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之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升沉与大清国的荣辱)》
第47节作者:
c后太史公 日期:2011-04-26 22:01:12
北洋海军的硬件设施初具规模,但是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离不开高素质的海军军官和高效的指挥系统。再灵巧的机器也需要人来操作,否则,如山的雪花银换来的不过是一堆破铜烂铁。
李鸿章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他聘用了美国海军准将斐尔特为北洋海军的管理顾问,他还聘用了美国海军军官克林顿和英国海军军官郎威理为北洋海军的训练总教官。这批军官将西方先进的海军理念带到中国。特别是为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当了两年副手的郎威理,以治军严格著称,“不怕丁军门,就怕郎副将”的说法在北洋海军广为流传。李鸿章不仅引用外国军官,而且积极培养本土军官。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派遣七名淮军军官赴德深造。第二年,在李鸿章的举荐下,三十名福州船政局学员被派往欧洲深造,他们大多数带回西方先进的海军技术归国报效北洋海军。西方人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明知中方学员带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来到他们的国家学习海军,所以,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保守和吝啬他们引以为傲的海军技术。李鸿章不甘寄人篱下,他把培养本土军官的重点由派遣留学生转移到本国的海军军官学校。左宗棠在福州开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国近代建制完整的海军军校,同治十三年﹙1874年﹚,福州船政局修船科十四名毕业生先后取得舰长、大副、和机械工程师的资格。光绪七年﹙1881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天津水师学堂,聘用著名的翻译家严复为学监,培养了大批海军军官。本土军官虽然在近代军舰的操控、管理、指挥技术方面显得很粗糙。但是他们代表着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批血统最为纯正的本土海军军官。经过战火的洗礼,在甲午海战中,他们中的许多人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战斗力和令人尊敬的民族气节。
日期:2011-04-26 23:35:35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对外的第一战。结果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江惨败,败在中国海军没有协同作战的能力。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水师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俨然各地督抚的私产,战端一开,令出多门,见死不救,真可谓“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家瓦上霜”。
反观西方近代海军,在中央都设有海部,统一指挥全国海军。其实,在马江惨败之前,李鸿章就建议朝廷在中央设立海部,统一调度全国海军。当时,总理衙门建议在沿海七省设一个海防衙门,七省海军由一个大臣统筹安排,李鸿章坚决反对,他认为这个所谓的海防衙门实质上还是一个地方机构,由于权份过重,不仅分散中央对海军的控制权,而且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于公于私,都不利于全国海军的建设。马江惨败后,李鸿章趁机上《设立海军衙门折》,他对海军的协同管理提出了系统的思维。他认为海军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舰船的购买和建造、军港的建设、炮台的配置,舰队的训练和指挥、海军军官的培养、海军经费的筹集。只有设立海军衙门才能统筹全国海军的兵权、人事权、饷权,使南北洋海军首尾兼顾,俨然一体。
日期:2011-04-27 09:35:40
马江惨败,朝廷有了切肤之痛,立马接受了李鸿章的建议。光绪十四年﹙1888年10月12日﹚,海军衙门正式成立,醇亲王奕環为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会办大臣,曾纪泽为帮办大臣。海军衙门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的正式成立。
海军衙门成立后,本着精练北洋海军的方针。朝廷批准了李鸿章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这标志着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始建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成军,近三十年的时间,朝廷投资白银近一亿两,年均三百多万两,北洋舰队可谓富得流油,它拥有大型铁甲巨舰四艘,大型巡洋舰六艘,各类炮船十二艘,鱼雷艇六艘,大小舰只近五十艘。还有造船厂、船坞、军港、炮台、军校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北洋海军几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远洋海军系统,据世界军史专家估算,其整体实力雄踞世界七强,亚洲第一。
日期:2011-04-27 10:31:31
在大力建设北洋海军的同时,李鸿章从不放松对北洋陆军的建设。他初入上海,被洋枪队的战斗力惊呆了,他说,洋兵数千,枪炮齐发,其落地开花丨炸丨弹真神技也。他开始在淮军大规模装备西式枪炮。朝廷中有一帮榆木疙瘩见惯了大刀长矛、土枪土炮,对西式玩意儿嗤之以鼻,他们给李鸿章的时髦表现扣了一顶大帽子,讥之为以夷变夏。当他把他的计划兴致勃勃地告诉他的老师曾国藩的时候,一向比较开明的曾国藩对此也不以为然,并与李鸿章展开辩论,他说,带兵治器之要在人而不在器,李鸿章针锋相对,他以俄日为例,俄日自从觅得西人枪炮密巧,在争夺世界霸权中,竟然敢于与英法争雄。
日期:2011-04-27 11:36:33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