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13节作者:
一金一鑫 日期:2011-04-06 22:27:04
(九)昙花一现的革新蓝图
西线战事稍停,范仲淹曾经数次上书,要求留在前线继续工作,但由于朝中一批拥范派官员的推举,宋仁宗还是发出了亲切的召唤。
范氏归朝,官居参政知事,相当于副总理,可谓倚重甚厚。宋仁宗自亲政十多年以来,一直处于半睡半醒之中,这次战争也迫使他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治理这个国家,以求太平盛世。他将这个课题交给了范仲淹。如此重大的命题,范仲淹感到很为难,他对朋友说:“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但宋仁宗这回决心似乎很大,过几日又来咨询国事,范仲淹只得退而上《答手诏条陈十事》。
众所周知的“庆历革新”,在宋仁宗的催促下,于公元1043年秋起草草施行。内容很明确,围绕十个方面,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除了府兵法的改革没有得到许可外,其余均以诏书形式公文颁发。
这是一场规模阔大的吏治革新,一批批明查暗访的官员陆续出京,使原本闲食终日的官员们诚惶诚恐,弹劾的奏本不日而至,各路长官人选也在范仲淹笔下接受严格的遴选,不合格的一律勾去,就连好友富弼也被勾得心惊肉跳,范官人一笔下去,怕这一家人都要哭了。
面对好友的质疑,范仲淹果断地回答并且诘问:一家哭总比一路百姓哭要好吧?!
范仲淹施行的疗伤革弊的动静太大了。大面积的官员撤换,导致了大面积的不安定因素,那些被撤的庸官滥吏,成事不行,败事都很有一套,改革派与反对派迅速分野,两军对垒,原先最有可能进入内阁却被冷落的夏竦一肚子不快,想出了最为阴险的招数,令婢女模仿名儒石介笔迹,称石介在给富弼的信中要求其行伊、霍之事(原本为行伊、周之事),又扬言,石介已草拟好废旧立新的诏书。嘲讽的、挖苦的、中伤的、造谣的、使绊的、掣肘的、申诉的……各种脸谱纷纷上演,汇总为一个信息:范仲淹等人拉帮结派,互为朋党,把执朝政,威胁君权。
宋仁宗没有像秦穆公那样的胸襟,这位深居皇宫的年轻皇帝被小报告弄得满腹狐疑,他很清楚范仲淹在为谁干事,但他更清楚要保持皇权的绝对统治。唯一息事宁人的办法,就是停止改革。而范仲淹也似乎觉察到了,他们的决心挽回不了宋仁宗的信心,于是与富弼等人主动请求出朝巡边。宋仁宗举棋不定,也就糊里糊涂地答应了。
一年多的“庆历革新”,与唐顺宗年间的“永贞革新”一样,刚刚发生短暂光焰,随即宣告结束。唐朝的失败是因为皇帝的病弱,宋朝的失败因为皇帝的软弱。不过这一次,没有出现唐朝那样大规模的贬逐与流血,宋仁宗还是体面地照顾了这些曾经为革新努力工作的官员们,范仲淹甚至还被“赐黄金百两”,宰相晏殊离朝也可以“仪从如宰相”,挪挪位子,待遇保持不变。
日期:2011-04-07 20:07:16
(十)先天下之忧而忧
公元1046年秋天,五十七岁的范仲淹在邓州知府任上,温暖的问候从千里之外的岳阳传来,好友滕子京来信了,请求他为新建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考中进士,曾经一起在海边工作,一起进谏太后,一起到西夏战场,也几乎同时被贬,可谓一对志同道合的好友。范仲淹读着来信,欣然提笔,写着写着,追今抚昔,百感交集,就在这篇垂世千载的《岳阳楼记》中,闪现了范仲淹一生为之追求的,冰壶秋月般的金石良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终于感到累了,他奋斗了一辈子,很少赋闲,很少快乐,现在老病缠身,他要为自己留一些清闲。六年之后,六十四岁的范仲淹在去颖州的赴任途中病逝。宋仁宗也很客气,亲自为其撰碑:褒贤之碑。
让宋代大儒朱煮佩服一个人是很难的事情,不过对于范仲淹这样在布衣为名士,在庙堂为忠臣,在边境为良将的杰出代表,朱煮还是表现出了由衷的敬仰之情,盛赞其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樵书》里讲了一件事,明朝洪武年间,有御史范文从忤旨,下狱论死,朱元璋视案时查翻案卷,见是苏州籍贯,于是发问,你是范文正后人吗?答曰: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孙。朱元璋沉默许久,命左右取帛五万,御笔亲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赐予范文从,又口谕:免汝五死。范仲淹死后三百年,还能让杀人不眨眼的朱元璋买账到这个程度,真正少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