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细亚孤独——一个东方帝国的最后岁月》
第4节

作者: 关河五十州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时旻宁说他要以“敦崇教化”为治国之源,以“甄别贤愚”为治国之本,概括起来就是要以德治国。后来的施政,说明并他没有自食其言,确实是这么做的。
  这个世上,也许最不缺的就是鼓吹道德的人,但太多的“道德家”都是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别人,把任性的喇叭朝向自己,道光不是这样。他于古玩珍奇一无所好,对吃喝玩乐也不热衷,从不搞七下江南或者形象工程之类的事,闲下来就是读书作文。在私生活的自律方面,别说他爷爷乾隆那样的风流皇帝不能相及,恐怕嘉庆本人也做不到。

  这是在三代里面比,若是伸展开去,在整个满清皇帝系列中,要论生活俭仆,谁得的票数也不会有道光多。
  在他继位之初,内府按惯例准备了四十只御用砚,道光说:“我一个人要用这么多干什么,浪费嘛。”退又不能退,便分赐大臣,一人捧一只回去。
  他所用的御笔仿制于民间,是极普通的那种,甚至连笔管上镌字都免了,认为浮夸,没必要。皇宫里吃饭,道光从不挑食,偶尔他也会想起要尝尝某个菜,一问价钱太贵,马上打住。
  宫中的费用于是缩了又缩,减了又减,每年不过二十万两银子,吃穿拉撒和排场全在里面了。
  道光自律苛严,但圣人不是天生的,即使皇帝有时也免不了生出八卦的心。

  有一年他在便殿召见官员。所谓便殿,是皇帝吃饭休闲的地方,所召见的官员又是亲近心腹,大家都很放松,君臣唠起嗑来也就要比平时随意得多。
  道光伸了个懒腰:“长昼如年啊,每个白天都是这么难熬,你有什么消遣的法子吗?”
  官员回答:“我以为读书最好。”
  这是标准答案,但道光还是皱了皱眉头。
  “读书当然好,可我说的是那种可用于消遣的书。我已经找遍内府藏书,从没见到过啊,不知道外面有没有这样的妙书可以看?”
  官员恍然大悟:“唉呀,皇上,外面的“妙书”可多了去。光我就看过……”
  道光长居深宫,对于这些“妙书”,别说看,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所以表情很是茫然。
  “恩,我记下来了。”

  第二天早朝,道光在军机处碰见军机大臣,这位军机大臣状元身身,书香世家,家里多的是书。道光便笑着问他:“听说你家里藏书丰富,像这些书一定买了吧?”
  接下来,便是一连串“妙书”的名字。
  军机大臣不听犹可,一听大惊失色,立刻趴在地上一个劲地磕头。
  道光不高兴了,“我不过就是想跟你借来看看而已,你不借也就算了,用得着这么夸张吗?”
  军机大臣却早已汗流浃背。

  能不出汗吗,你听听都是哪些“妙书”:《金瓶梅》、《肉蒲团》、《品花宝鉴》……
  这都是当年如雷贯耳的三级名书啊,作为状元,就算是曾经偷看过,大廷广众之下也不能承认,再说皇帝这么皮笑肉不笑的,算什么意思?
  (7)
  日期:2012-01-10 18:06:19
  军机大臣一个劲地否认。

  “这都是淫书,我家里绝不敢买,更不会收藏。不知道皇上是从哪里得知我有这些书的,真是太冤枉了。”
  “妙书”竟是“淫书”,道光当场愣在那里,脸上青一阵白一阵。说是要对天下人进行“敦崇教化”,自己却第一个看“淫书”,说出来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回去后,他就气乎乎地写了个手谕,把推荐“淫书”的那位官员狠狠骂了一顿。
  那些年,道光不光自律甚严,而且广开言路,鼓励御史上条陈发表意见。
  这些条陈,也就是意见书,由道光亲自批阅后,都要分发军机处及各部处理。条陈里面免不了会由事及人,对军机大臣或各部大臣提出尖锐的批评甚至是举报,常见的情况是,当事官员不敢不遵从皇帝的旨意,但却会牢牢地记住举报人的名字——哼哼,我可是讲究人,今天你摆我一道,说不定哪一天我也会让你变成死玩意儿。
  道光留了个心眼,他会把条陈中御史的名字和发表日期都一一裁去,更有甚者,有的条陈从行文风格和语气上,很容易让人看出是谁谁谁,他就索性把前后文也裁掉,只保留中心意思。
  这么一来,哪怕是心眼儿再窄巴的大臣也难以打击报复,而御史们要是还不感动,那就等于白活了。
  所谓以德治国真不是一句口号,它首先表现的是倡导者自己的素质和水准,厚道也是一种。

  连精神出轨都不允许,这是道光的道德境界,而这也成为他对手下官员评判优劣,“甄别贤愚”的一个重要标准。
  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说的是地方上的官吏,一般而言,京城的普通官员都没什么额外油水,小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有个翰林家里很穷,薪水不高,又不愿到地方上做官,生活因此陷入窘迫,常常靠跟朋友借钱度日。某天,他又去朋友那里借,去了之后当然不能一开口就说这么俗的事,于是两人下棋赋诗,一直玩到傍晚,这就把借钱的事给忘了。
  道光听说后,把翰林调到内阁,并且告诉他,没有人保举和推荐你,要提拔你的正是我本人。
  “为什么要提拔你,因为从借钱的那件事上,我就看出你是一个静退有操守的人!”

  德只是一个方面,道光并没有忽略官员的能力。
  在他刚刚登基称帝的那几年,除了拿自己作榜样,倡导“以德治国”外,还没忘记要虚的实的一起来,曾经大力推行“实政”。
  所谓实政,用道光的话来说,就是要“实心实力办事”,只重效果,不求虚名。在倡办实政的大旗下,道光当起了伯乐。
  1824年冬,运河大堤忽然溃决,导致运粮的漕船搁浅,这让执政才四年之久的道光大为不安。
  从皇家宫廷,到各级官员,再到驻于北方的八旗军队,其粮食大部分都要依赖于南粮北运。一旦运输卡住,大家都得饿肚子。
  道光赶紧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有人提出“暂雇海运”,从海上开辟新的运粮通道。当时大部分官员都反对,理由不是说海运不可行,而是说以前没这个先例——谁也没见老祖宗从海上运过粮食。

  道光力排众议,旗帜鲜明地支持漕粮海运,并任命陶澍为江苏巡抚,具体经办此事。
  陶澍就是得到道光赏识的那一匹千里马。
  (8)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