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11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正隆六年九月(宋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发兵六十万,分三十二军,从汴京出发大举亲征,欲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灭宋。而宋人已苟安二十年,毫无应战的斗志和准备。金兵遂以破竹之势长驱南下,不久前锋即逼临长江。宋高宗在杭州闻前方战报,大为恐慌。
  绍兴三十一年冬,金兵攻陷扬州与瓜州。完颜亮率师由和州进临采石,筑台江上,自披金甲登台,杀黑马祭天,立下誓言:克日渡江灭宋。就在此危急存亡的关头,形势突然逆转。完颜亮得到急报,远在北方的金朝内部发生了重大政变。他的皇位被篡夺了。
  此一突如其来的变故,遂使完颜亮转胜为败,而南宋竟然鬼使神差地化险为夷。完颜亮仰天长叹:“本欲平灭江南,不料发生此变,事之不成,岂非天乎!” 完颜亮欲撤兵北还平定内乱,而大臣建议宜先渡江灭宋再班师还朝。完颜亮深以为然,乃率大军进驻瓜州的金山。其时宋朝军队已在京口火速集结了二十万水陆大军。金兵遥见宋师之盛,相顾骇然。完颜亮笑道:“纸船耳,何足惧!?”限将士三日渡江,过期一律斩首。

  适有士兵谋逃亡,被完颜亮发觉,乃杀之。并下令凡有逃亡者,将层层杀其长官。将士恐惧,遂举兵叛变,掩入完颜亮帐中将其杀死。完颜亮一死,金兵无人恋战,纷纷北归。宋军趁势追击,收复了两淮失地。一时宋金之势全面扭转,原本危在旦夕的南宋方才得以维持其偏安之局。
  十六颠簸不定的龙椅:元朝的帝位争夺战
  自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94年卒后,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明宗、文宗、宁宗到顺帝(公元1333年),马背上取天下的元帝国似乎一直颠簸不定,在短短的三十九年间换了九个皇帝,平均四年左右一任皇帝,恍如走马。而这些皇帝的寿命,都不过三十岁上下。登基时最小的宁宗只有七岁,而天顺帝也只有九岁。除了第一代元世祖和最后一代元顺帝各自在位三十五年之外,中间的三十九年完全是在此起彼伏的帝位争夺中混乱渡过。其根本原因在于帝位的承继与递嬗没有一个稳定的制度。而肇因起于忽必烈破坏了蒙古人的传统——“库里尔泰”的推选制度。在外无国法,内无家规的情况下,骨肉之间全凭武力做为攘夺政权的手段,而权臣趁机操纵其间,推波助澜,遂使中枢紊乱,朝纲荡然。有元一朝,在政治上可谓毫无建树。

  十七铁腕下的血雨腥风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共封二十四子为王。及其病殁,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元建文。建文帝践祚之初,即遭遇一政治难题:群王各据要津、拥兵自重,中央难以驾驭。于是大臣黄子澄、齐泰乃献计,削平了周、齐、岷、代、湘诸王。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顿感唇亡齿寒,遂于建文元年七月举兵叛变。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之师”。

  燕王起兵后,建文帝发师征讨。南北双方激战三年,互有胜负。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突发奇兵长驱南下,过黄河,经徐州,渡淮水,于次年五月攻陷扬州。朝廷震恐,请割地以和,燕王不允。六月,江防都督陈瑄率舟师降燕。金陵门户顿时洞开。
  建文帝大恐,一边下罪己诏,一边征兵勤王。此时长江南北人心涣散,纷纷暗通燕王。燕王乃誓师渡江。盛庸率舟师勤王,被燕军击溃于江上。建文帝问计于方孝孺。孝孺认为都城中尚有劲兵二十万,城高池深,粮食充足,主张抵抗到底。建文帝乃令军民拆屋伐木,建筑防务,分遣诸王守城。可万万没有料到,当燕王督师攻至金川门下时,谷王橞与李景隆居然开门投降。燕王遂攻陷京师。诸王与文武百官纷纷拜迎。此时皇宫中突然火起,建文帝下落不明。或传焚死,或传遁去,成为《明史》上的一桩疑案。燕王朱棣即天子位,是为明成祖。此次叛乱,史称“靖难之变”。

  朱棣即位后,施行恐怖统治,大肆镇压并屠杀建文旧臣。群臣中亦不乏铁骨铮铮者,慷慨就义,宁死不屈。其时惨烈殉难及被族诛者不可胜计。《明史纪事本末》特著“壬午殉难”一章,所列举的达七十条之多,阅之令人毛骨悚然,不忍卒读。其中最令人欷嘘不已者,当推一代儒宗方孝孺。其意志最坚,而其下场亦最为惨烈。方孝孺被诛十族,因其而坐死族诛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被发配充军者一千多人。

  十八失而复得的帝位
  明英宗时,宠信宦官王振,对其言听计从。王振遂专权揽政,不可一世。其时公侯卿相莫不望风而拜,呼为“翁父”。英宗正统十四年,蒙古的瓦剌大举入侵。好大喜功的王振力主皇帝御驾亲征。英宗遂率王振发兵五十多万浩荡北上。八月,明军至土木堡,突然被瓦剌大军团团围困。明军大败,王振等人战死,官兵伤亡数十万人。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京师,群臣聚哭于朝,莫知所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主战,于谦为绝瓦剌要挟,联合廷臣迎请郕王即帝位,是为明景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景宗擢于谦为兵部尚书。“土木之变”后,瓦剌屡次劫持英宗攻击京师,但损兵折将后仍一无所获。遂转变态度,与明朝议和,愿送还太上皇。景泰元年八月,太上皇归国。
  景宗对于太上皇的归国,内心颇为勉强,生恐帝位受到威胁。于是两宫之间,暗中时有磨擦。朝臣亦因之分为两派。景泰七年冬,景宗得病,至八年元旦后病势转笃。其时武清侯石亨与于谦不和,便想拥立英宗复位以打击于谦。景泰八年正月十七,石亨与副都御史徐有贞等率子弟家丁混同官军,蜂拥闯入南宫,请太上皇登位。遂扶挽上皇升奉天殿,左右鸣钟击鼓,启门召见百官。百官既入,徐有贞出班大呼:“太上皇复位矣!” 百官惊愕之余,只好俯伏称贺。此事变史称“夺门之变”。

  明英宗以九五之尊忽而成为异族的阶下囚,有幸保有一命归国,又变成了太上皇。然蛰居深宫无所作为,忽然又被群臣拥戴,恢复了帝位。如此变幻无常的政治,如此波谲云诡的历史,有时不免令人啼笑皆非。
  于谦因曾反对营救上皇,以免受瓦剌要挟,因此深为上皇记恨。英宗复位,便将于谦捉拿下狱,后斩首东市,妻子戍边。据说于谦临刑之日,阴霾满天,路人嗟叹。抄家时,家无余赀。唯有正室锁钥甚固,强行开启后,发现皆是皇上所赐之蟒衣剑器诸物也。
  十九一个打破家法的女人:慈禧的辛酉政变
  清朝咸丰年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咸丰逃难热河,陪同的朝臣有肃顺、载垣与端华。而恭亲王弈訢独守北京与英法联军交涉,自然心中不满。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殁。死前命肃顺、载垣与端华等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立载淳为太子。咸丰死后,诸顾命大臣拥立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同治年方七岁,是贵妃那拉氏所生。母以子贵,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亦称西宫太后。而咸丰皇后被尊为东宫太后。

  其时,清廷形成了两个政治中心。一在热河,以肃顺为首;一在北京,以弈訢为首。两派大臣明争暗斗。时北京条约立,八国联军已撤,弈訢屡请太后皇帝回銮,而肃顺迟迟不应。十一年八月,有御史以皇帝年幼,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而肃顺等人坚决不允,称清朝家法无太后垂帘之事,因之肃顺与太后结怨。而恭亲王弈訢不顾肃顺阻挠,亲往热河奔丧,谒见两宫太后。于是,一个诛除肃顺等人的计划便就此拟定,据说主谋就是西太后。

  弈訢辞别回朝后,两宫太后立即下旨回銮。肃顺劝谏:“皇上幼冲,北京情况混乱,臣等不敢奉诏。”太后说:“倘有意外,与你无关。” 两宫回京后,立刻召见亲王大臣,申述肃顺等人专权不法,征得诸亲王大臣同意后便下旨解除肃顺等人的赞襄政务之职,革爵查办。另以恭亲王弈訢为“议政王”和“军机大臣”辅政。随后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首。

  肃顺一派既除,弈訢一派便联合上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此次政变,岁在辛酉,史称“辛酉政变”。此次政变在慈禧太后的主使下,打破了满清家法,成为慈禧崛起擅权的重要转折点。
  二十帝国乌云中的闪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