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权杖——中国历史上的权谋与政变》
第9节作者:
王者觉仁 踌躇满志的王莽称帝之后,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外交、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施行了种种虚有其表却不切实际的变法。而其结果,却是换来整个秩序的全面崩溃。新莽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便陷入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的困境。王莽的“励精图治”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书生的乌托邦。
四无奈的轮回:东汉的政治学公式
汉和帝初即位时年方十岁,由窦太后临朝,后兄窦宪总揽朝政,宗族均列要津。和帝渐长,心中不平,便与宦官郑众合谋,设计诛杀窦氏。和帝立邓氏为皇后,而邓氏外戚又因之用事。和帝卒,安帝即位,年纪亦仅十三岁。及安帝长,遂与宦官江京李闰等逼杀太后兄邓骘等外戚。安帝立阎氏为后,阎氏外戚又用事。安帝临朝五年而卒,太子刘保因非阎后所生而被废,阎后别立幼主,七月而殇。于是宦官孙程、王康等十九人,在宫中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帝,是为顺帝。同时杀死外戚诸阎,废太后。顺帝立梁氏为皇后,后兄梁冀为大将军。顺帝死后,在三年中连续死了两个小皇帝,而立了一个十五岁的汉桓帝。其时皆由梁太后临朝,大将军梁冀执政,前后达二十年之久,成为东汉最骄横的一家豪门外戚。及至梁太后病故,汉桓帝又联合宦官单超等五人,突然发动政变,杀死梁氏家族,五宦官一日皆封侯。梁氏被除固然人心大快,然而五侯的骄宠也不下于梁氏。
于是,从汉和帝到桓灵之末,外戚宦官之间这种交互倾轧的政治局面,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无奈的轮回,同时演成了一个东汉晚叶的政治学公式:
小皇帝即位——母后临朝,外戚当政——皇帝年长与宦官合谋——谋杀外戚——皇帝立皇后,外戚又当政——皇帝驾崩,太子年幼——小皇帝即位……
究其原因,乃在于天子幼弱,外戚因女宠而得势,宦官因幼主而弄权,两种政治势力水火不容,遂造成循环不已的政治斗争。
五荆棘丛中的帝座
汉灵帝时,宠信张让、赵忠等十二宦官,号称“十常侍”。十常侍为邀宠固权,百般诱惑汉灵帝纵情声色。遂使吏治腐败,经济崩溃,民乱纷起。灵帝死后,又一个幼主:十四岁的皇子刘辩即位,由何太后临朝,后兄何进大将军辅政。何进与部将袁绍合谋欲诛杀宦官,然事情败露,反为宦官所杀。袁绍率兵入宫,杀死宦官两千多人。其时,董卓趁朝廷纷乱之际,废少帝刘辩,而立帝弟刘协,是为汉献帝。董卓挟持天子,把持朝政。袁绍、曹操兴师勤王,讨伐董卓。董卓乃焚毁洛阳宫室,劫持汉献帝西走长安。
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起兵叛变,劫持天子;兴义将军杨奉、董承保护汉献帝至洛阳,其时已是一片瓦砾,草草修复了一两座宫殿,百官朝贺都站在荆棘之中。当时,洛阳城内的百姓不过几百家,城中既无积粮,各地输献又不能来到,遂发生饥荒,尚书郎以下的官员皆自出樵采,时常有人饿死在断壁残垣之中。其后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独揽。东汉名存实亡。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东汉自光武中兴至建安二十四年,历一百九十六年而亡。
六乱天下者,天下人也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二八0年统一中国,鉴于魏王室以孤立而亡,遂恢复封建,大封同姓诸王,遂为其后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武帝卒,惠帝立。惠帝昏庸无能。杨皇后之父太傅杨骏擅权,父女二人垄断朝纲,贾后嫉恨,于元康元年(公元二九一年)一年中引发两度政变,先是诛杨皇后双亲、逼杨皇后绝食而亡,此后又杀楚王玮。其后贾氏宗亲皆成朝中显要。贾氏无后,遂毒死太子,杀太子母谢妃。朝野一片公愤。赵王伦矫诏入宫,杀贾后及其亲党,后幽禁惠帝,篡帝位。诸王不服,发兵讨伐。赵王伦兵败被诛。齐王冏为大司马辅政,骄横擅权。诸王再度兴兵讨伐。史称“八王之乱”。
晋惠帝在位十七年,八王相互攻伐的一幕不断重演。此后匈奴石勒入侵,八王已死了七个。最后一个东海王司马越病卒。石勒剖柩焚尸,曰:“乱天下者,此人也!”后将晋宗室四十八王全部诛杀。八王之乱遂告终结。
其实,乱天下的,何止东海王司马越一人,又岂止八王!?当时,天下诸王,连同幕中谋士(如孙秀李含等),出于私欲而惟恐天下不乱者,可谓不计其数。
七假面帝王的人性真相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混乱,在位二十四年中,内促民生,外征突厥,天下安定,国势日隆,史称“开皇之治”。但其晚年却听信谗言,废掉太子杨勇而改立次子杨广,最终导致一世基业付诸东流。
杨广的夺嫡行动蓄谋已久。他一方面长期在父母和众人面前刻意表现种种美德,诸如谦虚、朴实、节俭、好学、不喜声色犬马等。另一方面,他采取贿赂等手段曲意交结了诸多朝中显要和东宫大臣,包括杨坚的心腹重臣——尚书左仆射(宰相)杨素。经过长期谋划经营,朝野上下对太子杨勇的诽谤四起,恶评如潮,而对杨广则是交相称颂、赞誉有加。最后迫使隋文帝杨坚不得不废长立幼。
夺嫡成功后,急不可耐的杨广终于与杨素联手,于公元六0二年趁杨坚至仁寿宫避暑养病之机,发动政变,弑父篡位。同时矫诏赐死杨勇,根除了后患。
杨广即位后,其好大喜功、荒淫无度、穷奢极欲的本性暴露无遗。对外穷兵黩武,三次远征高丽,每次动用军队达一百数十万人;对内开凿运河,遍筑离宫,重修长城,大规模营造东都洛阳等。他在位仅十余年,整个帝国已经民不聊生、变乱纷起。公元六一八年,杨广最亲信的大将宇文化及率领禁卫军发动兵变,在江都的别宫中将其诛杀。
八四度喋血玄武门(一)
唐长安的皇宫以太极宫为主体。玄武门即为太极宫的北正门,亦是禁军所在之地。谁要能控制玄武门的禁军,谁就控制了帝国的中枢。因而初唐之际,在小小的一箭之地内竟然发生了四次重大政变。第一次是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第二次是宰相张柬之等五大臣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第三次是中宗太子李重俊杀宰相武三思。第四次是临淄王李隆基杀韦后、安乐公主及诸韦。
聚焦玄武门,便可管窥变幻莫测的初唐政治风云之全豹。
第一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
李渊自太原起兵后,扫灭群雄统一宇内,其次子秦王李世民当居首功。在秦王东征西讨的过程中,天下的贤人志士纷纷归其麾下。秦王府中的文臣武将可谓济济一堂:如杜如晦、房玄龄等十八学士,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勇将。至武德五年,秦王又领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势倾天下。
秦王如此显赫功高,相形之下,太子李建成身为储君反而碌碌无功,遂嫉恨在心。乃联合齐王元吉对付秦王,两宫之间猜忌日深。而秦王势力日大,功高震主,亦不免引起高祖李渊的嫌恶。李渊为化解矛盾,欲令秦王以陕东大行台名义出镇关东洛阳,分陕而治。建成与元吉相谋,恐秦王出关后纵虎归山不复能制,因进谗言。高祖遂止。建成元吉又构陷秦王,诬其谋反,请高祖诛杀秦王。高祖道:“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明,何以为词!?” 秦王的左右谋士闻讯后亟劝秦王说:“嫌细已成,无可挽回,”让其先下手为强。
其时正逢突厥犯境,建成举荐元吉督军北征。元吉请求调用秦王部下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尉迟敬德等人不从。李世民见情急事迫,遂于武德九年六月三日上书控诉建成元吉。次日清晨,李世民亲率左右武士埋伏在玄武门下,待到建成元吉入朝时,突然将其射杀。高祖闻讯大惊失色,然事已至此,无奈之下只好立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禅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改元贞观。
九四度喋血玄武门(二)
第二次玄武门之变发生在武周神龙元年正月。
此次政变虽发生在东都洛阳之玄武门,非长安之玄武门,但两处宫城的位置不但基本上相同,而且就其同为帝国的政治中枢而言,其地位与作用亦一般无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