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至尊司马懿:第一部司马懿传》
第8节作者:
聊公 司马朗离去后,正如当初为邻县豪族李邵做的预言一样,事情的发展再度如司马朗预料的那样准确:诸侯军几十万驻扎在成皋一带,号令不能统一,兵勇四出劫掠杀戮,温县死了一半人,比董卓军杀的人还多。
然而董卓是魔王,而他们是义军。
手绘插图1
越来越精彩了,连手绘插图都出现了!
日期:2011-07-14 00:13:29
第一章潜龙勿用
世家大逃亡(3)
义军打不着董卓,就只好互相狗咬狗。而长安那边也并不太平:折腾了一辈子的董卓,终于在他的干儿子吕布和朝臣王允合谋下死去,残缺的尸体被欢腾的长安老百姓点了天灯,膏油满地,遗臭万年。
董卓的部下杀回长安,王允死节,吕布出逃。不久,长安的董卓残部就闹了内讧,分成两拨,一拨劫持了皇帝,一拨劫持了百官,互相殴打。老爷子司马防也在被劫持的人质之中,生死未卜。
这些都是司马懿在黎阳营得到的消息。
黎阳的兵丁并没有战意,也不打算勤王或者自立。他们在这乱世所能做的,唯有自保。但这对于司马家族来讲,就已经足够了。在这个军营驻地,司马懿在兄长的指教督促之下,坚持读书和修养,丝毫不敢松懈。
司马懿就这样每天在军人们操练的口号声中晨读,闲来观摩军人们骑马射箭,也许还会与他们学习和切磋一下兵法战术,热血沸腾地讨论历代的经典战例和名将传奇。而在这外界各种消息和谣言交杂的环境中,司马懿可能还学会了我自岿然不动的耐性与沉着。
在军营读书,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经历吧,何况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五年左右。
司马懿十六岁的时候,新兴的曹操和流落本地的吕布在黎阳附近的濮阳打了一场大仗。安定了五年的黎阳营也终于不可避免地要卷入这乱世的漩涡。司马朗再度领着家眷和幼弟回河内温县的老家。
老子曰:“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家乡迎接司马兄弟的,是一场大饥荒,人吃人的大饥荒。这是一个抱着黄金也会饿死的时代,何况司马家已经尽散家财,连黄金都没有了。物质的基础都无法满足,如何能有精神上的追求?
上面这个问句是典型西方式的思维。在传统中国,物质上的难以满足从来不足以成为放弃精神的借口;在贫寒之中读书,才是真正的品节。
司马朗在这样的时危世乱之中担负起了收恤宗族、教训诸弟的任务。
像司马家族一样,在这朝纲解纽、国家基本丧失教育功能的衰世,在大汉王朝的土地上,成百上千个宗族发挥起了教育子弟、保存文化的功能,使得中华的文化得以在黑暗时代不绝如缕,等待下一个光明盛世的绽放。
手绘插图2
日期:2011-07-14 11:54:13
第一章潜龙勿用
三国成功学第一秘诀(1)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三国的牛人为什么会这么多?三国的牛人既然这么多,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秘诀。
这个秘诀,肯定不是智商高,因为关羽的智商就不见得有多高;肯定不是武功好,因为诸葛亮就并不会武功;也肯定不是口才妙,因为邓艾是个结巴。
如果有这样一个秘诀,一定是关羽、诸葛亮、邓艾,以及其他三国牛人所共享的。如果这个秘诀在三国成立,那么在其他时代,也一定成立,在今天也肯定能应用。用好了,你也可以是牛人。
我通过刻苦钻研,对三国数百个人物进行定量分析,终于在几年后的有一天清晨发现了这个秘诀。这个秘诀只有三个字,下面我就通过司马懿这个个案来逐步揭示这三个字。
司马懿将来会遇到很多事情,碰到很多对手。他都能一一化险为夷,克敌制胜,这固然与他先天的智慧和性格有莫大的关系,但是我宁愿认为,这与他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关系更大。
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事情,但很多智慧必须从经验中习得。这里面就有了一个悖论:碰上从来没有遭遇过的问题怎么办?是不是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答案是:否!
待续……
手绘插图3
日期:2011-07-14 15:46:17
第一章潜龙勿用
三国成功学第一秘诀(2)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性,在于人类有历史,而动物没有历史。动物不会去了解自己的前辈有过哪些成功,又遭遇过什么失败,经验和教训分别是什么。每只动物刚刚诞生时,都必须把前人(前物?)干过的所有事情重新来过,才能寄存在体内成为它自己的经验。而人类不同。人类有记忆,把记忆书写下来成了文字,把文字汇编成册成为书籍,几千年书籍的积累经过大浪淘沙,至今仍有一些畅销不衰的,这就叫“经典”。
经典,是人类生存和成长的所有终极智慧的精华总结。不阅读经典,势必事倍功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有的问题前人都遭遇过了,解决之道都总结出来了,关键看你自己怎么吸收,怎么演绎。三国英雄成百上千,如果要总结一个共同的成功经验,无疑就是读书,阅读经典。
对,这个惊天地泣鬼神三国成功学第一秘诀的三字真言,就是——
读、经、典。
孙权手不释卷,还有鼓励吕蒙读书而成一代名将的美谈;曹操老而好学,亲注《孙子兵法》;刘备给阿斗开了份书目,也显示出了他自己的阅读修为;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关羽能活学活用《左传》(羽好《左氏传》,讽喻略皆上口)。
用孙权的话讲,读这些书并不是非得做博士搞学问,而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和速成捷径。
《晋书》说到司马懿兄弟在汉末的天下大乱中,仍然能够粗衣疏食,坚持读书(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这想必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但是,历史的长河自古及今流淌了几千年,所谓“经典”就只有那么几本。全人类共享这几本经典,为什么有人读成了诸葛亮,有人读成了司马懿,有人读成了关羽吕蒙?
因为阅读有侧重。
几部经典,其本身的功能就有不同。《春秋》能让你属辞比事,《礼经》能让你恭俭庄敬,《易经》能让你洁净精微;诗书之教,各有不同。因此,下一个问题就是——
少年司马懿读什么书?
手绘插图4
日期:2011-07-14 23:36:16
第一章潜龙勿用
解剖少年司马懿(1)
司马懿今年十六岁,表面看来至今接受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但是如果要深刻理解司马懿成年后的性格和作为,我们必须深度考察一下他的阅读范围和兴趣。
一个人的阅读范围和兴趣,可以深深决定或者反映这个人的内在性格和精神。想了解一个人,就看他读什么书。比如正在读本书的读者,一般来讲都是智慧与美貌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
考察汉末人的一般阅读书目,肯定与经书脱离不了干系。五经之中,司马懿所喜欢读的,我们也不妨做一个猜测:《易经》和《春秋》。
《易经》中包含了天地的大智慧,可以使人掌握宇宙的平衡之道。《春秋》近乎一本政治、军事案例教程。前面讲过,这两本书是汉朝人的高阶读物。
司马懿读春秋,也有证据可循。他在后来对曹爽的定罪书上,引用了“君亲无将,将必诛焉”的《春秋》大义,可见对春秋很熟悉。
儒家著作而外,司马懿对道家也颇有心得。他在晚年曾经告诫子弟:“盛满者道家之所忌。”纵观司马懿一生,很有一点道家的权谋与风骨。
另外,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司马家的军人血统。
待续……
日期:2011-07-15 13:19:06
第一章潜龙勿用
解剖少年司马懿(2)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