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孤独——一个东方帝国的最后岁月》
第38节

作者: 关河五十州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2-28 19:43:46

  张喜也是一头雾水,只好再次返回定海,这次总算是见到诸位老兄的尊容了。原来他们一路拖拖拉拉,三千人走了三天才到达定海。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听到定海已成为空城后,三个总兵还为谁第一个进入定海而争功,差点因此打起架来。
  在浙期间,张喜声名大震,尤其是在接收定海的最后过程中,几乎全仗其一人之力,让人不禁想起春秋时“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硬是把楚王那仗势欺人的威风给灭了个干净。
  伊里布和张喜这一主一仆收复宁海,原本是立了功的,可是被“主剿派”一围攻,却由功臣变成了罪人。道光帝更是一厢情愿,他认为伊里布如果遵旨进兵的话,完全可以把盘踞在定海的“逆夷”一扫而空,现在你还眼睁睁地放他们跑了,是不是脑子不好使啊?
  在“主剿派”的归类中,如果说琦善是“主抚派”的老大,伊里布就是老二,等到老大获罪,老二亦在劫难逃,当即被抓回京城受审。
  一同被捕的还有“极品家丁”张喜。有时候一个人的祸福真是说不准,假使他现在仍然籍籍无名,谁也不可能来为难一个普通家丁。
  在北京,张喜被单独审讯了十余次。世态炎凉,负责审讯的刑部官员希望从张喜嘴里套出不利于伊里布的口供,以便向皇帝邀功,但张喜宁死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主人。
  有人拿张喜的家丁背景做文章,当面讥讽他说,你一个卑贱的下人,居然还以使臣的身份去跟英国人谈判,你觉得你配吗?
  张喜理直气壮地回答:“当时当地,配去谈判的人自然不乏其人,可他们为什么不去呢,却让我这么一个不配的人舍身冒险,恐怕他们才是真的不配吧!”
  刁难张喜的人被驳得张口结舌,转而又想用动刑来进行威慑和逼迫。张喜说,我渡海去定海谈判前,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我还怕区区刑具吗?
  审讯者从张喜身上挖不出他们想要的东西,只得匆匆结案,释放了张喜。张喜回家后,得知伊里布已经被发往张家口受苦,心里深感不安,于是拜别双亲,一路餐风宿露,赶往张家口。
  张家口属于关外,路上风沙走石,很不好走。张喜在路上就得了风寒,已经半身麻木。伊里布见后于心不忍,便说现在我这里也没什么事,你还是先回北京养好身体再说吧。
  就这么着,张喜又被劝回京城养病。
  (78)

日期:2012-02-29 06:36:20

  随着东南局势的逐渐恶化,道光被迫再次起用伊里布。伊里布刚回北京,张喜就去随侍,并一再叮嘱主人:“如果皇上要召见你,请务必将夷情彻底讲清楚,不然的话,我们恐怕又要像以前那样受到掣肘,什么事都办不好。”
  张喜之所以这么说,与他对形势的研判有关。到张家口那段时间,伊里布曾问他,如果英军北上天津,天津能不能守住。张喜很干脆地回答,恐怕守不住。原因是天津的兵力和炮台部署,还不如虎门镇海,虎门镇海尚不能守,天津这里又怎么可能出现意外的奇迹?
  当时琦善也在张家口一同服刑,他对张喜的论断深表赞同。
  张喜回到北京后,发现道光的“剿抚”态度动摇不定,而且仍以为依靠天津防务就可以将英军阻击于国门之外,便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伊里布一行只会徒劳无功。
  果然,道光对伊里布连见都未见,仅仅给了一个七品顶戴,让他跟着耆英办事。伊里布得不到皇帝召见,当然也谈不上汇报什么“夷情”了。
  一叶而知秋,张喜意识到道光对“夷情”还没有深刻认识,耆英、伊里布此去,不过是做做陪衬,难以建功。正好他的身体也不好,父母又需照料,于是在伊里布问他是否愿意南下时,张喜便以病相辞。
  其实耆英也认识这个有名的“极品家丁”。事实上,他不仅认识,还一度打过张喜的主意,想借机将他召入麾下哩。
  对带伊里布玩,耆英兴趣并不大,都是身份地位差不多的同僚,有了功算谁的?并且他还听说,伊里布在浙江能和英国人实现停战,并成功收复定海,全系张喜一人之功。
  耆英真正感兴趣的是张喜。他曾把张喜叫到自己府上,问这问那,一会问问“夷情”,一会又问问张喜多少岁,家中有几口人,父母怎么样。
  话锋一转,耆英忽然发问:“你为什么不跟伊中堂(指伊里布)了?”
  张喜莫名其妙:“没有呀,我去过张家口,现在只是中堂让我回来养病的。”
  耆英哦了一声,又问张喜,那你今后还会跟着“伊中堂”吗?

  张喜不假思索,那是当然,“中堂”待我很好。
  旁敲侧击了一会,耆英逐渐进入正题:“我看你年轻有为,很可以为国家出点力,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到浙江办理洋务呢?”
  (79)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