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16节作者:
一金一鑫 日期:2011-04-14 20:33:33
(四)“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赴任不久,欧阳修就投入了他全部的精力。盐铁判官吕绍宁被任为淮南转运使,刚到任上,就忙不迭地“亟上羡钱十万”。所谓“羡钱”,就是赋税的盈余部分。但欧阳修却认为这不是效忠的表现,此人刚到淮南,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地方得到这笔款子?现在淮南民间困窘,蝗灾起,盗贼乱,正需好生安抚,吕氏此举,会被奸吏盘剥百姓以藉口。请求朝廷严厉拒绝,并治吕绍宁的欺罔之罪,
接着,又弹劾翰林学士苏绅,监察御史马端,此二人双双被黜。
后来,欧阳修等人一鼓作气,成功弹劾时任当朝参知政事的副宰相王举正。
又接着上书指责吕夷简,既然退位,宜杜门自守,退而思过,不可暗进文字,混淆视听,再度干扰朝廷决策和人事任命。
在延和殿,欧阳修面论端明殿学士李淑,揭其奸邪。回到家,想想仍然意犹未竟,又上疏,说李淑附吕夷简,宜当尽快罢出,以树正气。当月,李淑罢知郑州。
澧州知州冯载向朝廷呈献瑞木,称柿树上长有“太平之道”四字。欧阳修毫不客气地予以批驳,“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藏伏之祸在后。一患未灭,一患已萌。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而又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哪里来的太平之象?分明是糊弄天子,切不可再像真宗朝那样,天下纷纷呈进祥瑞,恳准从今以后,凡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一律不准进献。
论谏的末尾,欧阳修意味深长地说,仁宗皇帝啊,只盼望您能忧勤万务,举贤纳善,修理国事,彰示圣德,感励臣民,不出两三年,就能渐渐复兴,这才是真正的太平之道。
……
欧阳修沉浸在为国分忧,日进良言的努力之中。如果说弹劾违法渎职的官员是谏官的职责,那么,欧阳修所论谏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这样狭隘的范畴,包括外交、吏治、文化、教育、民生等各个方面。对于宋朝这架运转了八十多年的机器而言,太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话了。
“庆历革新”初期,年轻的宋仁宗对于这帮贤臣的工作显然是满意的。为了奖励,欧阳修受到了当面授予五品官服的优厚待遇,同时受奖的,还有王素、余靖和蔡襄。宋仁宗很高兴地说,你们都是朕亲自拣选的,任职以来确也论事不避,所以要赐赏卿等。对于欧阳修,仁宗皇帝还对身边的侍臣说:“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语气中,不无怀珠抱玉的快意。
皇帝的信任度在不断地提高,然而对于欧阳修来说,这也恰恰是危机的肇始与开端。他发表的言论越多,指责时政越犀利,就意味着得罪的人越来越多。这其中,有不少是官居高位的宰臣,有不少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随着大批官员的纷纷落马或者贬黜,欧阳修面临的危机也就不言而喻。不顾情面的欧阳修,俨然成了那些不便者的眼中刺,甚至到了“人视之如仇”的地步。
我相信欧阳修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他毫不退避,继续进谏,将宋仁宗当成了唐太宗式的纳谏明君,一心为宋家天下振纲纪,谋太平。当然,阴谋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对新政的阻挠与反攻,经过反复的较量,攻击者们终于寻找到了一个致使的武器——令仁宗也担心的话题——范氏诸人结为朋党。欧阳修那篇著名的《朋党论》,虽然言辞铿锵,议论精当,但宋仁宗的糊涂症再次复发,似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他对革新派的看法,宰辅班子里的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革新派领袖人物,依次罢职流出。
很可惜,连欧阳修预期的两三年时间,宋仁宗都不能坚持。新政流产之后,欧阳修在这次集体被贬中也不能例外,这一次,给他安排的职位是滁洲知州。那一年的中秋节,欧阳修是在赴任滁洲的途中度过的,面对他乡明月,不知欧阳先生心中是何感想?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