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漱玉词: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
第33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1-05-05 08:42:22
朱淑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诗词的热爱,还表现在她对一些诗词游戏的热衷。在她的《断肠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幼年闻说有一人鬻文于京师辟雍之前,多士遂令作一绝句,以‘掬水月在手’为题。客不思而书云:‘无事江头弄碧波,分明掌上见姮娥。’诸公遂止之,献金以赒其行。予喜此二句,恨不见全篇,因暇,谩吟续之。然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并成《弄花香满衣》一绝于后。
掬水月在手
无事江头弄碧波,分明掌上见嫦娥。
不知李谪仙人在,曾向江头捉得么?
弄花香满衣
艳红影里携芳菲,沾惹春风两袖归。
夹路露桃浑欲笑,不禁蜂蝶绕人飞。 ”
这里,朱淑真说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位文人曾经京师辟雍门前卖文为生。“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可见,这个文人到这样的贵族学宫前卖文,就象一个武士到国家武馆前卖弄功夫。于是,这学宫里的士子们便纷纷出来为难他。有人就以“掬水月在手”为题,让他做一首绝句。哪知这文人不假思索,当下就吟出两句来:“无事江头弄碧波,分明掌上见姮娥。”那些士子一听之下大为叹服,纷纷拿出钱来接济这位落魄的文人。
朱淑真对这两句诗也很是喜欢,只恨不知道全诗。于是在闲暇时,她总是在吟咏这两句,并想把全诗接续完整。她又认为,翰墨文章其实并非妇人女子的本分。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嘛,只不过她是兴趣爱好所在,只想个人吟咏自娱而已,不知不觉就传出了才名。
后来,朱淑真不仅将《掬水月在手》续完,还以《弄花香满衣》为题自作一首。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两句诗大意是,手中掬起一捧水来,月亮就好象在你的手里了;在花丛里流连,连衣服都沾满了芳香。出自唐朝诗人于良史《春山夜月》,全诗为: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朱淑真的这两首诗都是游戏之作,但也颇见巧思。她在“无事江头弄碧波,分明掌上见嫦娥”之后,续上“不知李谪仙人在,曾向江头捉得么?”意思是一个月夜,诗人闲来无事到江边玩弄水波,却蓦然发现捧到手里的江水中出现了月宫里的嫦娥。他于是想到了那位被称作“谪仙人”的李太白,据说他是在江上醉酒后为捞水中的月亮而沉江溺死。那么,今天我望着自己手中的月亮,不禁想问当年的李太白先生可曾也捉月在手吗?
想象奇崛,自有妙趣。从中可见朱淑真对诗词的那份痴爱。
明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里也有记载:淑真钱塘人,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
晚清词评家况周颐《蕙风词话》卷四考朱淑真行实略云:
幼警慧,善读书,文章幽艳,工绘事,晓音律。弹琴绘画,还写得一手“银勾精楷”的好字,是一位才貌出众的女子。父官浙西。夫家姓氏失考,似初应礼部试,其后官江南者。淑真从宦,常往来吴越荆楚间。
应当说,朱淑真的父亲是一个钟爱女儿的慈父。在朱淑真的《璇玑图记》一文中,她这样描述:“初,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虽重购不惜也。一日家君宴郡倅衙,偶于壁间见是图,偿其值,得归遗予。”她讲自己的父亲爱好古玩书画,宦游浙西时发现了珍贵的《璇玑图》就花钱买了下来,回来后送给了女儿。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钟爱之情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也可知朱淑真父亲起初对女儿的诗文才华还是很包容称许的。
朱淑真,这个成长于钱塘湖光山色氤氲中的女子,舒展人性,亲近自然,集天地之灵秀,自幼聪慧好读。待字闺中时就对未来充满憧憬,“水风凉处读文书”,“花下抚琴闲弄曲”,沉浸在风花雪月之中,用生命活力和生花妙笔书写着花样年华里最美丽的优美诗章。对于诗词写作的爱好,她是这样解释的:“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掬水月在手诗序》)。
人们称赞她的诗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断肠诗集序》)。是明代以前女性诗人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被认为是可以与李清照齐名的宋代女词人。
读过她的这些诗词,我们会禁不住隔着八百多年的时空,怀念起那个穿着淡红衫子的青春少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