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举偶》
第9节

作者: 乡下土郎中
收藏本书TXT下载
  第二天,头痛乏力减轻,再三剂诸症悉除。用辛荑鼻炎灵合克林霉素善后,历经五年,病不再发。
  日期:2010-4-1 20:19:00
  四时头痛
  春
  古氏,64岁,于开春时伤于风湿,触动头痛旧疾,遍求医而无效。偶遇其子而言及,遂诊。自诉微觉风寒,头痛于枕部和顶部为主,钝痛,无呕恶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细。诊为冬寒未退,复感风寒。予温经散寒,解表止痛,香苏散加味。

  香附8克 苏叶10克 陈皮6克 柴胡10克 桂枝10克 防风8克 羌活8克 川芎15克 白芷10克。
  五帖后果愈。
  日期:2010-4-7 9:51:00
  古氏,82岁,2003年冬,开始左舌边痛,牵动面颊,痛来如电,持续数十秒,日发六七次。到南方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予卡马西平,維乐生等,服后缓解。二年后复发,反增左侧肢体乏力麻木,肢端怕冷等。再用前药收效不大,已议神经切断术,因害怕手术而回乡就诊。
  自诉舌痛日七八次,持续十秒左右,头晕而重,口苦而干,小便数,大便结。诊见左侧活动不顺,肌力减退,舌红,黄腻苔,脉弦滑无力。诊肝肾虚亏,虚阳上浮,内风挟痰,走窜经络。拟补肝益肾,育阴潜阳,通络化痰止痛,予地黄饮子化裁。

  熟地30克 枣皮15克 石斛10克 麦冬20克 茯苓15克 巴戟10克 苁蓉10克 怀七10克 川足3条 全虫3克 地龙10克 运志10克 石菖蒲10克 牡蛎30克 薄荷5克 。
  八剂后舌痛减轻,左侧肌力恢复。夜尿频多,下肢浮肿,舌色转淡,苔变薄白。原方加附子12克 肉桂3克 再进20剂而愈。
  日期:2010-4-20 16:32:00
  罗某,65岁,乡村医生,近几年跟儿女住在深圳布吉,去年冬患头痛,到医院诊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治疗效果不佳。自开疏解中药饮下无功。春节后头痛绵绵,昼夜难息,到布吉医院住院半月不愈,靠止痛药过日。经病友介绍,远道而诊。
  诉头痛集中于两额,微恶风寒,纳差,气促,短气,懒言,二便可。舌红,少苔,脉弦细无力。诊为年高气虚,清气不升。拟补益气血,行气止痛,予顺气和风汤。

  北芪6克 人参5克 炙甘3克 白术5克 陈皮3克 当归5克 白芍5克 升麻3克 柴胡3克 细辛3克 蔓荆子5克 川芎6克 。
  一剂痛减,三剂痛止。后用补中益气汤善后。
  日期:2010-4-24 22:42:00
  古某,女,18岁,自14岁月经初潮,间断痛经头痛,每服点止痛药能缓解,故一直没多留意。上高中后,学业紧张,头痛频繁而加重,用止痛药无效,遂诊。
  自诉头痛在巅顶,甚时烦恶呕吐,连续二月痛经,经期掺早七八天,色红,量少,四肢怕冷。舌淡红少苔,脉浮细缓。诊为厥阴头痛,拟吴茱萸汤。

  人参15克 吴茱萸10克 红枣5枚 生姜3片。
  一剂痛缓,三剂诸症悉除。后用小温经汤六剂善后。
  吴茱萸 9克 当归12克 芍药10克 川芎10克 人参10克 桂枝8克 阿胶10克 牡丹皮10克 生姜3片 炙甘草10克 半夏10克 麦冬10克。
  随访三年头痛和痛经不再发。
  日期:2010-5-1 19:08:00

  李氏,48岁,头昏目眩,丧失劳动能力己一年,发作时旋如车转,食欲不振,便溏,腰痠,神疲,偶恶风寒。舌红瘦无苔,脉细无力。证属髓海失充,痰浊上泛,拟温肾化痰,滋阴化痰,地黄饮子化裁。
  熟地30克 苁蓉15克 巴戟天12克 山茱萸10克 麦冬15克 茯苓15克 菖蒲10克 远志10克 附子8克 桂枝10克 炙甘10克 白术20克 大枣5枚 生姜三片。
  服十五剂,自觉症状减轻,再连服一个半月始安,随访五年未复发。
  日期:2010-5-7 19:49:00
  何某,18岁,从16开始血压升高,最后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两年来靠服用卡托普利和尼群地平控制,半月前患眩晕,打针输液无效,其伯父乃余好友荐而诊。诉头眩晕,步如云中,胸闷烦恶,食少寐差,见形丰腴,面赤,舌黯红,苔白而厚腻,脉弦滑有力。(血压100mmHg/160mmHg),诊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痰热上扰。拟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温胆汤化裁。

  竹茹20克 枳实15克 半夏12克 陈皮6克 甘草10克 枣仁20克 石决明30克 薤白15克 龙胆草6克 茯苓20克。
  五剂后眩晕定,血压亦降至正常,原方去龙胆草 茯苓,再治一月,已不用降压药血压亦在正常范围。通过运动,控制饮食,禁烟酒。随访三年,眩晕高血压未再发。
  日期:2010-5-12 9:50:00
  治肾精不足,虚火炎上,腰膝痿软,骨热酸痛,足跟痛,小便淋秘或不禁,遗精梦泄,水泛为痰,自汗,盗汗,亡血消渴,头目眩运,耳聋齿摇,尺脉虚大者.熟地黄八两 山茱萸四两 白茯苓三两 干山药四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下.【集注】柯琴曰:肾虚不能藏精,坎宫之火无所附而妄行,下无以奉肝木升生之令,上绝其肺金生化之源.地黄禀甘寒之性,制熟则味厚,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用以大滋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以泽泻为使,世或恶其泻肾而去之,不知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阖者,动静之机.精者属癸,阴水也,静而不走,为肾之体;溺者属壬,阳水也,动而不居,为肾之用.是以肾主五液,若阴水不守,则真水不足,阳水不流,则邪水泛行.故君地黄以密封蛰之本,即佐泽泻以疏水道之滞也.然肾虚不补其母,不导其上源,亦无以固封蛰之用.山药凉补,以培癸水之上源,茯苓淡渗,以导壬水之上源.加以茱萸之酸温,借以收少阳之火,以滋阴厥之液.丹皮辛寒,以清少阴之火,还以奉少阳之气也.滋化源,奉生气,天癸居其所矣.壮水制火,特其一端耳.【按】五行皆一,惟火有二,君火,相火也.君火为心经之火,君主一身之火也.相火为肾中之火,宣布一身之火也.使君火无相火,则不能宣布诸火,以奉生身之本.相火无君火,则不能君主诸火,以制其妄行之灾.故李杲立内伤劳倦,火乘土位之论,以心火有余,用升阳气,泻阴火朱砂安神等药,而未及心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归脾,养心等方也.震亨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以肾火有余,用补阴,补天等药,而未及肾火之不足者,以前人已有肾气,桂附地黄汤丸也.根据本方加附子,肉桂,名桂附地黄丸,治两尺脉弱,相火不足,虚羸少气,王冰所谓益火之原,以消阴翳者是也.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治两尺脉旺,阴虚火动,午热骨痿,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者是也.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阴阳偏胜,则疾病丛生.夫肾取象乎坎,阳藏于阴之藏也.不独阴盛阳衰,阳畏其阴而不敢附,即阴衰阳盛,阴难藏阳亦无可根据,虽同为火不归原,而其为病则异也.故于肾药中加桂,附,壮阳胜阴,使阳无所畏,而自归原矣.加知柏补阴秘阳,使阳有所贮,而自归藏矣.世人但知以桂,附引火归原,不知以知,柏平阴秘阳,举世皆蒙其误,故震亨特立补阴之论,以辟以火济火之非,而未达其旨者,从而诽之,良可叹也.

   八味地黄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