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秦朝覆灭之谜》
第4节

作者: 夏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汉武帝征匈奴,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29年)马邑之战,终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降匈奴。旷日持久的战争直打了四十多年,其中十万人以上的战役就有十五次。然而其"业绩"如何呢?连武帝的子孙都不好意思替他粉饰,《后汉书·南匈奴传》一句总结之:“昔武帝殚极天下,欲臣虏匈奴,未遇天时,事遂无成。”
  "未遇天时"算是留情面的话。"事遂无成"的主要责任者,就是汉武帝本人。他好大喜功,每次出兵都大张旗鼓,押上天文数字的粮草军资,深入草原沙漠,与机动灵活,时分时合的匈奴骑兵周旋。不但很难捕捉到他们的主力,还时常遭到伏击。就算无功而返,自己拖死的人马比战死的还多。到最后,匈奴之患也没有根本解决,终两汉时期一直困扰着中原民族。

  提起征匈奴,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名将的辉煌战绩,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却极少有人注意为这些战果所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在此仅以第二次定襄之役为例。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卫青与霍去病将各五万骑出塞,俘斩匈奴约九万余级,自己的人员伤亡近五万。两路大军带出去总共十四万匹马,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三万不到。
  象这样的损失,在历次战役中算是还好的。大多数时候,情况要糟得多。出征归来,"汉兵物故十之六七"、"人马百不余一"的惨状常见于记载。宋人吴箕在《常谈》中就毫不留情地揭露道:"卫青凡七击匈奴,斩捕五万余级。霍去病凡六击匈奴,斩捕十一万余级。然汉之所丧士马,殆不止此。定襄之师,马不返者已十一万匹。赵信,李广,李陵,李广利,皆全师陷覆,武帝之功微矣!"

  人马的损失是直观的,而每次远征匈奴所需的粮草物资,士兵的犒赏,四十年间花掉了多少,就更难以计数了。经济的消耗对西汉社会的影响更是深远而灾难性的。在此仅就匈奴战争开始前后,西汉社会状况作个对比,天壤之别,可见一斑。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初即位之时,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司马迁如此描绘:“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普通百姓几乎人人供得起马匹,甚至聚会时连骑母马的都要受到排斥,被谢绝入内。连街道传达室老大爷都能吃上"粱肉"。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家给人足的图景。
  但是53年过去,汉武帝殡天西去之时,由于长期战争,社会和经济都已经千疮百孔:"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四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②。全国人口锐减了近一半。
  这就是所谓的"大汉天威"的锦衣下,掩盖不住的窘迫。
  说了这么多,那么现在来看看秦始皇的"军事扩张",又是怎样一个状况。
  秦军留给后人的印象是作风勇猛,攻击性极强。殊不知,秦军在战术上更注重防御。他们进攻,以防御性的进攻为主。即每临战阵,必先高筑墙,深设防。先立于不可撼动之地,发挥其最突出的远程弩箭的优势给敌巨大杀伤。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就是这样以加大纵深防御,堵住赵国的优势骑兵,最终战胜了势均力敌的45万赵军。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也是采用这种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于当年就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秦遂取河南地"(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第二年再次出击,收复原属赵国的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阳山(今内蒙古乌加河北的狼山、阴山)、北假(今乌加河以南夹山带河地区)。仅用两年时间便结束了战争。

  关于对秦代兵役过重的指责,我们应该注意到:汉武帝时历次征匈奴的主力军多是征召"良家子",主要成份是自耕农和中小地主。战争的消耗,几乎毁灭了这个作为社会核心基础的阶层,丁壮人口锐减。时人描写当时的惨状:“军旅数起,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防御工事),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 ③
  而秦朝在南平百越的军事行动中,则"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等等有案底或被打入另册的的人成军,基本没有触动普通农民阶层。而这些出征的人在平略两广地区后,便得以恢复平民身份,留在当地立户定居,建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把蛮荒之野建设成帝国版图内的行政和经济实体。
  由此亦可看出,秦人的对外战争并非是为了炫耀"大秦天威",相反更注重实际的效益。首先,从对匈奴、百越的战争所得土地,大部分是可耕地。如对匈奴战争一告段落,便在河套地区设立九原郡,增置了十四个县,并"徙谪,实之初县"-安置罪谪之人到那里屯垦。两年后再"迁北河榆中三万家"去落户垦种,还每人"拜爵一级"作为奖励④。

  同时,把战国时代的燕、赵、秦原有长城连接起来,建成一条长达万余里的防线,把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广大地区包在国门之内。这样一来,新设郡县不再是拉锯的战场,可以进行正常生产,即便不能成为国家的"粮仓",至少经济上基本可以自给。
  与之相较,汉武帝为了打肿脸充胖子,在遥远的荒原大漠上设置戍所屯兵,依赖后方万里转输给养,劳民伤财。两者优劣高下,一望便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死后,匈奴已经请和。汉武帝仍派李广利远征大宛、灭楼兰,掳车师、屠轮台,所到之处烧杀抢掠。针对匈奴的民族自卫,到这时已演变成一场可耻的侵略战争。其与秦始皇相比,谁更配得上"穷兵黩武"这一称号呢?
  ①《汉书·晁错列传》
  ②《汉书·夏侯胜传》

  ③《汉书·贾捐之传》
  ④《史记-秦始皇本纪》
  日期:2012-02-01 10:08:11
  第一部 说说秦的"暴政"
  5. 关于"古"的忽悠
  从20世纪开始,另外一种说法也开始得到广泛认同。即秦朝对人民的沉重压榨和残酷剥削,是它覆亡的主因。实际上,这种观点仍未跳出汉儒思想的桎梏。

  汉代大儒董仲舒说,秦时"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於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①。这也是历代最普遍的认识-秦王朝横征暴敛,穷尽搜刮,以维持军事扩张和庞大的工程建设,老百姓温饱难继,"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①,难怪"海内愁怨,遂用溃叛" 了①。

  历代政论家常引此为戒。从上个世纪中期,阶级历史观盛行于中国大陆以后,尤其喜欢公式化地把所有封建王朝之垮台归咎于它剥削压榨,激化了阶级矛盾。这种认识固然不能说全错,但是若把历史的视野放得更广大一些,就会发现它亦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
  鉴于有些同学很喜欢问一个问题:"你说别人说的历史不准,凭什么你说的就准?"的确,咱们穿越不回秦朝去,也没有学术权威的帽子,不能随便就说董仲舒胡诌。不过,只就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质疑一下,总是可以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