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清朝很精彩—好看的清朝全景史诗》
第37节

作者: 山海雄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11 21:52:25

  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嫌自家的庄基地不够大,又开始了圈地,他们派人分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明军的前哨自宁远又向前推进100多公里,而宁远则成为“内地”,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宁锦防线。
  孙承宗守辽的四年里,积极战备,修缮城堡,后金始终不敢越雷池一步,辽西的局面渐渐稳定下来。孙承宗和袁崇焕也开始商量如何收复辽东的失地。可正在此时,明军在柳河经历了一场失败,这场失败的规模并不大,但它的后果却很严重,它直接导致了一个人的离去,最终使辽西的形势发生了逆转。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孙承宗手下的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回的降将刘伯澋幕埃杀晒樱迪荨1旧硗迪簿康氖切卸杆俸统銎娌灰猓热缏烂赏迪V荨6骶蛭糜娲耸涫勘看尾荒芏嘣耍肆怂奶觳旁送辍F诩浔缓蠼鹕诒⑾郑柘铝朔5卑胍姑骶⑵鹜迪保蠼鸱背觯骶蟀埽芏嗳寺淙肓又醒退溃骶郎怂陌儆嗳恕�
  本身胜败乃兵家常事,柳河之败也无关乎大局,可再小的事情,在别有用心的人手中,也可做为政治斗争中打击对方的致命武器。
  这个别有用心的人就是阉党首领魏忠贤。对于两代帝师,位高权重的孙承宗,魏忠贤是又恨又怕,他曾想办法拉拢孙承宗加入他的阉党,可孙承宗对他不屑一顾。孙承宗越是这样,魏忠贤心中就越害怕。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场闹剧。
  天启四年十一月,西巡到北京附近的孙承宗想利用明熹宗生日的机会回京和明熹宗说会儿话,这个消息被阉党骨干魏广微知道后,告诉了魏忠贤,不过在告诉他前做了下艺术加工。加工后的话如下:

  “孙承宗带领几万人马杀回来了,他要将你碎尸万段以清君侧。”
  这位老兄是魏忠贤的同乡,而且自认为是魏忠贤的侄子,他胡编乱造的原因应该不是为了吓唬魏忠贤,而是为了出名。
日期:2012-05-13 20:11:12

  魏忠贤听到后,吓得六神无主,他跑到明熹宗面前痛哭流涕。明熹宗向来宠信魏忠贤,此刻更是大动恻隐之心,他派人给孙承宗拟了一道旨,大意是:孙老师您辛苦了,不过您还是回去吧,不然学生我对您不客气了。

  有了皇帝的旨意,魏忠贤还不放心,他连夜召集掌管城门的阉党,假传圣旨说:“如果看见孙阁老进城,就直接将他杀了。”
  与此同时,孙承宗向北京而来,不过只有他自己一人一骑而已。在接到皇帝的旨意后,他掉头返回了山海关。
  接到孙承宗返回的消息,魏忠贤长出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不能再这样担惊受怕了,他需要彻底解决孙承宗,至少也要解除孙承宗的兵权。
  但身为帝师的孙承宗不是好惹的,弄不好偷鸡不成反是一把米。于是魏忠贤开始等待,直到柳河之败的发生。

  柳河之败后,阉党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围攻马世龙,并参劾他的上司孙承宗。孙承宗为人刚烈,他两次上疏请求辞职。不过明熹宗死活不同意,一是因为孙承宗是他敬爱的老师,二是因为孙承宗在辽东几年,明熹宗没再为辽事头疼过,如果他走了,谁来主持辽东大局呢?
  魏忠贤摸清了明熹宗的心思,心中暗喜,阉党难道还找不到个人吗?很快,他找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叫高第。
  高第,字登之,滦州人,阉党成员。也算这位老兄倒霉,因为他任过兵部侍郎,所以被魏忠贤定为兵部尚书的人选。而当时兵部尚书就是替补的辽东经略。
  高第听说后,立刻找到魏忠贤,一叩头,二哭泣,不过魏忠贤不吃他这一套,硬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日期:2012-05-15 21:54:26

  有了替补的辽东经略,明熹宗也就不再强留孙承宗,在高第被任命的同一天,明熹宗批准了孙承宗的辞呈。
  孙承宗就此离开了山海关,带着无限的惆怅和无奈。但这并不是他最后一次离开山海关。
  如果说高第是一个好的辽东经略,此言非实,但如果说他是一个坏官,那也是冤枉他了。高第中进士后,当过地方官,收过税,判过案,考核表上的评价是“为人比较廉洁,政绩突出。”
  如果把他放在关内,明朝可能就会多一个廉吏,但命运使然,他来到了辽东战场。
  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袁应泰、王化贞不也是如此吗?一个是水利专家,一个是财政专家,却都被推到了辽东战场,最终落得个兵败身死。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明朝文官节制武将的制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