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此后,还有不少类似事件发生。8月10日,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抵达伊拉克,成为自海湾战争以来首位访问巴格达的外国国家元首。8月12日,一列伊拉克火车从北部重镇摩苏尔出发,抵达叙利亚第二大城市阿勒颇,标志着两国恢复了铁路交通,也标志着两国关系已得到实质改善。9月30日,伊朗总统哈塔米应邀同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在第三国举行了历史性会晤。9月25日,伊拉克副总统阿齐兹与叙总统巴沙尔进行会晤,讨论了阿拉伯国家采取联合行动以解除对伊制裁的可能性,以及讨论了召开有伊拉克参加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等问题,叙利亚还呼吁解除对伊制裁,支持取消强加给伊拉克的禁飞令,并先后派数架飞机抵达巴格达访问,是向伊拉克派飞机最多的阿拉伯国家。10月4日,土耳其政府宣布即将与伊拉克实现关系正常化,决定向飞往伊拉克的外国航班开放领空。11月初,伊拉克和沙特决定开放边境口岸,恢复通关。12月初,一架载有法国政治人士和学者的飞机从巴黎起飞,取道大马士革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12月底,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访问印度,……
在上述国家中,伊朗曾经是伊拉克的死敌,两国刚打了8年的战争,离结束不到10年时间;土耳其和沙特是美国的盟友,也是美英战机对伊发动空袭的基地;俄罗斯、法国、印度都是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在意识形态上分别为反美、亲美、中立;可见美英打压伊拉克的政策多么不得人心。联想到数百万挨饿、没药看病的伊拉克儿童,那些鼓吹民主、人权的美英领袖们,大概可以竞争“反人类罪”的“诺贝尔”大奖了。
2000年9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来研究改用欧元或其他货币进行结算和外贸的可能性。很快该委员会递交了可行性报告,萨达姆主持召开内阁会议,正式通过了该决定。接下来伊拉克正式宣布,伊拉克决定放弃美元,停止一切使用美元结算的交易行为,而改用欧元和其他货币进行,这是因为美元已经成了美国赖以主宰地区事务的重要支柱,声明呼吁世界其它国家也采取类似做法,抗击美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当伊拉克在2000年底转向欧元时,萨达姆的命运就已注定。)
10月底至11月初,萨达姆在巴格达举办了“巴格达国际博览会”,45个国家的1000多家公司的负责人乘坐国际航班陆续抵达巴格达,伊拉克和该45个国家、1000多家公司合力冲破非法的“禁飞区”。于是富含石油资源的伊拉克突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巴格达也立刻呈现出“八方宾客咸来”的好不热闹的胜景,伊拉克外交部成为诸国争相对话的对象。一架架飞机进了巴格达,把“禁飞区”冲击得支离破碎,伊拉克正从美英的铁血封锁中突围出去,美国惨淡经营的对伊全面制裁政策面临彻底破产。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2月3日)的话说:“10年光阴,星移斗转。世界和中东地区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社会对伊制裁有所松动,伊拉克开始逐步走出孤立。伊拉克利用国际上出现的新变化,不失时机地发动了一系列外交攻势。自去年夏天以来,已有上百家包租客机从欧洲、非洲和阿拉伯国家飞往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沉寂多年的萨达姆国际机场又听到了飞机起降的轰鸣声。在打破经济制裁上,伊拉克利用巴以和谈陷于僵局、世界石油价格的起落以及美国总统大选而找到了再次与联合国对话的机会。伊拉克与世界各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外交在过去的一年里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其中包括阿联酋、巴林、卡塔尔和阿曼在巴格达重开使馆。其他一些国家也恢复了驻巴格达的外交机构。迄今,伊拉克驻外的使领馆的数目已达60多个。此外,自入侵科威特之后,去年伊首次被邀参加在开罗召开的阿盟首脑会议和欧佩克首脑会议。”
伊拉克不甘于被制裁,不甘心被困锁在“禁飞区”,不甘心被美英强权持续侵凌。中欧俄为了大国战略、国际正义、能源安全,决意打破美国独霸中东的局面;阿拉伯国家为了民族感情、国家安全,也乐见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及,伊朗、叙利亚为了改善周边环境,印度为了实现大国梦想等等,各方都在积极争取自己的中东利益。萨达姆政权抓住时机,引入外部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有意借外力破除美英操控的联合国制裁。中国行事风格比较低调,主要通过加深经贸合作来强化关系,作为伊拉克五大贸易伙伴国之一,中国的企业通过参加“石油换食品”招投标活动,每年获得伊拉克将近10%的合同份额,主要是基建项目和石油项目,这么些年积累下来,中伊间共签署了价值逾百亿美元的石油合同,1997年中国石油公司获得伊拉克南部阿赫代布油田未来22年的开采权,该项目是当时中国在伊拉克及周边地区最直接、最大的石油利益。
距海湾战争不到10年,中欧俄势力再入中东,美国的中东战略在伊拉克露出重大破绽:如果中欧俄在伊拉克站稳脚跟,那么美国就很难奈何伊拉克了,如果接下来中欧俄在中东站稳脚跟,与美国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美国的中东优势将逐渐丧失,“石油美元”里的“石油”与“美元”的粘合度就会降低,建立在“石油美元”基础上的美国金融霸权必将逐步丧失,这也意味着美国独霸全球的全球战略走向溃退。从更广泛背景来说,中国国力蒸蒸日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大国,美国对东亚的经济影响力持续减弱,美国的亚太领袖地位将很快面临挑战。中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全球影响力,俄罗斯的国力正在迅速恢复,欧洲的政经整合正稳步推进;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美国霸权岌岌可危。所以站在美国角度,以美国的霸权思维看:美国需要发动战争,来改变世界战略格局;在世界战略重地中东,捡起伊拉克这枚战略棋子,发动新的伊拉克战争!
从克林顿时代开始,美国战略重点已经从欧洲转向亚太,或者说美国的欧亚战略出现了东移,接下来我们就把目光转向东亚地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作为东北亚重要国家,朝鲜很少参加到地区经济事务中来,它希望中美欧日韩都参与自己的经济活动,但这种理想条件在复杂大气候下很难实现。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推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发展,主动发起相关地区安全和经济合作的论坛,金正日于2000年5月底应邀对中国进行首次访问,回国后表现出有意推进改革的积极动向,而当朝鲜半岛内部压力得到解除之后,必然有利于朝鲜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有利于朝鲜改善外部环境、逐渐融入国际社会。
2000年6月13日,韩国总统金大中抵达平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亲往机场迎接。随后朝韩双方举行了历史性峰会,并于两天后发表共同宣言,宣言强调韩朝首脑会晤具有重大意义,承诺将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双方决定加强军事情报交流、有关信息通报及经济合作,重点是扩大经济交流,包括韩国企业到朝鲜投资、增加韩国对朝鲜各项援助、相互旅游开放等等。这是朝鲜半岛分裂55年来韩朝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也是半岛分裂后韩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北方领土,金大中特在平壤宣布这场里程碑式的首脑会晤取得了成功。
中国支持朝韩高峰会晤,从峰会举行的时间看,距金正日访华不足半月,这最能说明问题了。美国表面上表示欢迎﹐但内心却焦虑无比,(就拿驻军这件事来说,朝鲜有机会就敦促美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呼吁其从韩国撤走所驻37000名士兵,韩国政府计划收回战时指挥权,有不少官员开始要求美国撤军。)华盛顿通过官方和媒体渠道放话说,希望首脑会晤不会有任何导致美国结束在韩驻军的举措。这边朝韩最高领导人亲切握手,数以千计的游客涌向朝韩交界的非军事区,那边韩国和美国军队依然在准备应对朝鲜袭击,因为驻韩美军掌握着军事指挥权、韩国军队没有自主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