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3-30 21:15:02
(二)
当然,激动之后,还是要处理现实的问题。朱聿键召见了杨铭化,并向他询问了有关下一步的计划。杨铭化只回答了两个字,而朱聿键也深深表示赞同。这两个字就是南京。
南京距离杭州仅仅四百六十二里,按照军队的行军速度,最快只需要两天,就可以兵临城下,而后趁清军不备,迅速攻城,大局可定。而途中只有广德、湖州两个较大城市,并不需要攻城略地,途中耽误的时间比较少,直接收取南京的计划可行。
但杨铭化又增加了一句,必先清除两翼,方能收复南京。所谓两翼,指的是南京的东面和西南面两个地区。东面是苏松地区,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带,也是赋税重地,而且也是军事重地,尤其是镇江,是扼守南京东面的门户。西南面就是皖南,虽然不富庶却也不贫穷,著名的徽商的起源地,更要紧的是,它是南京上游的门户,不管是安庆、池州还是芜湖,都是南京上游的要塞。
杨铭化的打算是,兵分两路,一路进军广德,再联合金声部义军,西进宣城,进而攻打芜湖、繁昌,扫清南京上游的清军。一路进军苏州,进而攻打镇江,占领南京下游的门户。扫清两翼,则南京必然成为孤城,到时再收取南京,必然要省却大量的兵力。
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直取南京不是不可能,但杨铭化考虑到这几点。其一,南京城城防坚固,当年太祖高皇帝修筑南京城时,为城防工事费了很大的心血,万一攻城不利,明军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其二,在苏松、镇江一带,屯有清伪军的大量兵力,吴胜兆、刘良佐、李成栋、博洛、张天福等部总计有五万以上的兵力,不把这块硬骨头啃掉,是无法放心进攻南京的。杨铭化的意图就是想藉助苏松常镇百姓抗清运动的余波,寻求与清伪军主力的决战,为进军南京清除最后一块绊脚石。
休整几日,大军正式出发。兵分两路,一路四万人,由杨铭化麾下第一大将赵应元担任主将,王之仁、方国安副之,进军广德。而杨铭化则亲自统率六万大军,进军苏州。
九月初六,东路军进抵湖州城下,清委湖州知府弃城而逃,湖州不战而定。
九月初九,大军抵达吴江县境内。太湖水军吴日生部得知大军到来的消息,便前来联络。吴日生曾是复社成员,与杨铭化有数面之缘。吴日生拜见了杨铭化之后,自告奋勇担任明军的先锋部队,攻打苏州城。杨铭化考虑到太湖水军熟悉苏州地形,而自己又缺乏内陆水军,便采纳了这一建议,以吴日生为前锋,进行对苏州的第一轮进攻。
十一日清晨,大军抵达吴江县城下,清委知县孔胤祖及县丞张允元弃城而逃。吴江县城距苏州城仅仅二十多里,几个时辰便可以兵临城下,清苏凇提督吴胜兆得知大军迫近,极为惊恐,一面布置城防,一面派人向南京求援。得到消息的勒克德浑,一面派遣五千八旗兵,一面调集江阴的刘良佐、镇江的博洛、松江的李成栋率部前往苏州增援阻击。
日期:2012-03-30 22:08:03
(三)
十一日当晚,吴日生在吴江集结上万水军,换乘一千多条小舟,沿运河直抵苏州城下。吴胜兆见前来进攻的并非明军的主力,而是被他们称作太湖水匪的吴日生所部,因而派出了副将汪懋功前来堵截。双方在城南澹台湖展开激战,吴日生凿沉敌船,淹死清军一千余人,敌将汪懋功被数十名水军用标枪戳死。吴胜兆得到澹台湖兵败的消息,随即紧闭城门,固守待援。
十二日,大军抵达苏州城下,因为先前一战,明军士气极度高涨,但杨铭化却迟迟没有下令攻城。
原因很简单,这是他的第二故乡,毕竟二十一岁就就来到这座城市,在这里,他结识了无数的朋友,在这里,他得到了真正的成长,总之,有感情了。而且苏州的百姓已经遭遇了清军的抢掠和欺辱,为了尽量避免无辜的他们再遭到战火的荼害,况且吴胜兆目前只有五千余兵力,根本无法守住城池,左思右想之下杨铭化杨铭化决定,一面劝降吴胜兆,一面围点打援。
南京、江阴、镇江、昆山四个方向五万兵力正在增援苏州,杨铭化不可能不知道,先解决眼前的敌人,才能更好地应付敌军的援军。但他另有打算,招降吴胜兆是目的,但围点打援也是目的。敌方兵力虽然并不薄弱,但只有五千八旗军,其余都是原本江北四镇的投降清廷的降兵,其战斗力杨铭化是知道的。
九月十五,刘良佐的部队最先赶到。杨铭化抽调骑兵两千人、弓弩兵三千人、火枪兵五百人、步兵长枪阵三千人、助战水军两千人,双方在无锡县境内的荡口展开战斗。按照正常的过程,明军先以弓弩火枪压制敌阵,并造成敌军的混乱,而后用骑兵进行冲击,最后步兵再来最后一番进攻,并负责打扫战场。结果可想而知,刘良佐部惨败,伤亡两千余人,率军往江阴方向撤退。
九月十六,李成栋的部队也赶到了。杨铭化在途中埋伏数千兵力,对李成栋进行突袭,李成栋也溃败,退往昆山坚守不出。
歼灭汉奸部队不是杨铭化的目的,他在等着大鱼上钩。
九月十九,大鱼来了,由博洛率领的镇江、南京守军一万两千余人正式赶到。杨铭化派出了一些兵力仍然在无锡县境内迎击,于是大败,明军撤回,清军得胜,继续向苏州城挺进。于是,杨铭化再次派出数千兵力在浒关迎击清军,再次战败撤走,清军再一次得胜,博洛据此认为,什么狗屁明朝大军,不过如此,碰上八旗军,就只有败逃的份,于是继续挺进。
于是,杨铭化调集两万重兵,在虎丘一带再一次迎击清军,不过这一次,可不是明军战败溃逃,而是清军战败溃逃。杨铭化采用的是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博洛建功心切的心理,连战连败,以此来助长清军的骄躁之气。接着,就是虎丘的当头一棒。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