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阗是我国佛教入传的必经之地,原本盛行小乘,然而到西元五世纪初,盛行大乘佛教,凡传入中国的经典,十之八九都要经过这里。早期来华的译经高僧,有于阗沙门只多密。他将《光赞般若经》传入中原;唐代时提云般若来中原,译出华严部和密教的经典各两部,另有《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此外,还有实叉难陀译出《八十华严》等大乘经典。唐中宗时,有一位于阗王的质子在中原出家,取法名为智严,后来译出《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法华经》、《药王经》及《决定业障经》等四部经书。
曹魏时,中国第一个汉族西行取经的僧人朱士行来到于阗,访求梵本大品《般若经》。魏晋至隋唐,于阗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如华严部经典,就大多是从于阗取得梵本,于阗僧人提云般若、实叉难陀等,都为汉译华严经典作出贡献。
公元4世纪末,法显曾到过于阗。他在行记中说于阗国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众僧乃数万人,多大乘学,皆有众食。彼国人民垦居,家家门前皆起小塔,最大者可高二丈许,作四方僧房,供给客僧及余所须……”玄奘取经途中,也路过于阗,受到热情接待。当时,于阗国已大半是沙碛,但气候和畅,人民的性情也温恭有礼而崇尚佛法。玄奘来到于阗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当时于阗已经有上百所寺院,有近5000名僧侣,其中也有外国来此挂单修行的僧人。在公元3~4世纪时,印度西北部的印度俗语作为国王发布公告及行政用语。与此同时,古代于阗语就已经作为口头用语传播开来。到了公元4~6世纪,它发展成了书面用语,用这种语言写出了一些重要的佛教作品,如《金光明经》。
隋唐时期的于阗地区确实是西域的一个比较强大、文明程度较高、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政权。在西域伊斯兰化之前,这片绿洲都是丝绸之路南线上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
与塔里木盆地北部流行的洞窟寺不同是,于阗的寺院主要是平地垒砌。寺院中心设瘁堵波,四周有院墙环绕,在院墙与瘁堵波之间形成右旋礼拜的回廊,在回廊内装饰壁画和塑像。在于阗佛教艺术中也明显地表现出了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
还应该被提及的是,隋末唐初,于阗国相继产生过两位艺术大师,时称大小尉迟氏。大尉迟名叫尉迟跋质那,小尉迟名叫尉迟乙僧。他们将独具魅力的西域绘画新技法带到长安,不仅改变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风格,而且对朝鲜半岛乃至日本美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期:2007-10-17 17:56:49
“于阗”之名的含义
于阗是我国西部边陲一块蕴金藏玉,宜农宜牧的热土。清代褚延璋曾有一首律诗描写这一地区:“毗沙府号古于阗,葱岭千盘积翠连。大乘西来留法显,重源东下问张骞。渔人秋采河边玉,战马春耕陇上田。今日六城歌舞地,唐家风雨汉家烟。”
在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原史书中还没有于阗这个名字出现。“于阗”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阗。”
此后,《汉书》、《后汉书》、《魏书》、《梁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本》等正史都记载了于阗古国,《法显传》、《洛阳伽兰记》、《续高僧传》也都对于阗做了记述。于阗在各种古书中也曾被称为五端、兀丹、斡端、忽炭、扩端,鄂端等,到清代时就成了和阗,1959年,“阗”字简化为“田”字,和阗就成了和田。历史上,唯独《大唐西域记》将于阗称作“瞿萨旦那”。
每个国家的名字都是有它的含义的,“于阗”这个名字也不应该例外。那么,“于阗”是什么意思呢?从唐代至今,1000多年来,人们对于阗含义的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于阗”这个名字是“地乳”的意思。这种观点来源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土蕃文献《于阗国授记》、《于阗教法史》等。在《大唐西域记》中,玄奘说“瞿萨旦那”就是地乳的意思。这个说法来源于古于阗国的一个传说:
相传,印度阿育王的太子遭到阿育王妃的陷害,双目被人挖出。阿育王迁怒于身边的大臣,就把他们全族驱逐到雪山以北。这些人在于阗西边自行推举酋长,尊立为王,与东边族人形成对立的局面。
后来东西双方发生战争,东方取胜。为了收拢西方的民众,他们就在于阗地方建国。然而,当时的国王年老无子,担心断绝后嗣,就到寺庙里向毘沙门天的神像祈祷,乞求神佛赐给他一个孩子。他虔诚的祈祷感动了毗沙门天神。神像额头裂开,现出一个婴儿。国王兴高采烈地捧着毗沙门天神赐予的孩子回到宫中,国人都来庆贺。谁知道,这个神佛赐予的孩子不吃人奶。国王担心孩子养不活,又到神庙中祈求养育之法。这时,神像前的地面突然鼓起来,形状就像妇女的丨乳丨房。孩子立即上前吸吮。就这样,靠着地上的丨乳丨房,孩子逐渐长大了。他的智慧和勇敢超过了先人,国内风范教化传播开来。东方皇太子的继位者因吃地乳长大,因此也被取名为地乳,国家也因此以地乳为名。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相似的传说在藏文史料《于阗国授记》中也有记载:达磨阿输迦之治世第十三年,于阗国王后生了个儿子。占卜者一番卜算,禀告国王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杀害父亲,夺走王位。国王又惊又怒,下命扔掉这个孩子。于阗王后怕不扔掉孩子丈夫会动手将孩子杀掉,只好从命。奇怪的是,就在王子被抛弃的时候,地上生出一只丨乳丨房。王子得到大地乳汁的养育,才活了下来。因此,这个王子被叫做瞿萨旦那,意思就是“地乳”之义也。
日期:2007-10-17 17:58:01
“瞿萨旦那”这个词的读音,与梵文“Kusetana”非常相似,而在梵文中,“Ku”就是“地”,“Stana”就是指妇女的丨乳丨房,合起来也正是“地乳”的意思。
不过,追寻于阗的真正起源,据说是公元前3世纪,东土移民一万多人来到于阗河下游。不久,阿育王的宰辅耶舍也率领7000人越过大雪山,北上来到这里。经过争执,他们最后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于阗国。
而清代的汉文文献则认为,“于阗”的意思是“汉人”。有关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椿园的《西域闻见录》一书。椿园在这部书的《新疆纪略•和阗》一节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说:现在的和阗就是古代的于阗,而回族人吧汉人叫做“赫探”。东汉曾在西域建立都护府,派任尚率领部分汉军驻扎在这里。后来,这些汉人就被遗留在这里,于阗人就是这些汉人的后裔,所以回族人将他们的国家称作赫探城。和阗应该就是赫探的音译。后来的清朝方志及史籍都沿袭了这个说法。但这种说法明显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在东汉的任尚担任西域都护,之前,西汉的《史记》中早已经记载了于阗这个名字。
另有人认为,于阗是“花园”的意思。汉文古籍《翻梵语》一书,将于阗译为“优地耶那”,并在后面解释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后堂”。“优地耶那”就是梵语的“Udyana”,真正的含意是“遐意的果园”或“花园”。有人因此认为,于阗其实就是花园,是于阗人对自己的绿洲之国的称呼。但“优地耶那”只见于《翻梵语》一书,未见于其他记载。这个说法难以让人信服。
有趣的是,不仅中国学者对“于阗”一词的含义在苦苦探寻,外国学者对其含义也非常感兴趣,提出了许多自己的看法。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