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之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的升沉与大清国的荣辱)》
第21节

作者: c后太史公
收藏本书TXT下载
  道光十七年﹙1837年﹚,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左宗棠任教于湖南醴陵渌江书院,该院有六十名学生,左宗棠加盟后,健全了书院规章制度,对学生严格要求,虽然收入微薄,但是左宗棠兢兢业业,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得有板有眼。
  在此期间,两江总督陶澎阅兵江西,顺道回安化省墓,途径醴陵,醴陵知县将陶澎的下榻之所定在渌江书院,知县请左宗棠撰写楹联。陶澎在林则徐、魏源的帮助下,整顿漕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政绩显赫,他提倡的经世学问也备受时人推崇,左宗棠出于对陶澎的敬仰,撰就这样的联语: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上。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陶澎看到此联心潮澎湃,心想如此小庙,还藏有此等大和尚。经知县引荐,陶澎见识了左真人,他对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一见左,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左宗棠也有幸一览大清国封疆大吏的风采。
  日期:2011-03-10 08:52:30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十六岁的左宗棠第三次赴京赶考,春榜既放,左宗棠再次空手而归。科场失败严重伤害了左宗棠的自尊心,一路春光,满腹惆怅,在南归途中,左宗棠绕道江西,去拜访两江总督陶澎,陶澎主动提出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左宗棠为避攀高门之嫌,婉言谢绝。仅一面之缘,陶澎以显赫门第主动与落魄中的左家攀亲带故,按旧理,门不当户不对。但是从侧面反映了陶澎对左宗棠的关照和器重。

  一年后,陶澎逝于两江任所,家眷迁回湖南安化,遗有七岁孤子陶桄。左宗棠受恩师贺熙龄所托,也是出于对陶澎的感激,入住陶家,承担起对陶桄的教育,左宗棠在陶家八年,教书之余,有幸遍览了陶家丰富的藏书。尤其是对关于清朝典章制度的书籍,左宗棠研究颇深。他的同窗胡林翼评说左宗棠的这段读书经历,左公体察人情,通晓政体,当为近日楚才第一。

  左宗棠前后三次赴京赶考,三次落败。左宗棠决计不再走科场这条不归路,他索性倾平生积蓄,买田置地,自号湘上农人,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他晚年回忆说,早岁甘于农圃,不乐仕进。佷显然,左宗棠此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自命不凡、确有才干的左宗棠来说,他的归隐之举恰好证明了他不是东晋陶渊明,而是三国诸葛卧龙。在这段郁郁不得志的流年,左宗棠不改书生本色,他以极大的热情表达了他对经世学问的向往,他的思想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期:2011-03-10 10:02:49
  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乾嘉时期,大清国积贫积弱的病态已达顶点。闭关锁国,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灾荒连连,农民造反,英伦的鸦片和廉价的工业品,大清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驾齐驱。在思想界,一批知识分子如顾炎武、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姚莹、包世臣等率先觉悟,他们认为“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旧学只能画饼充饥,力倡学问应该走出沉闷的书房,要投入到改革弊政的现实问题上来,做到学以致用。他们大胆的指出末代衰世的病症所在,就像《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讲真话的小孩一样,在天下众目睽睽之下,告诉皇帝,他原来赤身裸体。

  左宗棠身处社会的最底层,耳濡目染,本人又极富理想和创见,所以他对世界的印象是颇有意见的。下意识总是想用自己的学问来改变这个秩序混乱的世界。这种济世思想冲动,加速了他的思想由八股制艺到经世致用的剧变。
  左宗棠早期的经世学问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政治历史学、地理学和农学。
  十七岁的左宗棠在书铺购得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他评论,顾氏之书,考据颇多,疏略,议论亦欠酌,然熟于古今成败之迹,彼此之势。他对魏源和贺长龄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反复阅读,丹黄怠遍,他写下《燕台杂感》八首,抒发了他对政治时局的忧虑,其中一首写道: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凭借着对地理学的深度把握,左宗棠意识到西北边疆的战略地位,并畅想在新疆设置郡县,开发新疆,没想到在诗中的随便提议,竟成了他日后令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事业。同时他还注意到海防的重要性,他认为广东的夷患最为严重,他慨然写道“五岭关防未要疏”。
  日期:2011-03-10 11:48:52
  经世学的代表人物如龚自珍、魏源、林则徐无不擅长地理学,他们认为要探世变,就必须胸怀八千里山川,左宗棠对地理学有着独到的研究。他早期阅读的是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潜心玩索,喜其所载山川险要,战守机宜,了如指掌。最令左宗棠称道的地理名著是乾隆朝名臣齐召南的《水道提纲》,该书共二十八卷,基本上对中国每一条主流水系都有所记述,是研究中国古代河流水系地理的代表作之一。左宗棠在第二次进京会试失败后,南归专攻地理学,他以为由于时代变迁,老地图都脱离了实际,所以他准备在参考历代地理专著的基础上,手绘中国地图册。他计划先画中国全图,纵横九尺,待全图完工后,再绘制分省地图,地图精确到各州府,左图右书,批注详明,然后由明到元至宋,上至禹贡九州。左宗棠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还得到妻子周氏的大力协助,左宗棠画草图,周氏为他影绘,整整一年,这一夫唱妇随的系统工程终于大功告成。此外,他还抄录《畿辅通志》、《各省通志》、《西域通志》,对山川关隘,远近驿道,分门辑录,成数十巨册,又作《地学图说》,对山川道里,疆域沿革,历代兵事详细记述。左宗棠俨然一个地理学家,世界的轮廓在他的胸怀中有了更清晰的印象。

  左宗棠一面研究农学,一面将农业心得投入到农业实践中。他视农事为人生第一要务,道光十五年﹙1835年﹚,撰写了《朴存阁农书》。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左宗棠倾尽平生积蓄,以白银九百两在湖南湘阴东乡柳家冲置地七十亩,一年后,举家从湘潭周家迁往柳家冲,结束了九年寄人篱下的尴尬生活,左宗棠每从安化陶家休假归来,日巡陇亩,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讲求者试行之。他将他的庄园署名为柳庄,并自号湘上农人。他说,在柳庄务农不独为一身一家图温暖也,将来试行得法,闻风兴起者自多,能得一乡温饱,即是我辈一大功德。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湖南真是祸不单行,大汗两年,又遭大水,灾区饥民遍野,十室九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柳庄也不能幸免,然而早岁的孤贫际遇,使左宗棠对弱者有着本能的同情,左宗棠四处奔波组织赈务,长沙、善化等各地响应捐赠者,钱粮、谷米不下五十余万,左宗棠把柳庄积攒的谷米,半数接济左家塅族人,半数接济柳家冲乡民,对路过柳庄的灾民,施粥济药。左宗棠又俨然一个慈善家,表达着对农业和农民的深深热爱。

  日期:2011-03-10 14:38:56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