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证词——我眼中的秦朝》
第59节

作者: 嵩阳云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同时,这也意味着难得的十二年和平建设时期的彻底结束(公元前221-公元前209年),中国重又陷入秦始皇极不愿意看到的干戈迭起与四分五裂之中。
  “造反军”首战告捷,迅速攻克大泽乡,随后挺进泗水郡的郡治所在地——蕲县(安徽宿县),并且一举拿下之。
  俗话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攻占蕲县不会是起义军的终点,只能是起点。
  从这个起点出发,自称为将军的陈胜和自称为都尉的吴广,意欲将手中的这只箭射向哪里,这是他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说过,陈胜以项燕为号召,许诺反秦;同时又打出扶苏的招牌,许诺只反秦二世。不管反秦不反秦,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部队必须挥戈西进咸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述模糊的战略目的。
  这必然是他们下一步军事行动的重点。
  而在谋划西进的过程中,有一个战略要地引起了陈胜的注意。它就是陈郡的郡治所在地——陈邑,今河南淮阳。
  陈邑,楚故都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悲伤的楚顷襄王即迁都于此,因此,历史上又称为郢陈。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攻克郢陈之后——在此之前,楚国迫于秦国的军事压力,已迁都寿春(安徽寿县)——即将之经营为继续南向攻楚的军事重镇。

  陈胜没打算放过它,这是因为陈邑实在太重要了,攻占它,可以掌握局部态势上的主动权。
  从政治上讲,占领陈邑,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楚人的参与热情。因为在楚人的眼里,郢陈的光复也就象征着楚国的光复,其意义着实不一般。
  从军事上讲,攻克它,也就意味着起义军有了一个立足的根据地,提供补给的大本营,以及扩大影响力的造势高地。
  为达到上述战略意图,陈胜能睡得好觉吗?殚精竭虑那是一定的。由此,我们将有机会见识到陈胜极具军事天赋的一面。
  这话是我说的,我负责。
  非常时刻(6)
  摆在陈胜面前的现实是,他只有区区九百人的部队,这与曾经所向披糜的帝国百万雄师相较,简直就是小儿科,根本不值一提。其他且不说,胡亥只要动用戍卫京师的五万特种部队之一部,哪怕是十分之一,即能干净、彻底的消灭他们,如果“政府军”一旦准确地判明“造反军”的动向的话。
  因此,对于陈胜来说,自存的首要任务就是,及时并且成功地隐蔽作战意图。而隐蔽作战意图的最有效手段,不是趴着不动,而是尽可能的制造假相来迷惑敌人。
  这在军事术语上称作佯攻。
  于是,符离人(宿县东)葛英奉命率一部兵力,向蕲县以东地区作战术佯动,为主力的西进打掩护。
  陈胜则亲率主力,向西挺进。

  在这个过程中,陈胜天才般的军事天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
  陈胜很清楚,尽管有葛英的战术配合,但只有九百人的部队与城池坚固的陈邑之间的关系,就象卵与石之间的关系一样。形势逼迫他必须想出一个更高明的应对策略,而不是愚蠢地直接去攻击陈邑,才能避免末日景象的出现。
  那么,这个高明的策略又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事无奇不有,比如如下的景象:
  多头管理等于无人管理,职责交叉等于职责松懈,两省交界之处也就等于管理出现真空。
  而管理出现真空的另一层意思是,政府的控制力相对薄弱,这就象帝国的偏远地区,往往成为潜伏势力首选的藏身之地一样。
  长征途中,毛泽东即机智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疲惫不堪的部队竟然象蛇一样通行无阻。
  同样机智的陈胜,或者说,先于毛泽东,陈胜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可以大有作为的军事地带。

  换言之,对于急于想迷惑敌人的陈胜来说,选择帝国控制力相对薄弱的地带推进,既便于隐藏真实的作战意图,又能达到奇袭陈邑的作战效果。
  于是,陈胜亲率主力部队,沿砀郡与陈郡的交界地带攻击前进,先后攻占铚县(宿县西南)、酂县(河南永城西南)、谯县(安徽亳县)、苦县(河南鹿邑县东)、柘县(河南柘城)等五座县城。
  而后从柘县南向,打陈邑一个措手不及,顺利实现了上述作战意图。
  此时,“造反军”真可谓人马壮观,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步兵数万人。
  这一庞大的数字说明,对故国满怀深深依恋之情的那一带楚人,理应是积极地投奔陈胜麾下。
  而当声势浩大的造反军兵临城下之时,陈邑城内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郡守和县令(陈郡郡治和陈县的县治所在地都在陈邑)竟然一个都不在岗,连负责军事的郡尉也踪迹全无。
  出现这种不可理喻的局面的原因,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陈胜的声东击西,以及在击西的过程中,又巧妙地虚晃一枪,并不直接去攻击陈邑,完全迷惑了郡守和县令,造成他们致命的判断失误。
  就是说,他们极有可能误判陈胜的动向,认为造反军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和实力,敢去攻击陈邑。因而轻率地离开陈邑,分赴他们认为的要害地点加以防范。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陈胜竟然真这么干了。
  有一种观点主张,郡守、县令见势不妙,提前开溜了。

  我认为,在陈胜的起义仅只是星星之火,而帝国并未出现实质性的崩盘之前,这种可能性极小。
  事实是,虽然城内只有一个守丞在,但他依然临危不惧,率部拼死抵抗。
  当造反军攻破丽谯门(陈邑的城门)时,这位不知名的勇敢的守丞,并没有丢下兵器,扭头就跑,而是誓死阻击,决不后撤。
  然而终归寡不敌众,守丞战死。

  陈邑陷落。
  附:攻占陈邑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