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35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1-05-09 16:39:41
梳着双鬟的朱淑真自从学画眉后,慢慢开始发生了很多变化。后来她专门写有一首七绝《画眉》:
“晓来偶意画愁眉,
种种新妆试略施。
堪笑时人争彷佛,
满城将谓是时宜。”
清早起床后,她就开始梳妆打扮。在菱花铜镜前,这位爱美的女孩子用那眉笔细细描画弯弯愁眉。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左看右瞧,皱皱眉,挤挤眼,忽然灵机一动,想起前两天在街上看到的各种新式妆容。她嘻嘻一笑,便拿起眉笔又细细描了一个眉式,看看,摇头,再试一种,再看,如是种种,居然把刚刚流行的新式妆都试着画了画。也许,她又按着自己感觉和想法画出了别人没有的新眉妆,还得意地对着镜子左顾右盼,搔首弄姿,摆出自己最美的仪态。这时,这个双鬟少女“扑哧”一声笑出了声:如果画了这个新式眉妆出门去招摇过市,也许很快让别人惊艳不已,争着来学呢。这满城的人都会说我是最美丽最时尚的女孩子。
记得现代才女、沪上女作家张爱玲就喜欢爱好标新立异,还穿着自己设计裁剪的新式时装旗袍照了张像,颇为得意。这方面,和朱淑真的个性倒有几分相似。
可见,朱淑真是位爱赶时尚、颇有个性的女孩子。从这首《画眉》诗里,我们能够从一般男性诗人代拟的闺怨题材诗作中所看不到的一种女性意识。同时,我们也可以感知,朱淑真吟诗作词的基本动机其实是为了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感受:“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掬水月在手诗序》)。
她写诗的目的是很纯粹的,那就是“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就是出于自我心灵的表达。这使她和当时男性诗人们的写诗目的有着很大的区别。她用不着用文章诗词来求取功名,所以也就不用“以诗载道”,不用在诗中表现圣贤之道,不用刻意表达那种天下情怀。她关注的始终是作为个体的女性心灵世界,关注自己的心灵感受和情感波动,关注的是自身的未来和命运。比如她还写有一首《浴罢》诗云:
“浴罢云鬟乱不梳,
清癯无力气方苏。
坐来始觉神魂定,
尚怯凉风到坐隅。”
这种写美人沐浴的诗到了那些男性诗人笔下,难免会有“花间词”那种风格味道,无非是对美貌、肌肤、云鬓、金钗、裙衣等等精美刻划。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就写过这样的场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再如晚唐五代的花间词人阎选长于描摹美人风姿和娇妍之态。有一首《谒金门》:
“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双髻绾云颜似玉,素蛾辉淡绿。
雅态芳姿闲淑,雪映钿装金斛。水溅青丝珠断续,酥融香透肉。”
这首词写出浴后的美人就很是香艳,写水塘里莲花绽放、芳香四溢烘托美人出浴之美;以发髻如云、容貌如玉和素眉轻淡写美人的美貌和妩媚风姿,刻画得尽态极妍。显然,这里表现的是男性的视角,文字后面是一种赏玩、艳羡的态度。
对比朱淑真这首《浴罢》,两者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首诗由女性自己写沐浴后的感受,完全是一种源自生活中的真实感:洗浴后的发乱不梳,纤弱的身子经热汤泡浴后有些虚脱之感,直到坐下来才感到神魂方定,因为怕吹凉风还专门坐到墙角背风处。这首诗既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没有美艳绮丽的香艳画面,它只是女性对日常生活感受的一种真实表达,捕捉的是特定时刻的瞬时感受。仿佛是一首闺中的诗体日记。
前面朱淑真说过“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据说朱淑真一生确实写下了大量诗词,如今流传下来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一。可见,朱淑真确实爱好诗词创作,甚至痴迷于此道。她的生活感受,她的情感波澜,她的心灵流程,她的愿望和梦想,哪怕是梳妆、洗浴、试衣、画眉等生活细节等,她都以诗词表达出来。
从她的诗词里,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种女性的生命自觉,自觉地表达自我感受,自觉地表达所思所想所爱。
这是一位在诗词中享受生命阳光、呼吸新鲜空气的性情女子,一位将整个生命与灵魂都化作文字、交付诗神的女子。
在今天看来,女性写作是件多么平常的事情。但是在礼教森严的南宋时代,女性想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表达自己的梦想,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女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从属地位,往往使她们成为男性眼中的审美对象,男性的心理和态度决定了她们在文学作品的形象。
在那些“男子作闺音”的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多是赞美歌女貌美如花、歌乐出众或是春心萌动:“燕燕轻盈,莺莺娇软”;“肌骨细匀红玉软,脸波微送春心”;“粉融红腻莲房绽,脸动双波慢。”或是写闺中女子的离情别绪、多情相思,思念远行游子不归: “早是相思肠欲断,忍教频梦见”;“手捋裙带绕花行,思君切、罗幌暗尘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些词作后面其实有着微妙的男性自恋心理情结:认为自己在众多美丽女性中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足以让她们茶饭不思,憔悴度日,从而获取得心理上的自我麻丨醉丨。这种心理在众多诗人、词人中形成了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幻觉:“记得小苹初见,小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遥知新妆了,开朱户,应自待月西厢。”
这种男权社会中的男性视角,造成了诗词中对女性真实心理的误读,至少是很大一部分的误读。男子作闺声为女性代言时,其实其中不自觉掺杂了自己的主观想像和愿望。那些女性的美丽多情常常是出自男人的愿望。至于她们自身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都无意中被消解了。
如果我们再读读出自歌女之手的另外一些透露了真实想法的小词就更明白了:
“珠泪纷纷湿罗绮,少年公子负恩多。
当初姊妹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于他。
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
——————《抛球乐》
再看一位有名的歌女严蕊的一首《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很明白了。这些红颜女子多被那些风流男子的多情和薄幸所误,所以根本就不相信爱情。
那些古代文人“男子作闺音”的词作,表现的多是一种士大夫的自恋情结。唯其如此,当我们读到李清照、朱淑真的红颜诗词时,才感到不啻是天籁之音。在她们的词中才真正表现了女性最纯粹、最真实的情感,听到了她们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如今,朱淑真的真实形象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模糊不清,但她纤弱幽怨的灵魂却还在那些断肠诗词中飘荡。
如泣如歌,如梦如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