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05-10 12:05:50
————————————————
【战国第一将星】(长篇连载)
————————————————
【39】 战国人笔下的吴起
其实,在历史中,不是司马迁一个人写吴起。
在司马迁之前,有人引用非常可靠的史料,更早的刻画过吴起形象。
史料中的吴起,仍然是一名战无不胜的将军,同时,很阳光,有道德,讲信用,可以说是道德的典范——用现代的话说——吴起是“战国杰出青年”,或者称为“战国少有的模范丈夫”!
不过,由于司马迁在历史上的影响太大,其写作的史书在历史和文学方面的水平皆高,所以才为历代史家普遍接受,于是掩盖了某些历史真相。
在司马迁之前,即在战国时代,在吴起较近时期,刻画过吴起的这个人
就是先秦法家集大成的著名学者——韩非子。
首先,从韩非子介绍的吴起的家乡看,比司马迁要详细一些(史料丰富哦)。
司马迁只写道:“吴起者,卫人也”(《史记》)
司马光则完全临摹司马迁:“吴起者,卫人”。由6个字省略为5个字。
那么,看人家韩非子是如何介绍的呢——
韩非子写道:“吴起,卫左氏中人也”。
卫,卫国;左氏,卫国采邑名,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中,是乡名或里名。总起来说,吴起是卫国人。卫国什么地方的人捏?韩非子告诉大家:出生在卫国的左氏。估计左氏这个地方很宽泛,所以,韩非子要详细刻画:左氏中人。韩非子对当时的左氏非常清楚,详细指出“中”,以区别左氏的上、下、左、右四个地方。(见《韩非子》)P569)。
当然,由于时间久远,“左氏中”在现代的什么地方,就有多种看法了。有人说左氏是定陶,这个说法也许没有错,因为曹县西北就是定陶;但是,定陶因为在战国后期是商业中心,曾经是宋国的城池,很容易让人产生混乱(吴起是卫国人,他怎么在宋国的城池里出生呢?),这只能够用动态的眼光去瞧,因为定陶在战国初期是卫国的。可是,帝丘(今河南濮阳)也将吴起作为本城的名人,于是,就更加的混乱了。因此,在刻画吴起的时候,本文作者仍然将吴起的家乡写在了帝丘,以表明他是卫国人而非宋国人。
其次,韩非子笔下的吴起,跟司马迁笔下的吴起不一样。韩非子笔下的吴起不是一个不讲信用的小人,而是一个至诚的君子——
战国从春秋而来,春秋虽然乱,还有礼法为不少人推崇,可是,战国时代属于大变革时期,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可能像是现代的改革开放时代;两个不同时代遇到一个相同的社会问题——社会变革出现了信用危机,即社会上不少人都说假话、扯谎、忽悠他人。所以,韩非子在文章中,明确的论述作为社会一员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讲信用的观点的时候,列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大都是春秋和战国时代(前期)人们公认的讲信用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有点像现代社会大家公认60年代的雷锋一样)。
韩非子将吴起作为雷锋一样来推崇,其中讲了吴起的一个故事……
-
(待续)
————————————————————————————
日期:2011-05-11 00:42:36
————————————————
【战国第一将星】(长篇连载)
————————————————
【40】吴起是个诚实的人
韩非子的故事说——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我立即去你那里和你吃饭。”吴起(分手前)说:“我等你一起来吃。”可是,老朋友到了晚上也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等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吴起派人再去请那个老朋友。老朋友到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韩非子》)
韩非子要说的意思是:人必须要讲信用。——大家看看,人家吴起那样有名的人,像雷锋一样受到各位尊敬的人,他的行为准则是要讲信用,各位有什么理由不讲信用呢?
一方面是正面歌颂吴起,另一方面也说明,吴起是那个时代的楷模,举例要举他的例。
而且,韩非子在列举这个事迹的时候,在编排上,是将它排在魏文侯讲信用的故事之前的;而魏文侯讲信用的故事,又排在了儒家楷模曾参讲信用的故事的前面。
“社会上谁是一号雷锋呢?吴起呀,二号呢,魏文侯呀;三号呢,是曾参呀!”
——这就是韩非子在文章中要告诉大家的另一层重要意思。
因为在韩非子眼中,吴起的诚信不但胜过战国雄君魏文侯,而且,还胜过儒家圣人曾参。
要知道,这个意见,可是战国时代的人对吴起的看法哟——
因为韩非子写出的文章所列举的例子,必须要有说服力;谁都知道——论据无懈可击才能够具有不可撼动的说服力,韩非子是身在战国时代,他要让自己的例子能够真实可靠,才能够对于当时的人具有能够接受的说服力——就像我们现代人举出的例子一样,你如果举例说雷锋是个诚实的肯帮助人的人,大家不会说什么,可你如果说打工皇帝唐x是个诚实的人、文凭百分百没有问题,同时代的人不骂肿你的背才怪了。
司马迁没有这样的风险,当他说吴起的时候,战国时代的人已经死绝之后汉代的人都死了好多拨了,并且,史料也被焚烧了许多,没有剩余多少了,他说吴起是个什么人(就相当于他说雷锋用的假文凭,唐X是个诚实的打工皇帝),没有人可以骂他的不是,因为大家都不太清楚了。时过境迁呀,您老怎么说,俺们怎么信呗。
韩非子敢于列举吴起作为榜样人物,他承担着战国诸多人物(诸子百家)的挑剔,因为现代人谁都明白,要驳倒对方,一个是攻击他的观点——这是比较费力的,一个是攻击他的论据——只要指出吴起“杀妻求将、母死不回”就可以驳倒他。韩非子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连秦始皇看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只要跟此人交往死了都值。韩非子的文章一定是论点站得住脚,论据是挑了又挑,无懈可击吧。所以,他挑选吴起的事迹作为论据,一定是下了功夫,用现代俗话说:板板上钉钉子——跑不脱。这样看来,在战国人的心目中,吴起不但是一位作战英勇的将军,同时又是一位颇讲信用的诚实男儿——人们都敬佩他,是他值得世人称颂,他应该是真正的时代的典范人物。如果他有卑劣行径,韩非子敢拿他做论据么?傻子都不会——就像现代人如果要歌颂诚实的人非说雷锋,肯定不敢冒险去列举唐X——即便是唐X的文凭并不是假的。道德典范一定要完美的人才行,哪怕是有流言的人都很难有机会的。
也许,有人反对说——这是韩非子作为法家人物在美化法家先贤吴起呢?
作者开始时也这么想。可是,继续阅读韩非子的著作后才知道——非也,因为就在同一篇文章之后,韩非子列举出了一个人在打仗的时候不讲信用的事例——这个人就是法家的始祖李悝。韩非子列举了一个实例,由此批评李悝不讲信用(是打仗时候的一个具体事例)。韩非子很严格,连打仗时不讲信用都不行。因为在韩非子看来,不讲信用——即现代所说的诚信缺失,是会带来祸患的;要杜绝诚信缺失的事情发生,就必须学习吴起,做一个像他那样讲信用的具有良好的信誉记录的人。
所以,吴起是乱世之中真正的杰出人物,属于时代的佼佼者。
于是我们知道——吴起原来是战国时代杰出的讲信用的好青年哦(诚实人物)!
一个诚实人物,一个道德典范,他会有杀妻求将、母死不回的恶行么?
无独有偶,先秦名著《吕氏春秋》,也同样记载了一个吴起讲信用的事儿,说的是立法治国的事例:吴起埋木桩。——说的是吴起为了取信于民,在城门埋下一根木桩,第二天发布命令去扛,照办的人无论贵贱,一律有赏。
这个故事好熟悉……
是的,很耳熟哦。
——因为历史上在吴起之后的商鞅,他的立木取信的做法,跟吴起的一样。
呵呵,商鞅应该是跟吴起学的哦。
查一查历史记载:吴起是在治理西河的时候发明了“埋木取信”的做法。
战国学者评论道:“百姓相信了吴起的赏罚。在赏罚上取信于民了,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岂止是用兵呢?”(商鞅后来去秦国,学的吴起的这个取信于民的做法)。
然而,非常遗憾,韩非子的史料明明摆那儿,司马迁没时间看,即便看了也没采信。
于是,司马迁把吴起写成了“寡信、猜忌、品行不端”的人。
司马迁到底有没有偏见呢?——大家自己去判断。
-
(待续)
——————————————————————————————————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