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刘备在荆州的七年不是喝茶看报打台球,混日子过来的,无论从刘琮的“惧不能起”,还是从“琮左右荆州人多归先主”,都说明了刘备在荆州是十分有威望的。士族及官僚阶层都视刘备为“英雄”。不然刘备的部下和诸葛亮不会贸然让刘备攻打刘琮。尽管刘备说自己不忍心,表现了自己的胸襟和仁慈,但实际情况就在那里,就算你把刘琮活活打死,占了荆州,又如何抵御曹操?所以,刘备知道打刘琮一顿也没用,索性不打,然后说几句好听的乃是政治家本能,与虚伪什么的扯不上边。
刘琮“惧不能起”,刘备没有心情去抽他的嘴巴质问他为何如此做事,而是带着自己的部曲和荆州人继续向南奔逃。路过刘表墓地的时候,刘备停了一下,想想托孤时的情景,想想七年来的相处,再想想如今的荆州和自己,竟也有些伤感,遂“涕泣而去”。
我不相信刘备是个地道的伪君子,而实际上有着一肚子阴谋诡计和报复暗算。我不相信他与人“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全都是装的;也不相信他与关羽、张飞、赵云不拘小节地睡在一张床上聊天的时候,也是带着满肚子的机关,一脸的真诚表演去入睡;我更不相信一个伪君子能够骗到所有人,一天24小时演戏从不NG,从不喊“咔”,骗的刺客都不忍心杀他,骗的关、张、赵等猛将,诸葛、徐庶、法正等谋臣和十几万人民百姓生死相随。
但如果说刘备一点表演性质都没有,所有的事情都是真情流露,那也不现实。我认为,刘备其人,城府极为高深,而且有诡诈、虚伪、甚至阴险狠毒的一面。但同时,生活中他也有谦逊、随和、重信、重义、爱民等阳光的一面。这些东西看似矛盾,却十分“和谐”地在刘备一个人的身上体现了出来。
当然,以上是我个人对刘备的看法,并不强求读者认同。我只是力求在叙述历史的时候客观公正,而对人物、事件和一些历史问题的评论,是我看过众多人的评价和看法后在经过个人思考得出的总结,如果和诸君所想有悖,希望大家能够宽容对待。
刘备越向南走,自己的队伍越大,经过襄阳的时候,很多不愿意归依曹操的刘琮左右及荆州人跟着刘备一起逃。就这样,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前来跟随自己心目中的仁君,到了当阳(今湖北今县)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辆)”。如果说颠沛半生的刘备,永不放弃的刘备,屡败屡战的刘备,百折不挠的刘备,他的自信和坚持需要一个理由的话,也许这个,就是他的理由。但此时刘备的“理由”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累赘,因为要照顾这些人的速度,刘备的队伍每天只能前进十余里——此乃兵家大忌。
这种速度,几乎是原地等着曹操来捡现成的一样。如果说曹操开着保时捷的话,刘备骑的就是自行车,而且车胎气还不足,而且自行车的轮子只有一个,而且那一个轮子还是方形的,而且那个方形的轮子上没有链条。就这么说吧,没跑。有人看这样不是办法,就对刘备说:“您应该带着队伍迅速去江陵布防,现在咱们看着人多,实际上正规部队没几个人,如果曹操的兵马杀到这里,咱拿啥跟人打啊!”实际上,这个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后面曹操的保时捷说到就到,中间连个收费站都没有,作为一个军政领导人,以这种速度逃跑的意义就是,我不想活了。刘备是不能被曹操抓住的,因为曹操抓住了刘备只能有一个选择,杀!刘备可以几次三番地扔下妻子自己跑路,这种事儿对他来说应该是最擅长的。但此时刘备没有跑,因为跟着他的不是妻、子,而是十几万百姓。刘备说了历史上最感人的几句话:“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件事情,几乎没有人说刘备虚伪或是做作了。几乎所有的史学家都会说,恩,刘备这事儿干的还算地道。
晋代历史家习凿齿的评论基本已被“各路”史学家所肯定。他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大概的意思是,刘备虽然经历颠沛流离与各种险难,却愈加地注重信义。形势紧逼、事态危急的情况下,却说不做失去道义的事情。在刘表墓前落泪,感动了三军将士,他身边的那些义士都甘愿与他一起承受失败。看他之所以能够感动那么多人与他一起周旋,岂是平时问寒问暖问个疾病这种小恩小惠小表演就做到的?这样的人最终能够成就大业,是理所当然的!
但也有人认为,刘备的行为是很仗义,我们也很感动,但这不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应该干的事。例如我国史学家张作耀先生就评价说:“刘备此举,在后人眼中获得了不少政治分数,从为政爱民的角度亦应给与一定肯定,但就当时而言,说明刘备不善权衡政治与军事的轻重关系,不具备军事大家的才能。如果以事实论成败,说刘备兵败当阳实属自取其败,也是不为过的。”
坦白说,我认为他说的很对,但我只是个小人物,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刘备“自取其败”是不假,“不善于权衡政治与军事的轻重关系”也不假。刘备清楚地知道,不放弃百姓,用只有一个方形轮子的自行车的速度南逃本身就等于自杀,肯定是会被追上的。如果按照军事规则,自己应该率部直奔江陵,留小股兵力组织百姓逃亡,这样谁也不会说什么。后果他都知道,就说明刘备知道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但他选择了政治,选择了人民,选择了明知道即将到来的失败和危险。
千百年来,《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作品和民间艺人等对刘备大力吹捧,对曹操则极力贬低,甚至不惜歪曲、丑化。是因为刘备和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备大约是自古以来第一个说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这种话来的,而且他的行政特点和为人极其随和(善下人)。古代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将刘备定位为一个理想的、仁慈的、爱民如子的,他们梦里都希望活在他的时代的明君,仁君的最佳标准。再加上最后蜀汉的悲剧命运引起的广泛同情,所以刘备的人气很高。
就我个人而言,即便明知道刘备此举并不明智,我依然想在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对着他拍几声巴掌,说一声:“刘备,做的好!”
日期:2012-03-18 13:13:53
第十二节当阳惨败
刘备仁是仁了,但却不智。
曹操抵达襄阳的时候,听说了刘备遁走的消息。刘备已经几次三番地在他面前逃走了,而且是毫无悬念地逃走,甚至有一次是在他眼皮子地下,带着他的兵马逃走。这让曹操很不开心,我怀疑曹操总是追刘备,只是想追上去问问他怎么逃的,怎么那么快!但很遗憾,就是追不上。南方就是江陵,如果刘备到了江陵,事情就有些麻烦了,因为江陵有很多粮食、兵器、铠甲等军资,所以,他当即决定,放弃辎重,带着曹纯和刚刚投降的荆州刘表的大将文聘,率领五千精骑轻军急追。我说过了,曹操基本上是开着保时捷,一日夜行三百里,终于在当阳县长阪追上了刘备。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