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后期,各地乌桓由于战争迁徙和民族融合成分越来越复杂,部落中融入了大量的匈奴人、鲜卑人、汉人、林胡、羯等多种成份,人口空前增加,地域分布也越向华北和塞外西部发展。他们此时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不相属统,在前进的道路上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汉灵帝时,上谷乌桓大人难楼部落中有众9000余落,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也有五千余落,都各自称王,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也都随后称王。这些大人都是乌桓各部中的佼佼者,实力也很强。他们与渔阳乌桓共称“幽州乌桓”,当中以辽西乌桓最强盛,被辽东、右北平两郡乌桓常奉之为盟主。
这时,东汉王朝衰弱,中原爆发黄巾起义、地方群雄乘势并起,战乱频频。东汉中山相张纯、泰山太守张举与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结盟,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聚众10余万,形成割居势力。张纯与乌桓联盟后,自号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恒元帅。骑都尉公孙瓒(zàn)曾与张纯大战一场,张纯大败。公孙瓒深入追记,被丘力居率部围困200多天,士兵死伤大半。
公孙瓒是东汉未年北方名将,史书称他为人勇敢善战,赴敌如仇,望尘追逐,甚或继之以夜战,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而这样了不起的名将能被乌桓围困半年多,足见乌桓铁骑的战斗力多么惊人。
当然,公孙瓒也不是浪得虚名。在长期与乌桓的战斗中,公孙瓒也得到了历练,深为乌桓畏惮。后来,公孙瓒占据幽州,施政残暴,尤其对乌桓人一心要赶尽杀绝。乌桓人奋起反抗,与袁绍合兵10万,共同攻打公孙瓒。公孙瓒惨败,一蹶不振,最终被袁绍除掉。袁绍就是从这时崛起的。在消灭公孙瓒的过程中,辽西乌桓大人蹋顿、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等帮了很大的忙。因此,袁绍封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为单于,并赐予印、车、华盖、羽旄、黄屋、左纛,帮助乌桓人建立起了正规的军队,设千夫长、百夫长等军职。乌桓铁骑的实力进一步提升。
后来,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被曹操平复。他把乌桓人全部迁入中原,将所获的乌桓战士通过精选和整编,改编成精良的骑兵部队,仍由乌桓的王、候大人率领,随同曹操转战南北。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年),乌桓骑兵编入张辽、李典军中,在合肥与孙吴大军作战。在敌众我寡,数百倍于已的吴军面前,张辽率军奋勇冲击,大败吴军,几乎活捉吴王孙权,获全胜。张辽因此有了威震逍遥津的美谈。这不仅是张辽本人的勇猛,更重要的是乌桓骑兵的英勇善战成全了张辽。
后来,曹操屡征西羌,与马超开战。西羌人勇猛善战,曹操屡屡战败。最终还是靠无可匹敌的乌桓骑兵,才打败了同样以骑射闻名的西羌骑兵。
自此,乌桓骑兵终在史书中留下了“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的评价。这支来自蒙古草原的“天下名骑”,帮助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后来与吴、蜀对峙时,吴蜀联军联合进攻曹操都不能成功,而曹操却屡屡在进攻中取得战果,乌桓铁骑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日期:2007-10-28 23:07:48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打败不可一世的袁绍军。此后,袁绍实力大减,在与曹操争锋中接连败北,不久就因承受不了战败的打击吐血而亡。公元205年,袁绍之子袁尚、袁熙投奔北方的乌桓部落。曾经得到袁绍善待的乌桓人收留了两个人,并且出兵攻击曹操的部下鲜于辅,要为袁绍报仇。
早在曹操进攻困守南皮的袁绍长子袁谭时,乌桓就有攻击曹军的意图,曹操对此非常记恨。现在袁尚、袁熙躲在乌桓的羽翼下,就成了曹操讨伐乌桓的直接导火索。北征乌桓对于曹操来说是势在必行了。
早在公元206年,曹操就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以便于运粮北上。在北上之前,曹军将领提出异议,认为袁尚、袁熙已不足为惧,如果举兵讨伐乌桓,躲在荆州的刘备很可能劝刘表趁虚进攻许都,导致曹军腹背受敌,进退不得。曹操的谋士郭嘉则认为:乌桓自恃地处边远,肯定不会做防备,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即使孤军深入也一定能获胜。袁氏家族经营河北多年,施政比较仁慈,河北百姓对袁家有感情;而袁氏家族与乌桓的关系也非同一般。一旦放过袁尚、袁熙,等到他羽翼丰满,百姓与乌桓一起响应,再想制住他就难了,所以一定要斩草除根。至于刘备,刘表多疑,必然不会重用他,根本不用担心。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北征乌桓。
公元207年,曹操带着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郭嘉等人,率领大军抵达无终(今天津蓟县),兵临塞口,准备经滨海道进攻乌桓人的柳城。大军就要启程之际,大雨却连绵而至,道路不同,进军时间一拖再拖,从五月份一直拖到了七月份。此时的乌桓早已经得到消息,有了准备,想趁其不备而偷袭已经是不可能了。这样一来,曹操似乎只能退军,无功而返了。
如果此时退兵,前功尽弃,以后曹操未必有机会在段时间内再组织一次对乌桓的进攻,而乌桓铁骑也会频频骚扰幽州,让曹操的后方永无宁日。等袁氏兄弟恢复了元气,曹操的命运就不可知了。
曹操当然明白后果,不会轻易撤军。很幸运地,他在徐无山遇到了当地的“地理通”田畴。田畴给他指点了另一条攻取乌桓的道路——卢龙塞。
自古以来,从河北到辽西有两条路。最著名的一条就是曹操本来要选取的滨海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辽西走廊”。这条路在东汉时期是通往辽西的主要通道,但交通条件非常恶劣。天气好的情况下,还能便于行军,一旦遇到大雨,这条路就成了泥泞不可行之路。另一条路就是卢龙塞。这条路就是今天河北喜峰口到冷口一线。
西汉时,汉军与匈奴在右北平一带长年作战,卢龙塞还很畅通。但东汉年时期的两百年间,条路人迹罕至,杂草横生,只有一条狭窄的小路可行,是一条没有路的路。若不是田畴指点,没人能想到从这条路出塞。
卢龙塞这条路无疑是艰险的,但至少比大雨中的滨海道好走得多。
公元207年七月,在郭嘉的建议下,曹操抛弃辎重,命田畴为向导官,率领轻装部队从无终出发,千里奔袭。临走前,曹操命人在滨海道旁立碑刻字,声称:这次夏季进攻因为道路不通暂时作罢,等秋冬集结雨水少了再进军。乌桓得知碑文,以为曹操大军真的退去了,渐渐放松了警惕。
在田畴的指引下,曹军从卢龙塞出关,一路逢山开路,急行军到距离柳城不足200里的白狼山附近。直到这时,袁氏兄弟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才得到消息,仓猝集结数万骑兵迎敌。
两支只顾低头行军的军队在白狼山意外相遇了。
这一战,如果曹操战败,势必全军覆没,难以逃回中原;如果乌桓战败,则柳城势必定失守,而他们也来不及再组织一支大军。因此,白狼山之战势关全局。
乌桓骑兵单兵作战能力强,但缺乏战术、战略配合。曹操手下都是勇冠三军的猛将、百战余生的精锐骑兵和“虎豹骑”,但将士们经过十几天的山路和急行军,体力已经大打折扣,而对抗骑兵的重装步兵还在队伍后面。所以,这一场战斗,战争的双方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谁能抓住战机、激发士气,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