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22节

作者: 一金一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27 20:01:44

  (三)一篇旧奏章的由头
  于是,君臣之间的谈话,从神宗对王安石的仰慕开场,由这篇上书入题。
  早在神宗当颖王时,身边的记室韩维为饱学之士,负责讲学,每每讲得令赵顼点头称道。但韩维却谦虚地说,这不是的的观点,是臣的好友、同年进士王安石的见解。等神宗升为太子时,韩维为太子庶子,又屡屡推荐王安石自代,延誉不已。宋神宗说的是实话,他读王安石的文章,已非一日,今日相见,自然先要聊起这段故事。宋神宗说,这份上书,朕已熟读数遍,真乃高屋建瓴,振聋发聩。

  听到这样的赞言,王安石显得有些受宠若惊。
  这篇奏章,是他嘉祐三年(1058)受命担任提点江东刑狱,负责督察江南东路的司法与行政期满,返京述职时所写。数月时间深入基层,目睹民间疾苦,而官场奢靡成风,天下财力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夜不成寐,写下洋洋九千多言,希望能够“改易更革天下”,选拔贤良,革风易俗,变法图强。可惜,这篇恢弘肆恣、峭拔谨严的万言书,竟然满朝不觉,未能引起宋王朝的任何注意,仁宗垂垂老矣,或许,范仲淹时代的庆历革新的流产,改革与保守两派臣工争执不下,使得仁宗仍然心有余悸,只想努力修补朝政,不致生变,无意再对朝政进行大规模的革故鼎新。

  十年后的这天,神宗重提旧章,很显然,这位年轻的君王的心里,有一个飞翔的梦想。而王安石在文章中关于忧国忧民、指陈得失、富国强兵的论述,无不一一击中神宗敏感的神经。
  诚然,宋朝初期,曾经演绎了无数的辉煌,太祖太宗志在天下,御驾亲征,率师伐远,内用贤臣,励精图治,大宋臣民慢慢获得了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国民尊严。然而,建国之初的捷报频传,渐渐变成了后来的败讯连连,尤其是那一次“澶渊之盟”,宋真宗在积极抵抗契丹侵扰,处于有利军事形势下屈辱求和,不仅使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希望化为泡影,而且要向辽国提供“助军旅之费”,每年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外,与西夏边事不断,最后也竟然是以议和的方式平息,每年赐以岁币银数万两,绢数万匹,茶万斤。美其名曰为“助”或“赐”,明眼人一看便知,不过是愚人娱己的文字游戏而已,以一个综合国力优于外邦的宋朝,大国进贡小国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使国威扫地,更为严重的是,多年忍气吞声,输银纳绢,苟且偷安,导致了国民自尊的严重挫伤。

  王安石想起1060年,他奉命陪送契丹使臣到塞外,写有一首《塞外》:“荒云凉雨水悠悠,鞍马东西鼓吹休。尚有燕人数行泪,回身却望塞南流!”燕地汉人,回首南望的家国之思,这一幕细节,成了他那次塞外之行永远无法忘怀的疼痛。
  殊不知,这样的话题,竟然勾起了龙椅之上宋神宗的无限感伤。他叹息一声,昔日太宗北伐至高梁河一役,负伤中箭,此后历经三朝,宋军元气大伤,对外军事上更无建树,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强敌环伺,每每想到这里,就忍不住要流泪。眼前的皇帝,像一个大孩子一样,流露出些许迷惘与踌躇。
  王安石的心里,涌起一种无言的感喟,有如此作为的皇帝,心怀王业,何愁大宋不兴?
日期:2011-04-28 22:12:18

  (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宋神宗抬起头来,轻声询问:治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呢?
  王安石胸有成竹地答道:自然是择术为先,尤其是要选准治国的方略,以及所要参照的成功治道。
  宋神宗眼中一亮,他接着说,那么,我想学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如何?
  沉吟半晌,王安石朗声开言,陛下应当寻根求解,效法尧舜,为什么非要选择唐太宗的办法呢,尧舜圣君,他们治国的方法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现在的学者士人都以为尧舜之道,年代久远,高不可及,臣以为,要学求根本,舍李唐而选尧舜,锻造千百年基业。

  很显然,王安石的理想之国是尧舜时期的远古王道,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席话,与其说是坦荡的进言,不如说是温和的批评。
  但无论如何,王安石这番话,点燃了青年神宗的无限热情,激荡起神宗的无限憧憬,使得他茅塞顿开,信心大增,尧舜乃千古明君,倘行其道而治之,自然大有可图,但以目下的国情,要实现天下大治,任重而道远。可作为一代君王,谁不希望有尧舜一样的贤明?有尧舜一样的治绩?有尧舜一样的天下太平?
  宋神宗注意到,眼前的王安石,目睛如龙,坚定而沉着,许多观点与自己不谋而合,无疑是上苍赐与的良臣,他谦虚而真诚地说,恐怕未必能如卿所愿,但希望能悉心辅朕,共济此道。
  不知不觉,几个时辰过去了,日影西斜,君臣二人,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神宗意犹未竟,数留数问,弄得王安石很不安,再三请辞,他有许多话要说,却不敢也不愿意让皇上饿着肚子听自己说话,耽搁太多的时间。
  自祖宗得天下,何以享国百年而粗致太平?
  宋神宗留下这一问,王安石归府后,就着烛光,写下了他的见解,回顾百年基业,自然有君臣的共同努力,但对于政事的弊端也毫不避讳,一针见血:
  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异于庸人……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小人参政,邪说盛行,取士偏科,督察不力,农民苦役,军容不整,理财无方……王安石一口气摆出了十多条问题。这么多的问题,有些是神宗已经知晓的,有些,他还没有觉察。第二天,宋神宗对王安石说,这篇奏章,我认真读了,对于这些弊端,希望能一一为之谋划,寻求解决良策。王安石说,久积之弊,固然很多,数之不尽,希望陛下重视讲学,认真地分析讨论,待到君臣上下统一共识,则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有了。

  有一日,王安石讲完《礼记》后,群臣退去,神宗将他单独留坐。香兽喷烟、清幽安静的大殿里,君臣二人从容议论,相商国事。在神宗眼里,有高才博学、胸怀古今的王安石在侧,他就好比刘备得诸葛亮,唐太宗得魏征,一个规模宏大的改革计划,在他们朝夕相处的促膝长谈中,呼之欲出。王安石的到来,使得宋神宗如鱼如水。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