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消失的古国》
第43节

作者: 月明日
收藏本书TXT下载
  根据《史记》的记载看,夜郎国应该有一枚中原王朝赐予的印玺。但人们对史记的这个记载并不完全相信,因为夜郎国的印玺从未在历史上出现过。
  1956年冬天,云南考古人员在滇池东岸的晋宁石寨山进行考古发掘。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能出现一颗滇王印就好了,石寨山的名气一下子就会大起来。”这本是戏言,哪知道岂知几天后,人们果然清理出一枚金印,上面刻着四个典型的汉篆阴字——“滇王之印”金印完整无损,印背上雕刻着一条大蛇,两眼熠熠放光。学者们考证后认定,这就是汉武帝颁赐给滇王的金印。

  滇王印的发现,证明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武帝赐印给夜郎王与滇王”的事是真实可靠的。滇王印的发现,时古代滇国正式复活。那么,夜郎王印又在何处呢?
  夜郎王印应该是每朝君王之间代代相传。夜郎灭亡前,这枚重要的印玺应该在夜郎王手中。公元前27年,汉朝太守陈立诱杀了夜郎王。夜郎王的岳父翁指、儿子邪务兴兵复仇。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率领的大军叛变了,拿着翁指的首级投降了汉朝。夜郎国从此灭亡,夜郎王印的下落便成了千古之谜。夜郎王是被杀的,他的夜郎王印很可能在之后被汉朝收回。如果是这样,要找到夜郎王印就成了极其困难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夜郎王是被陈立引诱出来杀掉的,很可能没有随身携带印玺。后来,翁指被叛军杀掉,但夜郎王的儿子邪务的下落却没有被记载。那么,这颗印就很可能被邪务继承,在兵败后被带走。
  上述说法中,任何一种如果符合史实,就意味着夜郎王金印的下落将很难被找到。
  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就在夜郎王金印被找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时候,夜郎王青铜印离奇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贵州镇宁的一位杨姓苗族老人称:他们这一支系的苗族是夜郎王的后裔,他手上有一枚夜郎王自制的大印!
  老人手中的印是由青铜铸成的,印面方形,边长为5厘米有余,厚1.5厘米。印面阳刻图文,中央是一个似人非人的图案,3排文字环绕着这个图形排列,字体与汉字不同。老人称自己是夜郎王的第75代后裔,这枚青铜大印是祖祖辈辈秘密流传下来的,一代只传一人,其他人都不知道印在谁的手中保存。
  专家已经确认,这枚青铜印确实是汉朝时期的重要文物。因为印是青铜制造,明显不是汉朝赐予的金印,很可能是夜郎王在获得朝廷赐印前自制的印玺。如果真是这样,这枚大印的价值并不亚于当年汉武帝赐予夜郎王的那枚仍未现身的大印。

  那么,镇宁真的是夜郎王族最后栖息的土地吗?
  在镇宁,有一个叫蒙正的村落。“蒙正”,在当地语言里是“遗留下来”的意思。这里的人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祭祖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却只是山坡上一些残破的小石洞。这些小石洞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叫做“活人坟”。当地人说,那里不是埋葬死人的,而是埋葬活人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年埋在活人坟里的人,后来从坟里跑了出来,繁衍出现在的后代

  据传说,古时这里发生了战乱,青壮年要应征去打仗。他们担心老弱病残和孩子无人照顾,死了也没人埋葬,于是就盖起了活人坟,将活着的亲人放进去,并在里边摆放了一些食物。活人坟里的人在吃光食物后,就要等待死亡的到来。
  这些石洞完全由石板砌成,高约1米,宽约0.8米,长近3米,十分坚固。坟墓大体结构是一样的,在墓主人头顶部位,都留有一个高台,用于摆放食物。在靠外面一侧留有通气口,如果墓里面是男人,通气口就在左侧,如果是女人,通气口就在右侧。
  如此奇特的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对待自己的亲人的?难道真的是年轻人都去打仗,所以提前安葬亲人吗?那么,年轻的妇女难道不能承担照顾家人的责任吗?
  有学者解释,活人坟与夜郎国有关。夜郎国被汉朝灭亡后,首领带着夜郎国的军队逃到一现在的蒙正村一带避难。
  经过200多年的时间,这些夜郎国后裔使自己的部落又繁盛起来,逐渐发展壮大。、到大约公元100年的东汉末年,蜀国统治了包括蒙正在内的巴蜀以及贵州。当时,夜郎国遗留下来的后裔已经强盛。他们兴起复国的想法,发动了战争。结果,夜郎后裔大败,被蜀国俘虏了2000多人。蜀国为防止夜郎人再次造反,命夜郎王族迁往汉中。
  陕西汉中距离贵州镇宁县两千多里,道路崎岖,距离遥远。夜郎人中的老弱病残显然不可能在这样的迁徙中活下来。所以,族长让无法进行长途跋涉的人留了下来,决定让他们安息在蒙正,修建了活人坟。

  也可能,所谓的活人坟是夜郎人想出来的计策。他们修了活人坟,留下气孔和食物,安排一部分人躲在里边掩人耳目,等蜀国军队撤军后再出来。活人坟中的一部分人躲藏了几天后,悄悄走了出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也就有了现在的蒙正村居民。
  这个解释,也正好能说明为什么夜郎王青铜印会在杨姓老人的家族中以秘密的方式流传到今天。
  日期:2007-10-23 15:43:00
  夜郎大事记
  “三皇五帝”时代初期,希慕返在西南建立政权。其后人武洛撮为王时,分封诸侯,夜郎国因此诞生。
  夏朝时期,夜郎王朝兴起,首领称武米即天君。夜郎国从此经历武米夜郎、洛举夜郎、撒骂夜郎、金竹夜郎4个王朝。
  战国时期,楚襄王派将军庄跃讨伐夜郎王,夜郎战败投降。
  汉武帝时,汉武帝派人寻找大夏国,途经夜郎。夜郎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从此留下“夜郎自大”的成语。
  汉成帝河平年间,夜郎王胁迫周边22个小国反叛汉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随之被灭。
  日期:2007-10-24 20:40:38
  第十二章 乌桓——胡风浓烈的王国

  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相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乌桓,东胡的后裔
  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顿单于消灭了东胡人联盟。东胡人中的一支向北败退,来到科尔沁草原的中心地带的乌桓山下定居,这就是乌桓。《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其实,早在东胡人来到乌桓山之前,乌桓已经存在,是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个部族。
  乌桓没有文字,使用东胡语,开始时比匈奴落后,没有国家政权,还遗留不少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痕迹。他们实行收继婚和抱嫂婚,父亲和兄长死后,儿子和兄弟可以娶其继母和嫂子,伯叔母与侄子、叔父与侄媳之间甚至也可通婚。
  乌桓是游牧部落,以畜牧业为生,兼营狩猎。据《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乌桓“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他们的畜牧业很发达,牲畜特别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