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帝国复兴之路》
第5节

作者: 淮山秋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偶然中的必然——党争、土地兼并、军队流氓化】
  (一)
  然而,仅凭以上这几点,就说,明朝的灭亡是偶然的,排除这些偶然因素,明朝也就不会灭亡,这样,也未灭太过轻率,而历史,是绝不会这么简单的。
  可以这样说,明朝可以有机会避免灭亡,也可以延长生存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更让人不觉得惋惜的方式灭亡,这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历史的可假设性。
  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一切的假设,都是建立在明朝会灭亡的基础上的。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就是因为既发生的历史吗?并非这样。如果就从那些孤立的不孤立的历史事件中来看历史,历史当然是偶然性的,但从制度、从经济水平、从精神文化这些方面来看,也许历史又成了必然的了。
  那么究竟是哪些东西,又让人们觉得,明朝灭亡是必然的呢?我们先从一些事件中来看。
  崇祯元年,朱由检下令,会推阁臣,由于阉党基本肃清,东林党势力重新恢复,把持了会推阁臣的候选名单,导致了朱由检所信任的非东林党人周延儒、温体仁二人未能进入候选名单。崇祯二年,后金入塞劫掠之后,非东林党人员趁机对东林党发起攻势,突破口在袁崇焕,因为袁崇焕的老师孙承宗是东林党,而袁崇焕又与内阁辅臣钱龙锡、韩爌等人交往甚密,诬陷袁崇焕,就可以将东林党骨干拉下水,从而有利于他们夺取内阁权力,当然,边关有没人镇守,国家的将来如何,在他们看来,这都要放到下一位的。于是次年,袁崇焕便遭惨死。

  崇祯五年,孔有德发动叛乱,占取登州,身兼促进一场军事革命才能的孙元化被孔有德释放,孙元化竟冒死赶往京城,温体仁趁机弹劾,最终下狱惨死,徐光启一手打造的“科技兴国”运动就此破产。温体仁为什么要这么揪着孙元化不放呢,原因在于周延儒与徐光启二人。众所周知,排挤走东林党后,周延儒入阁了,但温体仁还没入阁,到了五年,与东林党关系亲密的徐光启也入阁了,为了一己私利,温体仁玩起了过河拆桥,趁机整倒孙元化,而孙元化既是徐光启的弟子,又与周延儒关系密切,这样就能同时将周延儒与徐光启拉下水,最终自己入阁,独揽大权,与上次相同,至于练新兵以强国这类大事,不在温体仁的考虑范围之内。

  透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点,朝臣不和,第二点,朝臣多废私而忘公。其实这两点组合起来,可以用一个更加熟悉更加恰当更加专业的词汇来概括,这个词,便是党争。
  党争代代有,其影响有多么恶劣,我想不用我来多说。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党争起于万历朝,而明也亡于党争,确实很有道理。但在这里,并非是去探讨党争如何如何破坏朝政,如何如何使得大明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而是去探讨党争是究竟如何产生的。
  在朝为官的,肯定有不少人雄心壮志,想居高位,干大事,但是众所周知,历朝历代的丞相及明代首辅一职,只有一个位置,为了得到这个位置,政见主张不同的人,就开始了争夺,由于没有民主,没有公开的竞选,只能通过阴谋、暗算、整人、拉人这一系列权谋手段来实现。起初,还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个人争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利益信念相互一致的人,便会团结在一起,以增加在斗争中的胜算,这样发展下去,原本个人之间的斗争变成了各个小团体之间的斗争,再久而久之,个别小团体能量十足,发展成大团体,对小团体形成压倒性优势,为了保住碗饭,其余小团体联合起来,于是,随着这样的趋势,满朝基本上会形成两大团体,相互斗争,水火不容,这就是最终的党争。

  日期:2012-02-19 12:46:02
  (二)
  通观有明一朝,可以发现以上基本符合明朝的状况。朝臣之间的相互斗争,基本上从英宗天顺朝开始。徐有侦诬陷于谦、李贤斗倒徐有侦、张璁斗倒杨廷和、夏言斗倒张璁、严嵩斗倒夏言,基本上都是个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参杂进来的人虽有,但也只是个别而已。而徐阶斗倒严嵩、张居正斗倒高拱,则明显有了小团体斗争的特征了。而到了万历天启朝,著名的东林党与“三党”(浙党、齐党、楚党)之争,则已经到了党争的最激烈的阶段,并一直持续到崇祯朝、弘光朝、永历朝,影响极为恶劣。

  仅仅政见不和、既得利益相冲突、信仰理念不同,就会有党争吗?不一定,在英宗朝之前,压根就没有党争的影子,连个人之间的斗争也得小心翼翼,像刘基与李善长之争,使得后人不细心研究,压根不知道这两位仁兄还斗争过。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之前,皇权是比较强悍的,文官集团的力量,尚处在皇权之下,无法掀起大风大浪。后来,随着社会超长期的安定,科举制度培养出一个大阶层,士绅阶层,成为官员的后备军,但因人口过于众多,所有的职位即使安排满了,也有一大批人处于“失业”状态,必然要想方设法挤到朝廷中去,采取的唯一的方法,只有党争。

  说白了,党争是文官制度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如何避免党争,或者采取什么方法让党争不对朝政不对国家产生危害呢?上面说了,皇权强悍,则无党争,皇帝英明,善于协调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党争,或者各个集团领导者深明大义,大公无私,也不会有党争,但是,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太少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争得你死我活。
  在今天的西方国家,他们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像英国的两党、美国的两党,放在专制制度下,也会产生激烈的党争,但他们没有,因为他们有民主制度,他们可以用民主选举来化解党争,其实说白了,竞选就是将党争公开化、净化化、合法化、透明化,将党争的最终决定权交到公民手中而不是皇帝手中,这样,党争的危害便降到的最小的程度。

  政见的不同,利益的冲突,文官制度的完善和文官势力的强盛,官员预备军士绅阶层的过盛,以及专制皇权的阴暗性,最终成就了党争并使之危害最大化。但不可否认,党争也反映出,皇权受到了冲击和威胁,万历朝二十多年的国本之争,实质就是文官集团与皇帝集团的斗争,而最终,文官集团获胜了,虽然代价是巨大而惨重的,但如果没有外敌的威胁,也许继续斗争下去,随着先进的复社、几社、匡社民间党派等的不断涌现,皇权的进一步萎缩,实现君主立宪不是没有可能,英国走得不就是这条路吗,不同的是,他们的战斗者是贵族集团而我们的战斗者是文官集团罢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官集团比贵族集团更具有可变性和先进性,但文官集团面对的挑战却远远大于西方的贵族集团,这一点也是不可忽略的。

  但是,在皇权还没有充分萎缩的情况下,民主的观念又仅仅是在萌芽中,又因为我们的科举制度培育的强大的文官集团,所以,党争是必然的,党争产生的危害也是必然的,这样说来,袁崇焕的死,孙元化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某种必然性了。
  这是我说的第一点,党争与明朝灭亡的关系。
  再来说第二点,土地兼并与明亡的关系,先从一连串数字说起。
  日期:2012-02-19 19:31:12
  (三)

  再来说第二点,土地兼并与明亡的关系,先从一连串数字说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