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少年的暴富速成》
第25节

作者: 古红光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急收拾,这会儿没啥人了。”
  郑建军看了看墙上的破旧挂钟,然后朝罗旭招了招手:“来,咱爷俩聊几句。”
  罗旭愣了一下,不过还是坐了过去。
  “老板,您找我有事?”
  郑建军摸着手里的茶杯,其实就是以前装水果罐头的罐子。
  “别叫老板,叫郑伯伯就行。”
  “得,郑伯伯。”

  罗旭咧嘴笑了笑,其实来饭馆以前,他也一直这么叫。
  只不过既然来人家这打工了,就得讲个规矩,便叫了老板。
  “大旭啊,在郑伯伯这干,也有一年多了吧?”郑建军语重心长道。
  罗旭点点头:“快两年了,这还得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这岁数都不好找活儿干。”

  郑建军微微一笑,然后拿出一包烟,抽出一根朝着罗旭递去。
  “啊?郑伯伯,我……”
  罗旭连忙摆手。
  郑建军却是挤了挤眼睛:“少装,我那天看到你和斌子在胡同抽来着,点一根吧。”
  一听这话,罗旭有些不好意思地接过烟,点上抽了一口。
  郑建军微微点头,拍了拍罗旭的肩膀:“还真是大小伙子了,大旭,以后咱饭馆你想来就来,要是忙,就先顾你自己的事,明白吗?”
  “这……郑伯伯,您嘛意思?”
  罗旭显然听出了郑建军的意思,这是……要开了自己?

  “傻样儿,我还能开除你?这阵子我看你总和斌子出去,也知道你小子应该是有来钱的路子了,郑伯伯是不想用饭馆栓着你!”
  说着,郑建军端起罐子喝了口茶:“你年轻,不能一直在我这打杂,应该出去闯一闯,不过你放心,要是外面不好混,郑伯伯这小破饭馆想回就回!”
  郑建军是豫省人,打年轻就来天州学徒,后来还安了家,开了这家小饭馆。
  几十年下来,他不仅满口天州话,而且也算是活得通透了。
  他知道,这社会一般孩子不好混,哪怕大学毕业都难找工作,但罗旭不一样,这孩子有个机灵劲儿和琢磨劲儿,做事……一准能成!

  “郑伯伯,您这话……倒是让我不好意思了。”
  其实罗旭也有离开小饭馆的想法,这几天下来,不仅要学古玩行的知识,还要定点来上班,的确让他有些觉得折腾。
  可考虑到小饭馆也没什么帮手,郑建军一个人忙不过来,他也就一直不好意思提。
  谁曾想郑建军竟然先提了……
  “没嘛不好意思的,过几天我让你郑婶儿过来,她在家正待得腻歪呢!”郑建军笑道。

  罗旭起身鞠了一躬:“郑伯伯,我谢谢您!”
  “得了,我看着你长起来的,还跟我这客气?一会儿我炒俩菜,咱爷俩喝点!”郑建军起身道。
  罗旭会心一笑:“得嘞,听郑伯伯的。”
  不一会儿,郑建军便炒了两个菜,一个爆三样,一个锅塌里脊,又盛了一盘素什锦,爷俩便开喝了。
  毕竟是大小伙子,忙了一晚上也饿了,罗旭一边喝酒,一边大口吃起了菜。
  而郑建军则只吃了点素什锦。

  干厨子这行年头多了,食欲不会那么强,喝点酒,吃口清淡的,也便是一顿饭。
  正好牛爷几人还没走,几桌算是一起喝、一起聊,一直到了十点多,才散局。
  临走,郑建军又给罗旭拿了一份工资,不过罗旭坚持没有要。
  一来自己手里不缺钱,二来在饭馆干这么长时间,说白了就是郑建军照顾他,现在人家深明大义让自己走,这钱哪能要?

  走在胡同里的时候,罗旭已经是微醺,不过他还是加快了脚步。
  毕竟刚才买完刘家的香炉,他把炉放在自己床底下就去饭馆了,现在可得好好欣赏欣赏。
  回到家,他便从床底下把香炉拿了出来,放在小桌上,打开台灯。
  这台灯还是以前上学时二姐送给自己的,虽然旧了些,灯光偶尔会闪,但他经常擦拭,一尘不染。
  灯光下,香炉皮壳的每一部分,全都近距离展现在眼前。
  器型就是一眼宣德炉!
  罗旭不由得咧开嘴,激动地欣赏起来。

  “以为是紫铜的呢,竟然是风磨铜……”
  细致地看到铜质,罗旭不由倒吸了一口气,颇为惊讶。
  风磨铜并非产自国内,而是早年间从暹罗朝贡而来的一种贵金属。
  它外观和紫铜十分接近,是因为风磨铜主要成分是黄金和红铜,所以呈现出近乎偏紫的颜色。

  风磨铜中红铜含量越高,颜色便越发紫红,反之,颜色越淡,则说明金含量高。
  手里的这个铜炉近乎紫红,自然说明含金量很低。
  在古玩行,关于风磨铜的研究可是不少,不过结论也是众说纷纭。
  当时风磨铜进入大明,宫廷内便以国内炼铜方式加以冶炼,有的专家认为经过六次冶炼,便能够达到宝光十足的效果。

  还有人认为,至少要十二次冶炼,铜分子变得更加紧实之后才能达到效果。
  但罗旭认为,其实这些说法也未必站得住脚。
  照这么说,一直炼下去,岂不是就能炼出金子了?
  显然有点扯……
  在罗旭看来,冶炼方式学说相对更靠谱,也就是说经过多次冶炼,只是为了保证铜的质量,而无其他目的。
  最早风磨铜来自暹罗国,也就是如今的泰国。
  所以最早的风磨铜香炉两边,是雕有象耳,正前方则有象鼻接连炉身。
  不过手里这个并非象耳,而是……狮耳!
  雕工霸气、灵动,更加展示了我国文化的特点。
  之后,罗旭将香炉翻过来看向圈足。
  由于长期接触桌面,圈足最顶端一圈已经磨出了金色,也叫露铜,和整个香炉的紫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这更说明这盏香炉达到了精品级别。
  而圈足正中落款三个字,“琴书侣”!
  看到这落款,罗旭微微皱起眉:“吴邦佐?”
  罗旭睁大双眼,呼吸都屏住了。
  卧槽,不会让我在家门口捡了个天漏吧?
  吴邦佐,是明代宣德年间的铜炉督造官,不仅负责冶炼、铸造铜炉,同时也对器型、颜色和款式进行设计。

  而风磨铜传入之后,也正是经他手冶炼、铸造,成就了后世口中的“宣德三年宣德炉”!
  而吴邦佐的落款,分八字落款、十六字落款和三字落款。
  八字为“宣德五年吴邦佐造”。
  十六字为“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臣吴邦佐造”。
  而三字款……则正是“琴书侣”!

  看到这些信息,罗旭第一反应便是,这炉子是正经的宣德炉。
  要知道,如今宣德炉的价格已经炒上了天,而且存世少之又少,几乎都在博物馆里。
  所以称之为天漏,毫不过分。
  可他细看这皮壳……又觉得不太对。
  一时拿不准,罗旭不由皱了皱眉,看来得请教一下老爷子啊。
  “大旭,你还不睡折腾什么呢?”
  这时,老妈的声音传来。

  罗旭朝着外屋看了一眼,拿起铜炉便走了出去。
  “没事,妈我不困,我去趟老爷子那。”
  “这大晚上的,方老爷子都睡了,你别作妖啊!”韩蓉从床上爬起身,嘱咐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