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虽然希望有问题坐下摊开来讲,大家都是老相识,把心结打开最好。但他绝没有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李筠的良心发现上!否则他也不会有今日之成就。就在一面与李筠父子折冲樽俎的同时,一面暗中调兵遣将。
赵匡胤代周才几个月时间,就有人横挑强梁。显然李筠心中不是有备无患,就是要破釜沉舟了!
赵匡胤拣选了朝中最为骁勇的大将准备应变,受命征伐的二位大将正是石守信与高怀德。临行之际,他高瞻远瞩叮嘱二将道:切勿纵李筠下太行,急引兵扼其险隘,破之必矣!
看来李筠部下‘智多星’所献上策虽不被采用,却是很具战略眼光的。赵匡胤英雄所见略同,他的顾虑不是没有原因的。和李筠对阵,必须要以雷霆万钧的手段战而胜之,绝不能和他打持久战。
原来就在李筠张罗着起兵的时候,远在扬州的李重进也在蠢蠢欲动。得知李筠要有所动作,他派出了心腹前往接洽相关造反事宜。做为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他似乎更有造反的借口。
当年郭威传位给周世宗。最担心的就是怕李重进心中不服,为了避免日后上演逼宫的悲剧。郭威在自己临死之时,让李重进当着自己的面给柴荣下拜。只有君臣名分一定,确立上下关系。再有不满就是天下人尽可得而诛之的二臣了。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英明神武的周世宗对他也让上三分的。
得知赵胤胤代周的消息之后,他吃惊之余,更多了些许忐忑。因为自己身份特殊,所以一举一动都需加意小心才是。赵匡胤似乎对他的心思甚是明白,先是加他‘中书令’的虚衔以示宠信。他见赵匡胤并没有动自己,也就承认了赵的代周之举,从前没有争,现在老了,更没有了争的勇气与精力了。这样一想,也就勉从虎穴暂栖身地做了赵宋的节度使。
只是时间不久,有旨命他移镇青州的消息,让他心下更不自安。他没有舅舅郭威的胆色,觉得造反一事最好还是搭个伴为好。这时听说李筠准备造反,立刻派出手下去联络,打算南北呼应。好让赵匡胤首尾不能相顾。这样造起反来定是事半功倍。
如意算盘打的是不错,可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使人翟守珣却与赵匡胤有旧!老翟奉令去与李筠接头,走到半道,腿脚疲乏,却拐到了汴梁城中。
这翟守珣却是个心思缜密之人,他并没有贸然去新君面前告御状,安知这京师中就会没有李重进安排的细作?进了城之后,他径直去见新贵李处耘。
日期:2011-03-12 13:53:16
千古明君赵匡胤——树欲静而风不止07
在保密工作做好之后,再谈工作!
赵匡胤顺理成章地接见了他,感激之情自不必言表!于是推心置腹、开门见山地问道:如果赐李重进丹书铁券,他会不会就此收手?
翟守珣闻言,明确告之故人:李重进终不会甘居人下!
赵匡胤一听,只有采取缓兵之计了。
于是许以翟守珣要职,要他回扬州,劝说李重进暂缓起兵。不要让这二李一起发难,那样两线作战,疲于应付真的是很麻烦。翟守珣见自己不虚此行,满口应允。还有什么比皇帝金口玉言的许诺更让人动心的呢?
李重进不识人,翟守珣却有知人之明。翟守珣回到扬州,依计而行。果然李重进听信了他的劝说,又蛰伏了下来。从此事上可以知道,派人出使也是件技术活!最好的办法是同时派出两个意见相左的人,或者会收奇效。
为了彻底打压李筠的嚣张气焰,赵匡胤同时又命慕容延钊、王全斌从东路进兵,希望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新生政权太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大局,此一战必须要完胜!
石守信与高怀德本是宿将,这次更受新君托付之重,思欲报效。砺兵秣马之后,率大军迎战李筠。
赵匡胤命三司使安排粮秣之物,不得有缺。也是自助者天助之,怀州刺史忖度地筠早晚要反,早就在日夜储积粮草应变了。赵匡胤闻讯,当然是不吝美职了。
宋军因为对这场大战早有准备,将士摩拳擦掌、纷纷表示要奋勇杀敌。
双方很快在长平一地遭遇。宋军与李筠军兵一交锋,李筠所部抵敌不住、很快溃败,阵亡三千余兵士。
李筠所说的‘大梁兵皆我昔时部曲,见我则降耳’,根本就没有发生;儋珪的枪法估计也生疏了不少,两军阵前并未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到是李筠多亏了座下‘拨汗马’的神骏,才逃得性命!
李筠一败之下,胆寒不已。整军再战,依旧是败北,只是这次更是折了范守图、监军的卢大人也成了宋军的俘虏。是不是他行了‘借刀杀人’之计,不得而知。
这下子,他再也不敢说什么‘何忧天下哉’的大话了!一面向北汉主刘钧告急,一面率残军龟缩在泽州城中据险而守,等待援军大至。
只可惜事情总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来的快’!
在等的他心焦难耐的时候,援军终于来了。
当军校来报‘援军已在城外’之时,李筠不禁喜出望外,急忙登上城楼向下张望。一看之下,他险些晕倒在地。
难道是赤日炎炎、酷暑难奈,李筠中暑了不成?非也,原来城外援军的确是援军,不过不是他所期待的北汉援军,而是宋军!
刀枪映日,旗鲜甲亮的宋人陈师城下,所有将士如众星捧月一般拱卫在一人身周。却见那人身披黄袍,一脸的从容,此刻也正在手搭在眼前,远眺城池。不是赵匡胤还会是谁?
这才真的是“喜出望外”啊!
‘喜’者,援军来也;‘出’者,他从官衙里出来登上城楼也;‘望’者,登高望远也;‘外’者,援军不是自家兵马,而是外人。
李筠一直认为自己在赵匡胤即位之初数月内起兵作乱,赵匡胤定是手忙脚乱,疲于应付的。哪知他竟会在屁股还没把龙榻坐热乎就御驾亲征了!
还真看的起他李某人啊。
日期:2011-03-12 17:29:53
千古明君赵匡胤——树欲静而风不止08
李筠在没有起兵之前,就叫嚣着要和赵匡胤死磕。似乎二人有你无我、有我无你,不共戴天了。而这个时候仇人就在城外,他却眼无法红起来,脸却变的绿了。彻底成了个无胆匪类,歇菜了。
从前的同袍们根本没有人和他搭讪,而是都在琢磨着取他项上人头以搏新君异宠呢。
赵匡胤听到战事胶着、李筠据险死守不出的消息后,当时并未立刻决意亲征。在后世史家看来:身为九五至尊,最好还是高居九重,垂拱而治。
赵匡胤太清楚自己江山是如何取得的,如果再有人粘贴复制他的成功,如何是好?如何解决李筠这个麻烦制造者?一时间他还真的心下踌躇了。
关键时刻,又是赵导来为他指点迷津了。这时候赵普的职务仍是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基本上属于每天吃吃茶、翻翻书本的闲职。
这职务的任命,也可以看的出赵匡胤也委实动了不少心思的。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很重要的就是在管理人才的任命与管理上。一个国家就是无数企业的综合体,在管理方面做的到位,国家就会欣欣向荣。否则就是一团糟。
秦末,群雄逐鹿中原,汉高祖刘邦之所以会最终取得与项羽争雄的胜出,主要就是胜在他对部众做到了人尽其材。而反观项羽,有一范增也不能信之不疑,败亡也是情理之中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