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明君赵匡胤》
第32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风流倜傥的孟昶与倾城倾国的花蕊夫人,这天共游于摩诃池上纳凉。这时候的朱小尼正是豆蔻年华、情窦初开。见到这男的玉树临风、女的闭月羞花的一对冠于一时的男女,自然是想一窥他们的风流情事。、、、、
  一轮明月,清辉遍地,孟昶与花蕊夫人相携进到了房中、、、、(少儿不宜,此处略去字若干!)才子佳人、如此良辰美景,当然不会令人生虚度。
  只是孟昶进去时候没有注意到:帘儿半垂、门扉半掩,朱小尼莲步轻移,怯生生向里张望。这一望顿时羞的她粉面通红,芳心鹿撞不已。床上花蕊夫人这时玉体横陈,裙裾落在地上,金钗落在枕边,鬓发流散。媚眼如星、一脸红晕、、、、果真是如花蕊一般!
  朱小尼这一看,脚下便如生了根一样再也移不得半分。良久,孟昶与花蕊夫人出来漫步于廊榭之上。

  孟昶信口吟道——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孟昶口占一首诗,朱小尼听在耳中,记在心中。只可惜时隔七十多年之后,老尼年与时驰,人的记忆力也下降不少,只记得其中两句‘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成了苏轼儿时的一个心结。他不但对故事深深着迷,更憧憬成都的繁华富丽、蜀主的风流才情。
  直到二十岁,他才终于来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成都摩诃池(故址成都昭觉寺)。当他徜徉在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的时候,估计仍在回味着孟昶的诗句。而成都也是三苏父子迈向人生辉煌的起点。事情又过了二十年,这时候的苏轼经历了人生中的起伏漂泊,世情冷暖。对儒、释、道家的学问已是略窥门径,于是才有《洞仙歌》一词的问世。与孟昶诗的香艳撩人相比,苏轼词中既有一种人生苦短,春光易逝的感慨。亦有他竹杖芒鞋、一蓑风雨任平生的无奈。

  日期:2011-03-25 17:48:10
  第四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19数年前,笔者亦曾有幸前往成都。在杜甫草堂曾听过鸟鸣,坐在青羊宫中与人对弈。只是没有想到去寻找一下五代风韵的遗存,回想起来也是憾事一件。
  据史所载,花蕊夫人本姓徐、乃是蜀地青城人。蜀后主孟昶封她为贵妃,宠之专房。
  孟昶奉诏入京,花蕊夫人也随行入汴。赵匡胤早就听闻她才貌双全,初一见面,就命她即兴作诗一首。花蕊夫人不能拒绝,不假思索,吟咏道——
  君王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短短几句话,从中透出了无限的亡国之痛,及对后蜀君臣无能的哀怨。赵匡胤君臣一听之下,大为惊异,对她备加赞赏。
  后世有学者考证:虽然后蜀的灭亡与她不相干,但是孟昶的暴亡却是因为她的原因。这种陈词滥调,实在是不值一驳。似乎任何事情不与情色扯上关系,就会失去噱头似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红颜祸水’!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她的死,史料中许多不同版本的记载,让人看的不但是一头雾水,而且是有些悲愤了。好端端一个绝代佳人死了,还要在她身后泼污水,实在是有失厚道!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一度曾有意立花蕊夫人为后,在赵普的极力谏阻之下,不得已而改立宋氏为皇后的。此事说明花蕊夫人在孟昶殁后,仍以美丽、才智得宠于赵官家的,而且是宠冠一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她的暴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下面的版本应该是史家为树立赵光义高、大、全的形象而设。

  北宋王巩的《闻见近录》中记载:一天,赵匡胤与亲王、女眷等宴射于宫中后苑。
  官家举杯劝饮,赵光义却提了个小小的要求:如果花蕊夫人肯为他折枝花来,他就满饮此杯。(时候是兄弟家人,不能算做君前失礼。)
  花蕊夫人不等赵官家开口,就快步走到园中去折花。园中正是姹紫嫣红、鲜花怒发的时节,而花蕊夫人侧身其间,容貌竟不输于任何花朵。人花争奇斗艳,花蕊夫人立于花丛之中,皓齿朱唇、星眼晕眉、风姿绰约;鬓发云髻、光可以鉴。
  赵匡胤见花蕊夫人神飞倾城、万种风情的样子,一时间忘记了吃酒。
  就在花蕊夫人靥辅巧笑,翘首摘花的时候。赵光义却忽然弓开如满月,箭去如流星。一箭把花蕊夫人射死在花丛中。花蕊夫人一声惨叫,愕然地扭回身来,眼中无限留恋的望了赵匡胤一眼,缓缓地倒在了百花丛中。殷红的鲜血顺着她香腮莹腻的脸向身下的泥土中滴落、、、、、,

  赵光义扔下手中的弓,抱了兄长的腿泣诉道:陛下方得天下,宜以国事为重!
  现代人编故事,非但是经不得推敲,而且多平淡无奇。远不如前人之曲折引人入胜。
  为了烘托出赵光义的高大形象,竟然不惜把赵匡胤也埋汰一番。观其语中深意,似在指责赵匡胤沉湎酒色,不修政事。
  毛锥子与长枪大剑相比丝毫不落下风啊!有人捧赵光义臭脚,就有人出来抱打不平。
  另有一本《烬余录》的书,记载的却是另外一个版本。赵光义‘盛赞花蕊夫人’,这样的记载可能更接近于事实真相。

  历史上荒淫无耻的帝王虽然是数不胜数,然而以强奸弱女子入画,并得以流传今古的却是惟有赵光义一人而已。
  据此看来赵光义也算是前无古皇,后无来帝的千古一帝了。
  赵匡胤得病,赵光义入宫问疾,却趁兄长病重,调戏起了自己朝思暮想的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发现之后,盛怒下的赵匡胤‘遽以玉斧斫地’。
  等到皇后、皇子们赶到宫中时候,赵匡胤气息奄奄,而赵光义却落荒而去。数日之后,赵匡胤就撒手龙游大海去了。这个版本也是同样经不起剖析的,皇后与皇子如何会巴巴地再赶到赵光义府上请他来继位呢?赵匡胤的儿子们已经是成年人,也非脑残。如果此一说成立的话,花蕊夫人在赵光义登基为帝的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仍在世。后来就语焉不详,不知所踪了。

  日期:2011-03-26 09:02:48
  第四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20
  花蕊夫人最是广为人知的结局,就是民国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中的描述了。书中大意——赵匡胤对花蕊夫人一见倾心,所以下毒害死了孟昶,随后把花蕊夫人强行接入宫中,纳为妃子。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花蕊夫人‘是个天生尤物,不但工颦解媚,并且善绘能诗。’天生尤物与善绘能诗不假,但是工颦解媚一说就有待商榷了。把如此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演绎成一个下贱的人,真是令人欲哭无泪了。
  而赵匡胤在立了皇后之后,又迷恋上了十七岁的宋皇后。花蕊夫人长门冷落,落得‘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的地步了!
  从此花蕊夫人痛故国之亡、怅失新君之宠、因悲成怨,因怨生疾,终于是一病不起,香销玉殒。

  如果把花蕊夫人的晚景强行牵扯到后宫争宠这种俗套之中,实在是无法令人信服。历史事实到底如何,已不可尽知。花蕊夫人的传奇,只能从历史的点滴记载之中去寻芳了。
  《全唐诗》中收录了花蕊夫人的亡国述怀诗,可以以诗名传之后世的绝色女子毕竟是凤毛麟角,也是笔者不吝赞赏的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