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微服私访一事,笔者认为:为政者不要只是高高在上,多到地方走动走动,留意一下民心世情。否则制定的政策会与社会脱节,那时政策再有反复,会得不偿失的。不知读者朋友意下如何?
而明末清初的一位大家却明确的对赵匡胤微服之举,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非但是批评,简直是有点过激了。
日期:2011-03-15 23:25:26
千古明君赵匡胤——第三章:醉翁之意不在酒04
这位老先生,正是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因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故后人亦称之为‘船山先生’。
也多亏他身逢乱世,得以隐居,专心学问。一生中著述甚多,在哲学、史学、文学等很多领域的成就超出前人许多。后世人对他评价非常高,认为他的贡献达到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发展的顶峰,代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想思维的最高水平。
小子对于王夫之先生不胜敬仰,并无丝毫不敬之心。只是王夫之因为他所处时代的不同,所以对于史学方面的认知就会在现代人眼中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
在他的史评巨作《宋论》之中首先对宋太祖赵匡胤的微服私访之事大加抨击。
依王先生的认识——只要组织部的领导公平,则有才行居于下位的人就会受到提拨重用;只要公检法的人廉洁自律,行贿受贿的人就无处遁形、、、、只要宰相忠诚,则立国的根本就会得到巩固;做君王只要端坐在深宫,民情民意就会从村至乡、从乡到县、从县到州、从地方到中央一级一级的上达直到皇帝的耳朵之中。
呜呼,民情通达居然要建立在天下所有官吏都是良吏的基础之上!
老先生在南明小朝廷呆的不得志,方退隐山林。却总以他君子之心度天下之人。笔者无意对他的理论品评,只是他的这个思想似乎与唯物主义一点边也不搭。‘想当然尔’的有点让人啼笑皆非、似乎数千年来的国史中并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做到如他所言!这纯粹就是建立在‘乌托邦’的理想,在将来不知会不会成为现实!?
王夫之先生在文中结语更是让人莫名其妙——若宋祖者,即不微行,亦岂有攘臂相仍以夺其所夺于人者乎?
如果不出去微服私访,哪里会有他弟弟赵光义的攘夺之祸发生呢?(从他手里夺取他从他人手中夺取的政权,这话解释起来有点象绕口令!)
夫之夫子安知宋初的许多典章制度不是在赵匡胤微服之后才做出的决断?
如何改变唐末五代以来战乱频仍的面貌,让赵宋江山长治久安?
这个沉重的问题一年多时间来一直萦绕在赵匡胤的脑海。不知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的他,似乎解决问题的办法隐隐约约在心中有了个模糊的影子,只是又朦朦胧胧无法真真切切地把握。
终于赵匡胤觉得是应该找个人为他指点迷津的时候了!放眼朝中,似乎只有赵普才可以为他解惑答疑。于是君臣之间有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谈话!
以下场景为笔者忖度——
密室,一几、清茶两盏、半夜三更!
如果把目光向前跨越千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宣帝与贾谊二人也应该是如此情形!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文宣之治’直到今日仍为后人所称道,而宋太祖与赵普这次谈话,历史地位、对后世的影响却鲜有人提及,实在是件憾事!亦可能是因为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更为大众所熟知的缘故。
这里实在是有必要对本书的名字因何称之为《千古明君赵匡胤》做番解释了,不才无意为专制时期的帝王将相歌功颂德,只是人们对宋这个王朝有误读之处,似乎宋王朝在人们的心目中只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有必要指出的是——宋从来就不是一个贫、弱的国家!
宋真实的情况是与‘积贫积弱’截然不同。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开国之君赵匡胤的努力。称之为明君,个人认为当之无愧。赵匡胤是一个制度的开创者!在专制时期这种制度得以贯彻实施,实在是苍生小民的福祇。而千年,宋建立于公元960年,距今已有千年之久!
千年以来,如赵匡胤这样的把人当人的专制君王惟此一人而已!这简直可以做为本书的序言部分了。不知这样的解释能否令那位读友满意?
日期:2011-03-16 13:34:45
千古明君赵匡胤——第三章:醉翁之意不在酒05
宋王朝的许多典章制度就是赵匡胤与赵普的数次密议之后颁布实行的。赵普曾自嘲:臣以半部《论语》助太祖得天下,半部《论语》助天子治平天下。
噫!《论语》果是宇宙在手、万化由心的不世奇书矣!后世多有视赵普为‘半调子文人’者,却不知这种实用主义的文人最是有益于世的。
赵普说自己只是凭《论语》就可以助君王安邦治国,只是自谦之辞。从赵普的作为与历史功绩来看,读书不多的他远胜那些寻章摘句的腐儒多矣!
须知经唐末五代的战乱,人们吃饭也成了大问题,书籍之类的刊行非但是停滞,估计原有的东西也失落的不见踪迹。读书人想要找本书来读更是一种奢望,这与后来宋图书刊行的繁荣相比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话说这一晚君臣二人屏退左右,促膝而言。赵匡胤把自己连日来的苦闷与内心的疑惑,如竹筒倒豆子一样尽数说与赵普。然后一脸谦诚的望着赵普,等他为自己解开心中的迷惘。
赵普一听赵匡胤有如此胸襟抱负,心中感动之余,急忙起身再拜。
赵匡胤伸手相搀一边轻笑道:讲好只是你我二人,无须这些虚礼的!
赵普仍坚持恭恭敬敬地拜过,起身正色道:此一拜,并非为赵普一人。却是为天下苍生百姓而拜!官家有如此菩萨心肠,苍生幸甚!社稷之福!
赵匡胤听了也是心下有所触动,叹息道:天下自唐季以来,短短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乱不休,百姓流离失所。问题的缘由到底是什么?我打算令江山永固、生民乐业,平息干戈。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赵普听了,沉吟片刻道:陛下之言,国家社稷之福!请恕臣无礼,不知陛下还记得王彦升否?
赵匡胤听他答非所问、当下一头雾水,然而知道赵卿家此言定是另有深意,只得轻笑道;王彦升已解职离京多时矣!
赵普继而问道:那陛下定知道他因何夜闯王溥府第了?区区一个左厢都指挥使竟然敢登门敲诈当朝一品官员?
赵匡胤面上一红,如王彦升这样的举动,从前自己未尝没有办过。
赵普见他这般神情,于室内踱了数步立身在赵匡胤身前低沉地语气道:做为一介武夫,他多数时候是用拳头与刀枪来说话的。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规矩!如果只是单纯的把他解职了事,将来还会有千千万万个王彦升跳将出来的。
赵匡胤听了,点头道:卿家说的极是!
赵普落座,向前探了身子、望了赵匡胤又问道:不知陛下认为这天下何物最大?
赵匡胤闻言一怔,见赵普目不转睛的望了他等他开口,沉思良久斟酌道:世间‘道理’最大!
赵普听了颔首笑道:如王彦升之辈的‘道理’——又当如何?
赵匡胤这次变得灵醒,恍然道:我也要有我的‘道理’,令天下臣民尽知!只是,只是、、、、
赵普微笑道:只是在讲道理之前,需做几件大事,否则天下无人理会陛下的道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