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寂的宋词——跌落宋朝的蝴蝶》
第11节

作者: 一金一鑫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4-01 21:05:25

  (五)皇帝离婚,大臣遭贬
  宋仁宗的婚姻生活,看起来也并不幸福。最初他看中一个漂亮的王家女孩,刘太后非但不同意,硬将这个姑娘许配给了刘美(即银匠龚美,刘太后入宫前的丈夫)的儿子。在后来的大规模皇后选举中,刘太后也没有充分尊重仁宗赵祯的意见,罢其所喜的张姓女子,只是根据自己的意愿点了鸳鸯谱,立郭氏女子为皇后。宋仁宗忍气吞声,直到太后死后,后宫美人纷纷得宠,其中有个尚美人恩宠倾城,郭皇后自然嫉恨,郭、尚二人屡屡争锋,有一次竟大打出手,仁宗跑来劝架,偏巧郭皇后一巴掌打在仁宗脖子上。仁宗皇帝这回有了小聪明,赶紧传来宰相吕夷简等人,检视伤处,盛怒之下,提出要废黜郭皇后。恰巧,吕夷简与郭皇后曾经有隙,自然也就顺手推舟,大做文章,极力撮合仁宗离婚。

  在皇帝遇到家事矛盾时,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沉默。
  但范仲淹似乎认为皇家无小事,皇家事即为天下事,所以,当宋仁宗与郭皇后发生离婚闹剧之后,他觉得皇后并无大过,不可轻废,年轻人之间的拌嘴争吵,绝不能作为皇帝离婚休后的理由,对此,他不能袖手旁观。
  这一回,是大规模的谏官上丨访丨。范仲淹率领谏官、御史等人,其中还有圣人孔子的第四十五世孙孔道辅,与支持皇帝离婚的宰相吕夷简等人当面说理。双方唇枪舌箭,你来我往,弄得吕夷简很是头痛,最后拂袖而去。于是,范仲淹等人决定翌日“廷争”,到大殿上明辩时非。
  宰相吕夷简在这件事情上,完全站在了失去理智的仁宗一边。他们知道,在大殿上,范仲淹等人一定能够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据经引典,滔滔陈辞,将他们事先酝酿好的废后方案驳得一无是处,说不定会说得仁宗回心转意。为了维护宰相的决策权威,吕夷简干脆采取了更加直截了当的办法,连夜起草好人事任免的诏书,等范仲淹第二天赶到待漏院等候上朝时,得到的是宣布将其出知睦州的任免文件。吕夷简的意见是,廷争的事情,就免了吧,不要说什么,这件事就这样定了。

  范仲淹再次被贬。他在赴睦州的建德江上,大约是读到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对于其中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句深有感触,觉得做隐士是好的。他曾作有一首《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并且一口气连作了《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四中写道:“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不道鲈鱼美,还堪养病身。”鲈鱼虽美,但有谁知道这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风险呢?从政的风险,对于范仲淹来说,已经远不是当初静水深流,而是惊涛骇浪了。他能够理解妻子的埋怨了,也许少说一句,保持沉默,或许能够换得锦衣玉食,避免远谪他乡的麻烦。

  第二次出贬赴任之际,官僚亲友又为范氏长亭送别,纷纷赞曰:“此行愈光”。有正直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这多少让范仲淹感觉到严寒政治气候之下的些许温暖。
  时隔数年,因为晏殊等人的援引举荐,范仲淹再次被调入京中,这次担任的是更为重要的官职,首都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宋仁宗虽不是个好皇帝,却算得上是个仁慈之君,对于臣下,也常常是打一巴掌揉一下)。开封府尹这样的角色,对于胸有天下、精于吏治的范仲淹来说,并不困难,时间不长,就将号称“繁剧”的开封府治得井井有条,肃然有序。坊间对于范仲淹颇有好感,甚至传出了“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赞美性歌谣。

日期:2011-04-03 20:50:34

  (六)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有了前两次被贬的经历,按说范仲淹到了新任,应该有所收敛才是。但嫉恶如仇的性格,使范仲淹的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两次被贬,是因为和太后与皇帝叫板,这一次,他竟公然与宰相吕夷简唱起了对台戏。
  吕夷简身为宰相,在京中培植党羽,广开后门,随意提擢门生,肆意打压政敌,俨然以相父自居,腐败之形,日益严重,这对于范仲淹来说,是心中的隐忧。他根据周密的调查,将京官晋升的情况,画成一幅《百官图》,图中详细说明,某某是按正常顺序升迁的,某某则是因为私人关系起用的,并且劝告仁宗,凡是进退超过正常幅度的,一定要亲自过问,不能全部委之宰相,使之有可乘之机。

  《百官图》呈上,弄得吕夷简斯文扫地,他没有想到,范仲淹竟然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一品宰相。而且,在此之后,范仲淹又连上数疏,并且将吕夷简比作汉成帝时尸位素餐的宰相张禹,认为应该重责,否则不仅会坏了祖宗家法,发生王莽篡政的祸事也说不定。饶是吕夷简宰相的肚量再大,亦不免恼怒成羞,他对仁宗说,看看啊,这个范仲淹离间你我君臣关系,他所亲近引用的一帮人,都是朋党!

  开封府尹与宰相斗争的结果,是可以想见的,老谋深算的吕夷简,再次赢得了二十七岁的仁宗皇帝的信任。范仲淹在表达清楚之后,他所能得到的,是一纸远谪的公文。
  吕夷简安排得也很有意思,上次安排范仲淹去睦州,希望他说话温和一点,这一次就很明显了,贬至饶州,我大人不计小人过,再饶你一回。范仲淹发起的打破官场“关系网”、“潜规则”的冲锋行动,无果而终,宣告失败。
  将范仲淹贬出京师后,吕夷简还使出了杀手锏,由殿中侍御史韩渎出面,请求公布范仲淹一党的“黑名单”,“揭之朝堂”,这一招的目的,就是想从名誉上彻底搞臭范仲淹,使其永无翻身之日。
  这时候,秘书丞余靖站了出来,大为范仲淹辩护,请求追改前命。太子中允尹洙则说,我是与范君系师友关系,他曾经推荐过我,我愿意和他一起降黜。馆阁佼勘欧阳修则干脆写了一封《高司谏书》,痛骂高若讷身为言官,坐视不言,没有为当事人说一句公道话。结果这三位正直的好友,也都遭贬斥。
  新诗遗鹤指真经,对此仙标讵敢轻。
  万里华亭思去伴,千年辽海识归程。

  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
  独爱九臯嘹唳好,声声天地为之清。
  ——范仲淹《谢柳太博惠鹤》
  朝廷官员纷纷被贬,一时间,直士咋舌,朝廷上常常是难堪的沉默。迫于吕相淫威,前来给范仲淹送行的,已明显不如前番,稀稀落落,数人而已。他们强作欢颜,安慰道:“此行尤光”。
  据《涑水纪闻》载,范仲淹面对好友,一番苦笑:“仲淹前后三光矣,此后诸公更送,只乞一上牢可也”。他知道,如果再出现类似的贬斥外放,恐怕离祭祀他的时日也不远了。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像范仲淹这样敢言的,宋朝排不出几个来。这个曾经的孤儿,在多年儒家忠信思想的熏陶下,已经变成了一个严肃、耿直的大臣,对于热爱君父的忠诚,维护礼法的尊严,他的眼里可以没有宰相,但不能没有道义之音。要想让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缄默,明哲保身过苟且度日,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好朋友梅尧臣曾经劝他保持沉默,但具有忧患情结的范仲淹并没有听从。相反,他发出了更为高亢嘹亮的鹤鸣。

  范仁淹离京后,士大夫对其赞誉、引荐之声不绝,这让仁宗皇帝感到很是不解。于是,仁宗再“下诏戒敕”,予以告戒提醒,以后说话行事都要严谨才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