是俞大猷的儿子俞咨皋,他曾多次要求荷兰人完全撤出澎湖与大员。但大多数官员显然明白,荷兰占据澎湖两年,绝不会空手而返,如果不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去处,这群强盗是不会心甘情愿返回巴达维亚的。如果可以稳操胜券,南居益自然也不愿意让荷兰人呆在大员,卧榻之旁有人酣睡着是不舒服的,可是巡抚大人尽管摆开进攻的架式,却没有勇气发起象样的进攻。原因很简单,在将近两年时间里,除了一次不太光明正大的算计之外,福建水师从未打赢过荷兰舰队。
尽管有些数据对比让人很不舒服,可是我还是罗列出来。荷兰在福建沿海两年遭遇的伤亡人数,还不如进攻澳门时两个小时的伤亡人数。在澳门与葡萄牙人两小时的战斗中,荷兰战死一百三十八人,被俘四十余人,而在与福建军队的交锋中,死亡与被俘人数不会超过一百五十人,这里还包括非战斗性的死亡人数。
文人出身的南居益没有郑成功那样坚不可拔的决心,否则他就是旷世英雄了。只是人的成就决不会逾越其心灵的高度,南居益的内心高度远不及郑成功,因此决定他的成就也无法望其项背。能收复澎湖,对他来说就万事大吉了,说到底他还是帝国老官僚,倘若他非要把荷兰人赶出台湾大员,那么红毛势必要狗急跳墙,拼死一战,这样鹿死谁手就难以定论了。
荷兰人在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下,仍然狮子大开口,这令明荷双方谈判陷入僵局。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面了。
这个人在荷兰人的记录中称“支那甲必丹”,这其实是日本人对华人海商头领的一种称呼,这位甲必丹是大海商李旦。李旦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他原本是泉州人,早年在吕宋经商。1603年西班牙殖民者担心吕宋华人势力太强,大开杀戒,约有二万五千名华人死于非命。在这次事件中,李旦侥幸未死,但被西班牙人投入监狱并没收财产。李旦后来到了日本平户,东山再起,成为华人海商集团领袖。由于荷兰人与西班牙人势不两立,他自然选择与荷兰人结为盟友,雷约兹的舰队占领澎湖后,扰掠福建沿海,曾邀请李旦相助,李旦派出自己得力的助手、义子郑芝龙以翻译的身份前往澎湖岛打探虚实。南居益主事福建后,也积极争取李旦为己所用(《明史•南居益传》),这位大海商是明、荷双方都极力讨好的人物,因而他便成为明、荷谈判调停的最合适人选。
李旦对宋克提出建议,在谈判条件中删去“禁止中国商船开往马尼拉”这一条,因为这一条款是对中国方面的威胁,南居益绝不可能答应。特别是明军在兵力上居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中国一方更不可能作出让步。荷兰人不再坚持己见,同意拆毁城堡,退出澎湖列岛。值得注意的一点,中国方面并没有与荷兰人签订任何书面上的条约或协定,这无疑令荷兰人很不习惯。宋克曾派人与明军代表谈判,想签订正式的协定,可是中国代表认为毫无必要,因为有信件与口头承诺,这已经足够了。
日期:2011-07-24 09:55:25
第二章 澎湖之役(15)
大明帝国在外交上与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差别。欧洲国家十分注重签订条约,并对细节严加推敲,未来若出现纠纷,则以条约文本为准则。大明帝国的外交思维则是不同的,很少对细节有明确的规定,弹性空间比较大,这种不够审慎的粗放型外交为日后的争端留下很大的后患。对南居益或福建当局来说,不愿意与荷兰人签订详细的协约,而只是以口头约定的方式,除了外交方式不同外,或许还有避重就轻的想法。
在两个重大问题上,福建当局的态度都是含糊不清。第一个问题,中国与荷兰是否达成正式的贸易伙伴关系呢?在荷兰人撤往台湾大员后,福建当局遵守承诺,发商船往大员贸易,但是这种贸易仅仅是福建当局默许下的贸易,并不具备坚定的合法基础,因此在后来,双方关于贸易仍然残留很多问题,最后不得不又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解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